首页 百科知识 空间发展驱动力

空间发展驱动力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3.1 空间发展驱动力地域空间组织的演变始终是以集聚和扩散互为力量的。本报告认为,区域空间演化遵从四个不同属性的逻辑:行政力、市场力、交通力和文化力。从我国区域发展实际看,行政力在区域城市体系空间变动中仍将起着持续和突变的作用。(二)市场驱动力市场力的作用来自社会化规模集聚,表现为生产分工及竞争优势的地域组合。

3.3.1 空间发展驱动力

地域空间组织的演变始终是以集聚和扩散互为力量的。这种方向相反、交互作用的力量是推动城市体系不断演进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一方面,规模经济使城市不断吸引资金、技术、人口等的集聚,城市随之成为文化及先进思想和事物的集中地。另一方面,产生于城市的技术、管理和生活方式等又溢出城市,向周边扩散,在周边地域形成新的集聚。斯坦德(T.H.Stand)和布朗(L.A.Brown)曾指出,是城市内部创新的扩散导致城市功能区的空间替代及城市地域的演化。空间上的集聚(Polarization)与扩散(Diffusion)是城市空间演进的基本逻辑,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集聚还是扩散取决于哪种力量更能适应和体现区域的现实状况。本报告认为,区域空间演化遵从四个不同属性的逻辑:行政力、市场力、交通力和文化力。其中,市场力和行政力互相博弈,交通力会重置空间格局,而文化力则在空间演进中起着基底的作用。

(一)行政驱动力

行政力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政治归属和行政管理。行政的力量可以促进集聚的产生,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部分城市“增长极”式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扩散,如我国早期比较完善的“点轴开发”式的国土区域开发策略对城镇体系的宏观布局;还可以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促进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演变格局的形成,如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相继频繁发生的撤(地)区建(地级)市、撤县建市和撤市建区行为(见表3-8)。从我国区域发展实际看,行政力在区域城市体系空间变动中仍将起着持续和突变的作用。

表3-8 长江三角洲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变动表(1978年以来)

注:①1984年,无锡被列为“较大的市”;②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③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成为计划单列市。

资料来源:中国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9年)。

(二)市场驱动力

市场力的作用来自社会化规模集聚,表现为生产分工及竞争优势的地域组合。市场力是自下而上的力,能在什么尺度和什么范围内发生经济性的集聚就作用到什么程度,完全遵循市场配置的属性。中国早期“市”的概念即是和城镇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时太湖水系和京杭运河沿岸丝绸、茶叶、米等交易集散市镇的形成和繁荣便是市场充分发育的产物。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地区块状经济、特色经济和产业群落的发育继续丰富和改变着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与空间组织。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外界推动作用和产业关联、市场整合的内部主导因素共同作用下,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空间整合取得了动力一致性的改变,市场化力量对行政区域进行解构和重构,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由上海、南京、杭州三市之间的平等均衡竞争转变为自觉的功能互补基础上的有序竞争。上海在区域经济、贸易及金融发展方面的出色服务能力及区域整合发展的内在驱动使行政力弱化而经济力强化,都市经济圈形成的合力和导向力的作用方向显现,上海成为都市经济圈集聚力量的核心,区域相互作用力转为源自经济的吸引力(见图3-4)。

img29

图3-4 长江三角洲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区域作用力变化

资料来源:甄峰、张敏、刘贤腾:《全球化、信息化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地理》2004年第11期。

(三)交通驱动力

交通力的作用来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通达性的改变,从而引起的区域城市网络体系节点地位的改变和城市空间格局的重塑。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沿沪宁、沪杭交通走廊已形成以产业为依托的城市连绵带,如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交通优势在产业集聚和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普遍而言是无法替代的。交通的作用在于提供了社会发展的物质通道,而通道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观念氛围的传播,在人、物空间移动的渠道上提供区域发展的背景框架。交通力为区域城市空间开发提供了集约化的路径,并且通过对城市之间往来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改变影响着城市间的交互作用和城市网络体系的交互态势。

(四)社会文化驱动力

文化力的作用在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阐述中就有所揭示,即文化力的经济社会属性[3]。长江三角洲受吴越文化浸润,古有越国陶朱公范蠡去仕经商,今有沿袭“经世致用”传统的苏南文化与浙东文化(也称永嘉文化),区域文化的均质性与重商性为长江三角洲古往今来城镇空间的密集产生与分布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观念等基础性要素。江浙文化很早提出“固商人、明商法”,吴越文化重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在此文化承袭下,集体、个体、私营等商业经营制度形成了江浙商业文化的显著个性,尊重个性、尊重个体、尊重能力,强调勤俭敬业和突破变通。苏南文化和温州文化即是文化社会性对经济和地域发展作用力的显示。文化的地域特质和延续性决定了文化对区域空间组织变动的柔性约束,如我国东中西部和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意识、商业观念、商业文化发展较弱的西部和北方地区在经济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过程中缺乏意识层面的动力。文化既可以促进区域的发展与空间演变,也可以起反方向的作用,本报告将这种反方向的作用定义为“文化惰性”,如处于中部地区的河南,黄河流域的古文明与悠久的历史在今天的区域发展时却不够灵敏与融通。文化惰性提供了对都市经济圈空间分析和全球竞争的独特理解,而文化的空间广域性决定了文化对空间格局的柔性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