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征与发展趋势

特征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1.1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土地资源配置具有不同的规律特征,土地利用政策和战略也有所区别。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在经济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也呈动态变化趋势,所实施的土地利用战略也不同。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贡献均来自第二产业,但近年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相对提高。

5.1.1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土地资源配置具有不同的规律特征,土地利用政策和战略也有所区别。准确判断江苏省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阶段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制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土地资源战略和政策的前提。

1)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经济发展阶段学说,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经济史学家概括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是为了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在经济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也呈动态变化趋势,所实施的土地利用战略也不同。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而经济结构又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斯托、H·钱纳里、霍夫曼等的阶段划分法。在实际的运用中,H·钱纳里和霍夫曼的阶段划分法具有明确的数量标准,在研究中易于找到相对应的指标,因此是应用最为广泛的。

(1)依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判断发展阶段

在应用H·钱纳里的阶段划分理论时,必须将研究时点的货币价值换算为可比值。货币价值的换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汇率法,另一种是购买力平价法(PPPs)。李善同(2001)分别利用两种方法将H·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数值换算为1998年的美元。具体指标如表5.1。

表5.1 H·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资料来源:李善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P96。

2006年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 852元,折算成1998年价值为3 311美元,进入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苏南五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 000美元,最高的苏州已达到7 000美元,最低的镇江也达到3 940美元。参照H·钱纳里的“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可以判断江苏经济在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大体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相当于香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台湾20世纪70~8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其中苏南经济带已接近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在人均指标上已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

(2)依据产业结构判断发展阶段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其定义的霍夫曼系数[1]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在5左右;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增长虽快于消费资料工业增长,但在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仍然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一般在2.5左右;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在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大体相当,霍夫曼系数为1左右;在工业化的第四阶段,在制造业的净产值中,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例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降为1以下。

2006年江苏轻、重工业之比为30.3∶69.7,其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总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总产值)为0.5,处于高加工度化阶段。江苏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地区,在重化工业比例还在上升的同时,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 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0 3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例达24.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使江苏经济在阶段上具有明显的跳跃特征。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处于显著不同的发展阶段。苏南地区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接近西方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而苏北地区还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向工业化起步时期转变阶段。

我国学者李善同(2001)认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当考察如下若干方面:第一,经济增长及作为经济增长直接后果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第二,要素投入构成及要素质量;第三,产出结构;第四,就业结构;第五,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第六,收入分配结构;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第八,贸易结构。2006年,江苏省三产结构为7.1∶56.6∶36.3,大体相当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日本1970年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6∶47∶47)、中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的水平(台湾1983~1984年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7∶50∶43)、韩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1993年为7∶43∶50),正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向高加工度化初期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贡献均来自第二产业,但近年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相对提高。2000~2001年江苏省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1%、44%;2001~2002年分别为4%、56%、40%;2003~2004年分别为7%、65%、28%;2005~2006年分别为2.7%、60.5%、36.8%。因此,总体上判断,江苏的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时期,可以判定“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将继续处于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型的关键时期。

2)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400~2 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2 000~10 000美元为加速发展阶段,10 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2006年江苏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照现行汇率计算达到3 598美元,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2 000~3 000美元阶段,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1)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 000~3 000美元前后发展阶段,一般经济保持8%左右的高速增长[2],而且这一高速增长期大多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日本从1961年到1973年保持了12年的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9.8%;韩国从1983年到1994年保持了11年的高速增长;新加坡与香港的高速增长则达32年之久(见表5.2)。国内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 000美元的有深圳(1996年)、上海(1997年)、广州(1997年)和北京(2001年),经济也保持高速的增长。

表5.2 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 000~3 000美元前后经济增长情况

注:本表根据北京市统计应用研究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 000美元后北京市经济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浙江省委研究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 000~3 000美元发展阶段的国内外经验比较及浙江发展趋势》、于宗先等《两岸农地利用比较》计算整理。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存在着加速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 000~2 000美元、2 000~3 000美元,再从3 000~4 000美元所用的时间逐渐缩短,而且较晚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提升的速度相对较快。如20世纪50年代末期进入起飞期的德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 000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是9年、6年和3年,快于较早时期开始经济起飞的英国和法国(均是13年、7年和3年);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起飞的日本又快于德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 000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只有6年、3年和2年。从国内看,上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 000~2 000美元用了16年,从2 000~3 000美元用了4年,从3 000~4 000美元仅用了3年。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后起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借鉴别国或地区的经验、引进先进技术等手段来加快发展,形成所谓后发优势。

研究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率变化轨迹,可以发现这样的趋势: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 000美元前,经济增长波动性较大,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 000~3 000美元阶段,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从经济增长波动幅度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 000美元前5年,日本、韩国分别为3.6和14.5,在2 000~3 000美元阶段分别为1.4和4.6,波动幅度逐步下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如上海、广州等也呈现出相同的特征(见表5.3)。

(2)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集聚

从产业结构变化看,美国、日本及香港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 000美元左右阶段,明显呈现出第一产业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例稳中趋降,第三产业比例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且第三产业的比例均超过50%,居三大产业之首。在制造业内部,轻工业比例下降,重化工业比例明显上升。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历程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 000美元左右阶段,工业结构重心呈现出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的趋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力发展钢铁、机械和石油等重化工业,实现了企业和生产设备的巨型化、大容量化和大规模化。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上升,金属制品机械工业的贡献率由1967~1971年的7.2%上升到1977~1981年的24%和1982~1986年的46.7%。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电力以及交通运输等动力工业,到1978年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例已达40%左右。

表5.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 000美元前后经济增长波动系数比较

注:日本资料由《国外统计资料》(1949~1972)整理;韩国、香港资料由《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南朝鲜、泰国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汇编》整理。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演进密切相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工业化的起步期,城市化率缓慢增长;在工业化的扩张期,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经济一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率是工业化起步期的1.5~2.5倍,城市化率以较快的速度向70%攀升;到工业化的成熟期城市化的速度有所下降。其次,由于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本身对区位集聚的依赖高于工业,使城市化的进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性高于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在工业化的后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由于第三产业本身具有集聚出效益的特点,第三产业既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又依赖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3)外贸出口和引进外资快速增长,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进出口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55~1970年间,日本进出口贸易一直以15%到20%的速度递增,这种猛烈的进出口增长使日本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于1985年分别达到9.4%和6.7%,确立了日本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支撑了日本经济在这一时期的高速增长。韩国1964年实行促进出口政策,成立了对外贸易促进公司,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外贸出口,使韩国的贸易出口实现了多级跳,1964年仅1亿美元,1971年突破10亿美元,1977年超过100亿美元,1988年达到575亿美元,25年间增长570多倍,年均增长30%以上。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离不开外来资本的作用,而且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利用外资有着加快发展的趋势。日本20世纪50年代国外投资都停留在每年200万到300万美元规模,进入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利用外资水平大幅度提高,1965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2.76亿美元,1970年增至5.96亿美元,1978年达到22亿美元。韩国以借款为主利用外资,1962~1984年利用外资总额达29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而且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约1亿美元。马来西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利用外资步伐明显加快,1988年为48.8亿美元,1989年增至85.7亿美元,1990年为111亿美元,外资在马来西亚投资总额的比例超过42%。台湾引进外资也呈现不断加快趋势,1971~1984年14年累计39亿美元,平均每年2.78亿美元;1984~1987年的4年间,台湾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更是高达34.5亿美元。

国内部分城市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 000~3 000美元左右发展阶段,实际利用外资水平迅速提升。上海从1993年的31.8亿美元提高到1997年的63.5亿美元,增长1倍;北京从1997年的25.9亿美元提高到2001年的40.1亿美元,增长0.6倍;深圳从1990年的5.2亿美元提高到1996年的24.2亿美元,增长3.6倍。苏州以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引进外资,现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到2002年底,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超过浙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水平。

(4)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比例下降,交通通信、居住等其他消费比例迅速上升

根据联合国《国民核算年鉴》资料,对美国、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 000~3 000美元发展阶段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食品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由40.84%下降到32.67%;二是衣着类、家庭设备及服务类逐步下降,分别由11.36%和9.12%下降到9.68%和8.92%;三是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教育等其他消费比例迅速上升,交通通信由8.51%上升到11.91%,文化娱乐教育由6.96%上升到7.6%,医疗保健由4.51%上升到4.95%,居住由11.57%上升到13.52%,杂项商品及服务由6.96%上升到10.19%。

国内部分城市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 000~3 000美元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上述国际经验趋向一致。城镇居民用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方面支出普遍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方面支出明显上升,尤其是反映消费结构变化的恩格尔系数每年下降1.5到2个百分点。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房、轿车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相关资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0~8 000美元之间为房地产业的起步和快速上升阶段,只有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 000美元以上时,房地产业才步入下降阶段。据北京统计应用研究所对45个不同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的资料分析,人均GNP3 000~5 000美元之间,大部分国家的小汽车千人拥有水平为100辆左右,随着人均GNP的增长,小汽车的拥有量呈上升趋势,在人均GNP达到25 000~30 000美元之后,又出现下降,但这种下降不是自发的,而是实行适当控制的结果。国内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也出现了住房和轿车热销的势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住房产销两旺,家庭购买轿车快速增长,如北京2002年私人小轿车保有量54.5万辆,是2000年的2.24倍,每百户拥有小轿车12辆,进入轿车普及时代。

3)江苏省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外部环境,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和趋势。

(1)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 000美元以后,经济将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 598美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条件。从江苏省经济增长变化的轨迹看,20年来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处于高速增长的区间。按可比价格计算,1986~2006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8%。根据国内外经济增长一般规律,今后5~10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江苏省经济有望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快速提高。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进一步加快,国际制造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加快,我国经济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研究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进入长期高速增长的条件,中国应该有可能再维持3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3]。依据江苏省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可以乐观地预期,“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将处在一种持续、平稳的增长态势之中。“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左右,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 000亿元(2005年价,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 000元。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江苏省经济发展将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亚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以乐观地预期江苏省的经济在“十一五”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综合相关研究的成果,设定江苏省远景经济增长的高中低方案(见表5.4)。按照低方案,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 604.65元(9 000美元左右),达到世界银行“上游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按照中高方案,江苏经济将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依据江苏省未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选择低增长方案已经能够满足江苏省在2020年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因此,在本研究中推荐低增长率作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案。

表5.4 202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预测方案

img233

(2)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经济增长将呈现消费、投资“双轮”驱动的格局,为江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江苏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并向后期迈进,将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特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消耗、低排放、集约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流。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 000~3 000美元发展阶段,工业结构出现轻工业比例下降和重工业比例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见表5.5)。重化工业在江苏乃至在全国的发展,引起了较多的争议,主要原因在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及战略物资对外部的严重依赖,因而其发展的价值受到人们的质疑。从发展趋势看,重化工业比例上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江苏这样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重化工业的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表5.5 江苏省轻重工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江苏统计年鉴。

从江苏省制造业内部的发展趋势看,重化工业、电子、机械正逐步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见表5.6)。“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和软件等产业将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表5.6 江苏省制造业排序演变情况

img235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江苏统计年鉴。

(3)消费结构加速升级转型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下降,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上升。2006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08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813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7 284元和2 218元。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变了江苏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吃穿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下降,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2006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0%和41.8%,分别比2000年下降4.9和1.7个百分点。

按恩格尔系数标准衡量,江苏省城市居民生活已进入富裕阶段,农村居民生活即将进入富裕阶段。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将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为主的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消费能级将不断升级,从目前以家用设备为主的千元级、万元级的小康型消费,向以住房、家用轿车为主的10万元级的富裕型消费转变。

(4)进入国际化提升期

经济全球化将向纵深推进,国际投资与贸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跨国转移步伐加快,为江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扩大进出口贸易,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 000美元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将显著扩大,对外投资加快,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在新起点上参与全球分工,江苏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产业分工和合作,推进跨国企业本土化、本土企业国际化,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江苏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近年来,江苏省外贸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

(5)城市化进入加速期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推进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进长三角等大城市群发展,为城市化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1998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为31.5%,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98~2004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从31.5%提高到48.2%,提高了16.7%,年均提高2.8%,2006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9%。按照这一趋势,并考虑前快后慢的因素,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8%,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化将成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到2020年达到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