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研究

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研究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3.3 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研究1)评价单元划分各评价单元主要是按照县级行政区来划分的,此外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及收集资料情况,需要对某些区域进行合并,例如苏州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区内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后备资源分布,且不在苏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则将这几个区的后备资源数量汇总作为一个评价单元,称为苏州市郊区。

4.3.3 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研究

1)评价单元划分

各评价单元主要是按照县级行政区来划分的,此外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及收集资料情况,需要对某些区域进行合并,例如苏州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区内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后备资源分布,且不在苏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则将这几个区的后备资源数量汇总作为一个评价单元,称为苏州市郊区。其他地区的类似情况均依此处理,具体合并情况见表4.12。经合并后,全省共划为70个评价单元,见表4.13。

表4.12 评价单元合并情况

img153

表4.13 江苏省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单元划分

img154

2)数量潜力测算

(1)农地整理

据2004年末江苏省土地面积详查汇总数据,全省沟渠、田坎总面积达59.3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31%。通过对这些零星地、闲散地进行有效利用,对中低产田进行沟、渠、路、林合理布局规划,从而增加有效农用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农地生产力水平,因此江苏省农地整理数量潜力较大。

根据客观真实性的原则,在充分调查各地区农用地后备资源的自然生态条件、可宜性等性质的基础上,确定各评价单元内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待整理区面积和可增加耕地数量,可增加耕地面积为13.60万hm2,可全部作为后备资源。

(2)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①后备资源数量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包括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农村工矿废弃地复垦。其中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按以下公式进行:国家建设部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最高为150m2,2006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现状人均用地平均为250m2,根据公式:Qt=Q0(1+r)t±ΔQ;St=B Qt;ΔS=S0-St,测算江苏省居民点整理数量潜力,式中:Qt———规划农村人口总数(人);Q0———现状农村人口总数(人);r———人口自然增长率;t———规划期(年);ΔQ———人口机械变动量(人);St———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hm2);B———规划人均用地(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并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水平、农居质量和农村建房周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调查,分析农村居民点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人/m2);ΔS———潜力面积(hm2);S0———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hm2);St———规划农村居民点面积(hm2)。

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现状人均用地地区分布不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评价单元内居民点待整理区域面积和通过居民点整理可增加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为14.85万hm2,不能全部作为后备资源潜力。

②挂钩指标

根据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操作实践,2005~2010年,平均每年用作挂钩周转指标的数量平均为0.4万hm2(6万亩)左右,共计2.4万hm2(36万亩)左右;2011~2020年,平均每年用作挂钩周转指标的数量平均为0.4万~0.53万hm2(6万~8万亩),随着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确定为每年0.53万hm2(8万亩),共计5.33万hm2(80万亩)。以此计算,2005~2020年,共有7.73万hm2(116万亩)新增耕地作为挂钩周转指标使用。

③后备资源潜力

扣除以上挂钩面积之后,剩余的7.12万hm2可以作为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潜力。

用作挂钩周转指标的这部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也必须通过安排土地开发整理活动才能实现。同时为了对各类后备资源研究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下文中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的数量评价、综合质量评价仍采用其后备资源总数量,即包括挂钩指标和后备资源潜力来进行分析。

(3)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主要针对一部分工矿废弃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江苏省工矿废弃地较多,其中煤矿塌陷地主要集中在徐州市铜山县和沛县。根据生态适宜性原则,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各单元内待复垦区域的面积和通过复垦可增加耕地数量,确定可增加耕地面积为8.13万hm2,可全部作为后备资源。

(4)未利用地开发

2006年,江苏省未利用地面积为206.25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32%,这部分未利用地可开垦的比例较高,通过调查各地未利用地开发数量及可增加耕地面积,确定可增加耕地面积为19.22万hm2,可全部作为后备资源。

(5)各类后备资源潜力汇总

江苏省通过农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3.60万hm2,可全部作为后备资源潜力;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4.85万hm2,其中的7.12万hm2可作为后备资源潜力;通过土地复垦可增加耕地8.13万hm2,可全部作为后备资源潜力;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可增加耕地19.22万hm2,可全部作为后备资源潜力。由此合计全省农用地后备资源总潜力为48.07万hm2(见图4.1)。四类后备资源分别占总潜力的28.29%、14.81%、16.91%、39.98%,可见,在数量潜力上,未利用地类后备资源是江苏省农用地后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东台、大丰的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为主体;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和复垦类后备资源其次,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潜力较小(见表4.14)。后备资源潜力汇总表及潜力见附表4.1~附表4.4。

表4.14 江苏省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潜力

img155

img156

图4.1 江苏省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潜力构成(万hm2

3)数量评价

对江苏省农用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单元层次和区域层次的数量评价,以全面掌握江苏省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特征。

(1)各类后备资源数量评价

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两个角度来评价各单元内后备资源的数量,绝对数量即新增耕地面积,反映了各地区后备资源的数量规模,相对数量即新增耕地率,反映了各地区后备资源数量挖潜能力,两者结合考虑方能较全面地分析江苏省后备资源数量的特点。

新增耕地率计算公式为:A=S1/S2%,S1为新增耕地面积,S2为待整理开发的土地面积,A为新增耕地率。各单元内新增耕地率,见附表4.1~附表4.4。

数量分区标准是在对各单元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率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以及《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有关各类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率的要求综合确定,见表4.15、表4.16。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的新增耕地率是对各县(市)而言的,因而反映的是各县(市)的总体水平。

表4.15 各类后备资源绝对数量分区标准  (hm2

表4.16 各类后备资源相对数量分区标准

img158

①农地整理

各单元内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分区结果见图4.2、图4.3。

图4.2 农地整理绝对数量分区

图4.3 农地整理相对数量分区

图4.2体现了江苏省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绝对数量地域分布情况,Ⅰ至Ⅳ区单元数分别为5、11、29、25,新增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总量的23.76%、30.52%、37.76%、7.97%。苏南地区,张家港、常熟属于Ⅰ区,浦口、句容、丹阳属于Ⅱ区,其中张家港的该类后备资源数量在苏南地区最高,可增加耕地5 321.77hm2。苏中地区大部分地方属于Ⅲ、Ⅳ区,绝对数量优势不明显。苏北地区,洪泽、金湖、丰县属于Ⅰ区,新增耕地数量大于5 000hm2,其中丰县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为全省最多,可新增耕地9 649.08hm2;苏北地区有两大片区域的绝对数量较高,且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一是淮安市郊区、涟水、洪泽、金湖、响水、滨海一带;二是丰县、沛县、铜山一带。此外东台、赣榆两地的绝对数量也较高,但在地域上相对独立

图4.3体现了江苏省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相对数量地域分布情况,Ⅰ至Ⅳ区单元数分别为5、5、31、29,新增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总量的6.90%、2.64%、49.73%、40.74%。苏南地区,南京市郊区浦口属于Ⅰ区,新增耕地率在40%以上;苏州市郊区、南京市郊区(除浦口)属于Ⅱ区,新增耕地率在20%~40%之间;无锡市郊区、常州市郊区、金坛、溧阳、镇江市郊区、句容、江宁属于Ⅲ区,且这些地方在地域上相对集中。苏中地区,南通市郊区、如东、海安、通州、泰州市郊区、泰兴、靖江扬州市郊区属于Ⅲ区,苏中地区其他地方的农地整理新增耕地率都在10%以下,挖潜能力较低。苏北地区,大丰、灌南、连云港市郊区、赣榆属于Ⅰ区,射阳、灌云、东海属于Ⅱ区,总体来看,盐城、徐州、连云港的大部分地方农地整理新增耕地率都在10%以上,内涵挖潜能力较高。

对比两图,苏南地区,常熟、丹阳的绝对数量较高,新增耕地总量都在3 000hm2以上,但新增耕地率却不到10%,说明这些地方的主导优势在于绝对数量较高;苏州市郊区、南京市郊区以相对数量优势为主;句容、张家港两地以绝对数量优势为主,也具有一定的内涵挖潜能力;浦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均较高,优势显著。苏中地区总体来看,各地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优势均不明显。苏北地区,东台、响水、涟水、淮安市郊区、金湖以绝对数量优势为主,而大丰、东海以相对数量优势为主,内涵挖潜能力很高,泗洪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均较低。

②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各单元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分区结果见图4.4、图4.5。

图4.4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绝对数量分区

图4.5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相对数量分区

图4.4体现了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绝对数量地域分布情况,Ⅰ至Ⅳ区单元数分别为8、20、15、26,新增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总量的33.51%、43.64%、14.33%、8.52%。苏南地区,江阴无该类后备资源,张家港、常熟属于Ⅰ区,苏州市郊区、太仓、吴江,宜兴、溧阳、浦口、江宁属于Ⅱ区,这些地方绝对数量较高。苏中地区,海门、高邮属于Ⅰ区,如东、姜堰、泰兴、仪征属于Ⅱ区,其他地方绝对数量较低。苏北地区,涟水、盱眙、铜山为Ⅰ区,射阳、滨海、涟水、淮安市郊区、泗阳、泗洪、沛县属于Ⅱ区,且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优势明显。

图4.5体现了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相对数量地域分布情况,Ⅰ至Ⅳ区单元数分别为17、22、22、8,新增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总量的20.89%、31.95%、36.89%、10.27%。苏南地区,无锡市郊区、苏州市郊区、丹阳、镇江市郊区、句容、江宁、浦口新增耕地率均在80%以上,且在地域上相对集中。苏中地区,如东、通州、海门一带,宝应、兴化、高邮、江都、泰州市郊区、泰兴一带,这两大片区域相对数量较高,优势显著,其中海门、如东、兴化、泰州市郊区、泰兴新增耕地率都在80%以上。苏北地区,赣榆、灌云、沭阳、邳州、宿城等地的新增耕地率均在80%以上,内涵挖潜能力较高。此外,射阳、建湖、阜宁一带,连云港全部地区、新沂、邳州、徐州市郊区、沛县一带,这两大片区域内涵挖潜优势也十分明显。

对比两图,可以看出,苏南地区,句容、无锡市郊区优势在于内涵挖潜能力;宜兴以绝对数量优势为主;常熟、张家港、溧阳、浦口、江宁两类数量优势并具。苏中地区,如东、兴化、宝应、江都的优势在于内涵挖潜能力;如皋、姜堰、仪征绝对数量较高,但相对数量较低;海门、高邮、泰兴在两类数量上均具有较强的优势。苏北地区,淮安市郊区、涟水、泗洪、铜山以绝对数量优势为主,沭阳、东海、阜宁、徐州市郊区、邳州以相对数量优势为主,赣榆、沛县、新沂、射阳在两类数量指标上均具有明显优势。

③土地复垦

各单元复垦类后备资源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分区结果见图4.6、图4.7。

图4.6 土地复垦绝对数量分区

图4.7 土地复垦相对数量分区

图4.6反映了江苏省复垦类后备资源绝对数量地域分布情况,Ⅰ至Ⅳ区单元数分别为9、19、17、22,新增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复垦类后备资源总量的40.57%、34.81%、16.14%、8.48%。苏南地区,常州市郊区、无锡市郊区、苏州市郊区属于Ⅰ区;吴江、金坛、溧阳、宜兴属于Ⅱ区,并且这些地方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优势显著。此外江宁也属于Ⅰ区,但在地域上相对独立,其他地方绝对数量较低。苏中地区,高邮、兴化、姜堰、泰兴、如东属于Ⅱ区。苏北地区,响水、灌云、沛县、铜山,洪泽属于Ⅰ区,滨海、建湖、灌南、涟水、淮安市郊区、泗阳、宿豫、睢宁属于Ⅱ区,且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绝对数量优势显著。

图4.7反映了江苏省复垦类后备资源相对数量地域分布情况,Ⅰ至Ⅳ区单元数分别为21、14、29、3,新增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复垦类后备资源总量的40.07%、16.30%、41.90%、1.73%。全省仅镇江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徐州市郊区三地的新增耕地率低于40%。苏南地区的张家港、江阴、丹阳无此类后备资源。大多数地方相对数量较高,且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如苏州、无锡大部分地方、常州市郊区新增耕地率高于90%,常熟新增耕地率为82.40%,这一大片区域内涵挖潜优势明显。六合、浦口、溧水、高淳属于Ⅱ区,相对数量也较高。苏中地区中,南通的大部分地方,宝应、高邮、扬州市郊区、仪征、泰州市郊区这些地方相对数量较高。苏北地区灌云、东海、沭阳、新沂、邳州一带属于Ⅰ区,且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盐城、淮安的大部分地区,新增耕地率在80%以下,优势不明显。

对比两图,苏南地区中,太仓、常熟、浦口、六合以相对数量优势为主,其内涵挖潜能力较强;苏州市郊区、无锡市郊区、宜兴、常州市郊区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较高,且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优势显著。苏中地区中,启东、海门、通州、如皋、海安、宝应、仪征的优势在于内涵挖潜能力较强;兴化、姜堰、泰兴以绝对数量优势为主;高邮、如东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均较高。苏北地区中,沭阳、东海、新沂、邳州其内涵挖潜能力较强;铜山、睢宁、宿城、宿豫、泗阳、淮安市郊区、涟水、建湖、东台以绝对数量优势为主;沛县、灌云、灌南、响水等地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均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④未利用地开发

各单元未利用地开发类后备资源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分区结果见图4.8、图4.9。

img165

图4.8 未利用地开发绝对数量分区

img166

图4.9 未利用地开发相对数量分区

图4.8反映了江苏省未利用地开发类后备资源绝对数量地域分布情况,Ⅰ至Ⅳ区单元数分别为10、11、12、31,新增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未利用地开发类后备资源总量的66.57%、17.50%、8.62%、7.31%。苏南地区,江阴、丹阳无该类后备资源,苏州市郊区、宜兴绝对数量分别属于Ⅱ区、Ⅰ区,整个苏南地区总体来说未利用地后备资源较少。苏中地区,江都无该类后备资源,宝应属于Ⅰ区,兴化、姜堰、启东属于Ⅱ区,其他地方绝对数量较低。苏北地区,除了盐城市郊区、盐都无该类后备资源以外,不少地方绝对数量较高,且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如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建湖一带属于Ⅰ区,响水、淮安市郊区、涟水、洪泽一带属于为Ⅱ区,赣榆、铜山、沛县属于Ⅱ区,此外金湖、盱眙、睢宁也属Ⅰ区,但在地域上相对独立。

图4.9体现了江苏省未利用地开发类后备资源相对数量地域分布情况,Ⅰ至Ⅳ区单元数分别为13、17、22、12,新增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未利用地开发类后备资源总量的39.36%、25.74%、20.64%、14.27%。苏南地区,太仓、吴江、江宁属于Ⅰ区,常熟、无锡市郊区、张家港、宜兴、高淳、溧水、句容、六合属于Ⅱ区。苏中地区,扬州市郊区属于Ⅰ区,南通市郊区、泰州市郊区、泰兴、靖江等地属于Ⅱ区。苏北地区,盐城市郊区、盐都无该类后备资源,东台、射阳、滨海、建湖、涟水、灌云、东海、洪泽、金湖属于Ⅰ区,并且这些地方在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内涵挖潜优势较明显。

对比两图可以看出,苏南地区,太仓、吴江、常熟、张家港、句容、溧水、高淳、江宁、六合以相对数量优势为主,其内涵挖潜能力较强,宜兴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均具有较高优势。苏中地区,扬州市郊区以相对数量优势为主。苏北地区,东海、灌南两地以相对数量优势为主,而沛县、赣榆、铜山、睢宁、淮安市郊区、盱眙等地以绝对数量优势为主,此外,东台、大丰、射阳、阜宁、洪泽、金湖、涟水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均较高,优势显著。

(2)不同地域组合上的数量评价

对各单元、各类后备资源进行一定的地域组合后,分析全省农用地后备资源在不同地域组合下所呈现的空间格局,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江苏省后备资源数量特征。

①各单元总数量分区

在对各单元后备资源总量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分区标准,见表4.17,分区结果见图4.11。

表4.17 后备资源总数量分区标准

img168

图4.10 各单元后备资源总数量

从图4.10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农地后备资源总量各地区间分布不均,差异明显。东台、大丰两地的后备资源总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分布着大量可供开发的沿海滩涂资源,其中大丰后备资源总量最多,为38 996.32hm2,最少的是连云港市郊区,其后备资源总量为389.34hm2

图4.11反映了江苏省各地后备资源总数量地域分布情况,Ⅰ至Ⅳ区单元数分别为2、18、18、32,新增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未利用地开发类后备资源总量的13.85%、45.15%、23.21%、17.79%。从图中也可清楚地看出江苏省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在苏北地区,如盐城、淮安等地。苏南地区,Ⅲ、Ⅳ区单元居多,仅苏州市郊区、张家港、常熟三地相对较高。苏中地区,高邮、姜堰两地属于Ⅱ区,其他地方属于Ⅲ、Ⅳ区。苏北地区,东台、大丰是全省仅有的两个属于Ⅰ区的单元,其后备资源总量均在2万hm2以上,是江苏省农用地后备资源重点区域。宿迁、连云港的一些地方后备资源总量相对较低。

图4.11 各单元后备资源总数量分区

②各市后备资源数量及结构分析

按照地市一级对各类后备资源进行汇总,并计算各地后备资源数量结构,即按照某类后备资源占当地资源总量的比例计算,结果见表4.18、表4.19及图4.12、图4.13。

表4.18 各市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及结构

img170

img171

图4.12 各市农用地后备资源总量

表4.19 各市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结构

img173

图4.13 各市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结构

从图4.12中可以看出,盐城地区的后备资源总量远远高出其他地方,共可增加耕地15.36万hm2,占全省后备资源总量的27.53%,该地区有66.31%未利用地开发类后备资源,主要来源于该地区数量丰富的沿海滩涂资源;淮安、徐州的后备资源数量居于其次,其后备资源总量都在6万~8万hm2之间,苏州后备资源总量4.79万hm2,南京、扬州、南通、泰州、宿迁、连云港各地后备资源总量在2万~4万hm2之间,镇江、无锡、常州各地后备资源总量不足2万hm2

图4.13反映了各地区后备资源数量结构情况。有的是以某一类后备资源为主导类型:如镇江以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为主导类型,扬州、南通、宿迁以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为主导类型;连云港以土地复垦类后备资源为主导类型;盐城以未利用地开发类后备资源为主导类型。有的是以某两类后备资源为主导类型,如苏州以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后备资源为主导类型;常州以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土地复垦类后备资源为主导类型。

③苏南、苏北、苏中后备资源总量分布及类型结构

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是江苏省传统的地域分区,这三大区在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其后备资源数量情况见图4.14至图4.16。

img174

图4.14 苏南、苏中、苏北农用地后备资源总量分布

img175

图4.15 苏南、苏中、苏北各类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

img176

图4.16 苏南、苏中、苏北农用地后备资源结构

图4.14、4.15分别显示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内后备资源总数量情况及对比情况。图4.16显示了各区域后备资源数量结构,可以看出,苏南地区以农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主导开发类型;苏中地区以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类为主导开发类型;苏北地区的未利用地类后备资源占绝对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