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化发展历程及驱动力

城市化发展历程及驱动力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1.4 城市化发展历程及驱动力图3.3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历程1)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历程城市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回顾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历程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五个阶段[3]:①初步发展阶段。为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江苏省应该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

3.1.4 城市化发展历程及驱动力

img126

图3.3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历程

1)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历程

城市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回顾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历程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五个阶段[3]

①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重工业化倾斜战略的推动,城市化水平从14.8%上升到16.5%。②波动倒退阶段(1958~1978年)。由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的影响以及户籍制度作为管理和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手段,出现了行政控制与自然因素交织下的“反城市化”现象。③恢复性增长阶段(1979~199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实施,由乡镇企业推动的江苏省“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城市化道路初步形成。④平稳发展阶段(1991~1996年)。受到国家宏观治理整顿的影响,乡镇企业由初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加之城市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城市化进程趋缓。⑤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由生产约束型转入需求约束型,城市的经济职能和服务功能得到重视,外资引进、新区开发,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再度活跃,到2004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8.2%,2006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1.9%。

2)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动力

(1)工业化为主动力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内生发展而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耦合联动、同向发展是世界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1990年以来,江苏省工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从2000年开始,江苏省工业化推进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1 110.24亿元,比2000年增长189.44%,年均增长31.57%,全省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44.84%提高到51.33%。江苏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对区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工业化进程对服务业提出加速增长的需求,服务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数不断加速增长,吸引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各级城镇集聚,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外向型经济带动下的城市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资和外贸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为明显的外部影响因素,通过利用外资,改善资本形成的条件,带动技术、贸易、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1世纪初,国际资本在华投资的热点珠三角转向长三角,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中小城市成为国际资本新的集聚地。国际资本的蓬勃发展提升了江苏省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江苏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江苏省第二产业一直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外资的投入方向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为大量的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吸引了大量区外的自发性迁移人口,使这部分人实现了“离土”又“离乡”的转变,构成了城市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3)都市圈经济作用下的城市化

以大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区域不仅产业集聚和要素集聚程度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高,能够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周边地区具备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加快实现区域内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江苏省自2000年着手构建苏锡常、南京、徐州都市圈。三个都市圈的建设,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形成了都市圈内城镇共同发展的态势。三个都市圈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区域,全面带动了全省整体实力的提升。三个都市圈经济的快速攀升,形成了全省城市化强大的拉动力,扩展了城市集聚发展空间,城镇规模构成不断优化,人口集聚速度逐步提高,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民营经济贡献下的城市化

民营经济与城市化存在必然联系,城市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空间依托,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城市化。改革开放前,江苏省的城市经济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其中主要是国有经济,改革开放中首先发展的是民营经济。改革开放至90年代以前,集体经济的代表———乡镇企业造就了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小城镇经济的辉煌。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转型,推进民营经济在江苏省各地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江苏省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的主力军。民营经济的发展吸引着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大量集聚,促进了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活跃和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

(5)行政力量推动下的城市化

从2001年开始,江苏省对南京、苏州、无锡扬州、淮安等8个市的市区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共撤销10个县(市)、3个区,基本解决了“市县同城”问题。同期,江苏对全省乡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乡集镇数量明显减少,建制镇数量显著增加,使得小城镇人口规模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功能得到提升,小城镇布局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等问题有所缓解。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乡镇的撤并,提升了城镇的发展空间,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城市(镇)化水平的提高。

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模式

城市化发展模式可以从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之间的差异来反映。以I表示工业化水平(在此是指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以U表示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当I/U>0.5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I/U<0.5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当I/U=0.5时,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从图3.4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之间的偏差在逐渐缩小,但总体上仍然大于1,说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说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模式仍然属于滞后城市化发展模式。为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江苏省应该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

图3.4 江苏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

4)城市化水平预测

根据《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专题研究,通过时间趋势外推法、经济发展相关法、人口增长法、联合国法等四种方法,并综合比较判断今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依据全省城市化战略的总体安排,预测江苏省2010年、2020年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8%和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