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经营单位优劣比较的主要依据

生产经营单位优劣比较的主要依据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比较优势理论针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给人们的启示是,世界各国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

针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论。这个理论为当时的经济学家普遍接受,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李嘉图从理论上证明了,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由于该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换取其生产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得到利益。

与斯密一样,李嘉图的分析也是从个人分工出发然后推广到国家的对外贸易。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能制帽和鞋,其中一个人在两种工作上都比另一个人要强,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对双方都有利吗?”(1)进而,他假设葡萄牙和英国两个国家各自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和呢绒所需的劳动量(人年)如表3-2所示。

表3-2 英、葡两国分工前

从表中看到,英国在生产两种产品上的绝对成本都高于葡萄牙,没有绝对优势,但是,英国在生产葡萄酒方面的劣势更大,因为在生产一单位呢绒上的劳动成本为葡萄牙的1.11倍(100/90),而生产一单位葡萄酒的劳动成本则为葡萄牙的1.5倍(120/80)。在没有国际贸易前,两国各投入170人年和220人年可以各生产和消费一单位的葡萄酒和呢绒。李嘉图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应该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比较低,即有比较优势的呢绒,葡萄牙则相应专门生产葡萄酒,然后进行交换,这样比两者都自己生产有利。假定国际交换比例为一单位呢绒和一单位葡萄酒交换,英国虽然用花费100人年劳动生产的一单位呢绒去交换葡萄牙花费80人年劳动生产的一个单位葡萄酒,但是从总生产和总消费来看,英国还是在贸易中受益的。因为在两国投入的总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英国全部生产呢绒,葡萄牙全部生产酒,这样英国用220人年的劳动生产2.2单位的呢绒,它用一单位的呢绒和葡萄牙换一单位的葡萄酒,自己还可以消费呢绒1.2个单位,比不交换多了0.2单位的呢绒;同样,葡萄牙用170人年的劳动可以生产2.125单位的葡萄酒,其中一个单位可以与英国交换呢绒,还有1.125单位的酒可用于国内消费,其总消费也可增加0.125单位的酒。

李嘉图认为,在上述条件下,最好的方法是把英国的劳动力和资本都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葡萄牙去,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成本差异的存在,为各国之间互利的分工和贸易创造了条件。各国都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用这种产品与其他国家交换自己需要的别的产品,是最有利也是最合理的国际分工原则。这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简评: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废除了《谷物法》,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大胜利,大大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它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论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按照比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都能得到实际利益。这是这个理论在100多年中一直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原因。

3.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中揭示的参加贸易各国所获得的利益是短期的,这个短期利益往往会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有冲突。比如按照比较成本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和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但为了长远利益,发展中国家也应大力发展工业。

4.比较优势理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给人们的启示是,世界各国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但以此为依据的自由贸易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利益,为外国垄断资本与产品进入与控制发展中国家创造条件,所以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批评。

5.比较优势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掩盖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另外,比较优势理论揭示的只是各国之间产生贸易的原因和这种贸易的合理性,即有关贸易格局问题,但并未解决各国之间商品应该按什么比例进行交换的问题(上述例子中的“一个单位呢绒与一单位葡萄酒交换”仅是假设),也就是“贸易条件”问题。

网上作业1:利用比较优势或comparative advantage做关键词,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有关资料,列出五项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