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用人民币汇率变化调整贸易结构

利用人民币汇率变化调整贸易结构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7 利用人民币汇率变化调整贸易结构11.7.1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不同行业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由盯住美元转向以参考一篮子货币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会有所下降,从而鼓励增加进口。

11.7 利用人民币汇率变化调整贸易结构

11.7.1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不同行业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由盯住美元转向以参考一篮子货币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小升2%,但这却是自1994年取消汇率双轨制以来中国最为重要的汇率事件。人民币汇率机制上的变化,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有助于改善经济的效率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能使人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将改变行业内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账面价值,通过汇兑损益的变化影响其经营业绩;在长期内将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重新赋予行业不同的成长速度,并使不同行业的企业业绩出现分化。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是长期利好,而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类行业是非贸易的不动产行业,升值将全面提升国内地产资产价值,同时提高具有资源有限、垄断性或建设周期较长而供给弹性较小的特点的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这类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价值,以上两大行业因此明显受惠;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因此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从而受益;航空、电力、炼油、造纸、工程机械等行业收益于原材料或设备依赖外国采购为主而导致的成本降低,或大额外债而导致的还本付息所产生的汇兑损益方面的收益,对国内市场拥有垄断优势的航空业更为突出;技术进口依赖型的高科技类行业,在关键科技知识产权上还不具有优势,在一定时期内还将保持着大量进口的势头,在汇率升值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在成本方面的优势。而可能受损的行业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对以出口型为主的行业而言,如纺织业(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较大,其后依次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家电、建材等,人民币升值将很大程度上削弱产品的竞争优势;采掘业、石化业、有色金属业由于产品定价国际化将受到冲击。

11.7.2 人民币升值对外贸结构的影响

对于出口行业来说,虽然只是2%的升值,但是对那些附加值比较低,甚至主要靠出口退税维持生存的企业来说,任何一个改变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由于各国之间还存在竞争,市场价格决定权不在中国企业手中,使得中国一些出口企业未必能随人民币升值而提升价格来保证收益。所以那些有降价空间的企业,通过降价和减少利润,可能保持出口。对于没有边际调整能力的企业,生存空间就比较小。所以说,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外贸企业的优胜劣汰。一些由于汇率变化而出口价格上升的产品,也会面临因价格竞争力下降而引起出口数量下降的问题。

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会有所下降,从而鼓励增加进口。特别是一些原材料,如精铜、原铝、铁矿石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随着国内经济快速的发展,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而由于国内的开采和生产能力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要,通过进口缓解国内市场缺口已经成为大趋势。由于这些基础原材料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是以美元定价,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内采购商采购成本降低,将激发国际采购的积极性。

11.7.3 在人民币升值后如何维护国家的生态利益

(1)正确看待外汇储备,积极准备实物储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随着出口贸易的持续扩大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也迅猛增长。从1993年到2003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12亿美元增加到4 033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20倍。2004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6 099亿美元,2005年6月底达到7 110亿美元,2006年超过万亿大关,屡次创下历史新高。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但是,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制约货币政策操作、加剧经济结构失衡以及激化国际贸易摩擦等。因此,过量的外汇储备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情,它是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在当前人民币仍然存在很大的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损失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我国进口量最大的一些原材料如原油、铁矿石、贵金属的国际市场价格一路看涨。若动用部分美元外汇批量订购这些原材料,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实物储备,则既能保值,又能缓解国内市场原材料供应紧缺的矛盾,可谓一举两得。但是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必须考虑到,如果中国的物资进口量过大,可能会影响世界价格走势,同时还会招致国际舆论的压力。再次,储备物资需要建设相应的贮藏设施,需要庞大的人力和财力,一般不能靠商业运作,而是国家财政投入,这既涉及国家财力的问题,又涉及国有经营机制的效率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在适当的时间适度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变为实物储备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官员在2005年9月23日出席“中国能源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上透露,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正在高速增长,积累至今已经超过7 000亿美元的规模,但据其所知,中国目前并没有将其转化为战略石油储备的计划。他表示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从扩大内需的需要出发,确实应该采用更加积极的管理外汇储备的政策,用外汇储备购买战略石油储备的设想值得探讨。其实,这种将中国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的设想可以追溯到几年前。当时,针对大幅动荡的国际油价,作为“国家智囊团”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在“中国石油安全对策”的课题中建议,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时至今日,外汇储备和石油储备再次给人们以联想: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迅猛扩张,急需找到资产增值的新渠道;与此同时,全球步入高油价时代,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起步。因此,外汇储备和石油储备的转化设想呼声再起。2005年“两会”期间,在政协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时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郭树清也提出,中国目前大量的外汇储备完全有能力购买石油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中国即使买进1亿吨石油,也仅用掉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2)加大初级产品的进口和扩大资源类行业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初级产品的进口大国,人民币升值后对于原材料的进口十分有利。从中国的生态利益出发,进口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满足国内需求,减少国内开采,对于中国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少,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资源将日益短缺,所以可考虑通过对外投资和购买矿产资源等形式将资源采掘和初加工类资本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进口我国相对稀缺的资源和初加工产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格局,构造在生产链条上的“一头在外,两头在内”的产业分工模式。

国内的大型资源类国有企业已经尝试在海外进行并购。2004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7%,达到了36.2亿美元。同时,已经签订合同的海外投资预计也提升了8%,达到了37.1亿美元。中国收购海外资源有两个目的:一是中国对于进口大宗商品的依赖性高速增长;二是减少中国对于政局混乱的中东的资源依赖性。目前来看,中国通过银行贷款等鼓励投资的政策来影响对海外资源的投资,这些对海外资源的投资几乎都来自国有企业,有着很强的政府背景。这些扩张行为是纯商业性的,还是仅仅反映了中国政府不讲成本快速在全世界收购原材料的战略规划?这将是引起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