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后日本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战后日本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战后日本经济及其经济模式日本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本节从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探讨其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研究目前日本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其在亚太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问题。

第三节 战后日本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日本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二战后,日本迅速抚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全力发展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严重萧条之中。本节从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探讨其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研究目前日本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其在亚太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问题。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日本位于亚洲东北部,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基础条件很差而且制造战争、遭受战争巨大破坏的国家经济发展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见图2-4)。

图2-4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指标(1950—2003年)

数据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 Yearbook。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济崩溃、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日本社会财富的25%都毁于战争,残存下来的只略高于战前1935年的水平。由于二战后日本是美国单独占领之下的战败国,美国享有对日本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日本在这段时期内经济复兴的方针、政策、实施都是在美国指挥下进行的,这一点既是日本经济复兴时期的特点也是从此逐渐形成的美日之间特殊关系的历史因素。在这十年间,日本以年均增长8.9%的速度完成了复兴工作,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和林业在1951年、农业在1952年、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在1954年都已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到1955年除了进出口数量以外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已超过了战前水平。从此,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增长的新时期。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在这段长达18年的时间内,日本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8%,比当时联邦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快1倍,比英国和美国快2倍,同时也大大超过了战前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在此期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4.2倍,其国民生产总值1967年超过英法,1968年又赶上联邦德国,1973年已达4 07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3 021亿美元)的31%,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不仅缩短了日本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从二战以来持续20多年之久的美国一家主宰西方世界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西方经济从1973年开始“滞胀”阶段,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经济也没能摆脱“滞胀”的命运。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状况,而1974年首度出现了负增长。但日本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输出资本、改进管理、开发新产品等途径来扭转颓势,很快度过了危机进入经济稳定增长的时期。此后到1987年各年间经济增长率都在3%—4%,虽然这一发展速度较之高速增长时期减速一半,但整个70年代仍高达5%左右,形成低速持续发展的态势。由于发展速度仍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约在2%),这使得日本的经济实力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又有了较快的增长。

20世纪80年代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调整阶段以后,日本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削减财政赤字、国有企业民营化以及向内需主导型增长转变等措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1981—1990年,日本的GDP年均增长4.3%,在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首屈一指。由于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日元升值等特殊因素的影响,日本垄断资本积累速度加快,形成了这一时期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空前膨胀的特点。

(四)经济衰退时期(1991—2000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困难,西方经济复苏乏力,增长缓慢。此时的日本经济也呈现出严重衰退的局面,据统计,1990年至200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约为1.75%。根据日本《景气基准日期研究委员会》断定,这次衰退始于1991年春,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膨胀、崩溃的结果。

这次经济衰退主要有五个表现:

1.消费需求一蹶不振

民间消费需求占日本GDP接近六成,是影响甚至决定日本经济运行和发展状况的最重要因素。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消费需求始终处于低迷状态,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1986—1990年的5年中,日本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曾高达3.55%,到1991—1995年的5年中已下降为1.58%,1996—2000年的5年中更是下降至1.48%,其中在1997年和2000年度还分别出现了1.2%和0.2%的负增长。

2.通货紧缩日趋严重

日本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下跌。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里,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8个年份呈下跌态势,1999年和2000年,不仅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3%和0.1%,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3%和0.7%。另外,物价下跌涉及的商品范围也极其广泛。

3.失业率居高不下

由于日本投资计划的下调,给就业形势带来严重影响。1990年日本的完全失业人数和完全失业率分别仅为134万人和2.1%。到1997年11月完全失业人数和完全失业率分别为228万和4.1%。1999年的完全失业率达到4.8%,创历史新高。

4.不良债权堆积如山

据统计,从1992年度到2000年3月,日本金融系统累计处理不良债权达67.9万亿日元,其中1995、1997和1998每个年度处理的不良债权都超过13万亿日元。但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似乎越处理越多,尽管日本12家大银行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来处理坏账,但新增坏账的速度要远远高于他们清理坏账的速度。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界的声誉一落千丈,巨额的不良债权成为困扰日本金融与经济运行的一大毒瘤。

5.国家财政债台高筑

为刺激经济景气回升,10年间日本政府先后10余次推出以增发国债、增加公共事业费支出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受此影响,日本的国债尤其是赤字国债发行额迅速扩大,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急剧提高。截至1997年度,日本政府发行的国债余额达到255万亿日元。1998年度日本的财政赤字与GDP的比重超过10%。这次经济衰退,使日本确立的成为21世纪“金融大国”和“投资大国”的战略目标受到了很大影响。1990—2000年,日本经济增长缓慢,在经济史上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五)经济复苏期(2002— )

日本经济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长期萧条之后,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转机,逐渐从萧条中走出。继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个年度正增长后,2005年度增长势头更猛,达到了2.7%,而且主要是依靠扩大内需取得的。2006年仍将在自律性复苏的延长线上继续保持正增长。

此次日本经济的持续景气具有以下特点:

1.内需扩大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主角

经济正增长主要是依靠居民消费和设备投资的强劲拉动带来的。居民消费约占日本GDP总量的56%,过去长期处于负增长,这段时期内虽然居民消费的增幅不高,但呈现出的正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影响颇大。内需的扩大标志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已经摆脱对财政投资和外需出口的过度依赖,开始步入自律性复苏阶段。

2.股市明显回升

到2005年12月30日年终收盘时,日经平均股指高达16111点,与年初相比上升幅度高达40%。东证(第一部)年交易额达到418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股市是反映经济景气的晴雨表。股市回暖意味着日本市场基础得到明显改善。股市的回升将强化企业家的经营信心,同时也会提高国外投资家对日本市场的投资信心。股市上升所引起的资产效果也会提高处于低潮的消费心理和预期,使消费低迷的现状得到改善。

3.企业效益持续上升

特别是大企业更好一些。其中,钢铁、海运等许多企业取得了历史最高效益。企业效益上升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劳动分配率(人工费/人工费+营业利益+折旧)的下降。劳动分配率是衡量企业效益的宏观指标,劳动分配率高意味着劳动力所得到的工资在不断增加,而企业收益在不断减少。2005年劳动分配率已降至1990年代初的水平并且开始低于劳动分配率的均衡水准;最后,不良贷款处理完毕,金融秩序恢复健全状态。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不良贷款一直是压在日本经济头上的一块“重石”。十几年来日本对不良贷款的处理几经起伏,到2005年终于处理完毕。截至2005年9月,全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量为15.9万亿日元,比上年减少8万亿日元。全部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3月的8.4%降为3.5%,主要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9月的8.1%下降至2.9%,成功实现了政府提出的4%的目标。

二、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总的来说,日本的经济地位仍举足轻重,但在亚洲经济中的领头作用将会减弱。

(1)从经济实力上说,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日本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11.4%。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在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到整个80年代,日本同美、德一起是带领西方经济前进的“火车头”。1973年到1986年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8%,比美、德等西方主要国家分别高出1至2倍。

(2)从对外贸易上,日本是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2004年日本在商品贸易的出口额中,占到世界的6%;在商品贸易进口额中,占到世界的5%。同年,日本在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中,占到世界的4.5%;在服务贸易进口额中,占到世界的6%。日本已成为国际上经常收支盈余最大的国家之一,日本每年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进入21世纪以来,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日本的贸易的顺差额分别为521亿美元、106亿美元、373亿美元、549亿美元和733亿美元[11]

(3)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之一。20世纪80年代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企业大举向国外转移生产,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特别在亚洲,日本已成为各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对象。在2002年、2003年日本的FDI的流出量分别为323亿美元、288亿美元。截至2004年,日本的FDI的流出量为309.5亿美元,占世界的4.2%。

(4)日本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本供应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金融实力迅猛增长。1985年底,日本对外净资产高达1 298亿美元,上升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后其对外净资产不断扩大,1994年底增至6 889亿美元,1995年底又增加15.2%,连续5年居世界之首。到2004年,日本的对外净资产达到16 016亿美元;日本银行虽受巨额坏账和金融丑闻等影响,国际信誉有所下降,但仍继续主宰国际贷款市场,是国际贷款的最大提供者;自1991年起,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提供政府经济援助最多的国家,1995年日本对外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达144.8亿美元,相当于同期美、德两国对外经援的总和,5年连续居世界首位。历年来日本对外经援大部分投向亚洲。1994年底,日本对外提供经援累计18.5万亿日元,其中向亚洲国家提供的经援占74%。1998年日本政府对外援助总额为107.31亿美元。最近日本对外经济援助有不断减少的趋势,2001年,日本对外援助总额为75亿美元。

(5)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外汇储备一直居世界之首,截至2006年1月底,在日本的外汇储备中,外币储备额为8 328.5亿美元,位居第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的份额和特别提款权分别为22.1亿美元和26.1亿美元,黄金储备为140亿美元。今后一个时期,日本在国际金融方面的优势将继续保持,其主要资本供应者的地位不会改变。

从长期看,与过去几十年比较,日本经济已经越过发展顶峰,开始走下坡路。不仅不会有60年代后期那种鹤立鸡群式的高速增长,也不会达到20世纪70—80年代那种在西方经济中名列前茅的中速增长,难以继续发挥“火车头”作用,只能在低速的轨道上长期徘徊。进入21世纪的初期阶段,日本依靠调整经济结构,加速发展高科技,开拓新的产业,并利用世界经济长周期将转入上升阶段、以高技术信息通信产业为中心的第五波技术革命到来的时机,有可能使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取得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但难以长时期地持续下去。日本今后在亚洲仍是各国引进资金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以及重要设备和零配件的主要供应者,仍是亚洲最重要的商品市场之一,继续对亚洲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日本的经济优势地位正逐步下降。日本在经济上同亚洲国家特别是同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缩小,它在亚洲经济雁形发展行列中的“领头雁”地位势将难以长期为继。

三、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战后日本从战败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强国,创造出日本经济奇迹。这引起了全世界极大关注,国际社会众多学者都在研究探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不是单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一国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产生是与其选择了一种强政府干预的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这种体制通常被人们称为“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施引导。日本经济模式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范围、力度以及时间之长都明显强于其他国家。这里将主要介绍日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同银行和企业的关系等。

(一)资源配置方式

日本政府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引导和产业政策引导。

1.经济计划

日本政府的政策指导,是以制定经济计划的方式出现的。这种经济计划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或年度经济预测)、国土开发及地区开发计划。计划的宗旨是指明经济的发展方向、表明政府的政策主张、向企业提供可靠信息以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日本的经济计划基本上是诱导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宏观经济预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日本共制定过7个中长期计划,这些中长期的经济计划重点集中在公共部门,日本政府重视公共部门的建设,目的是为私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基础条件;普及教育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既可以为企业提供廉价的社会物质条件同时又扩大了基础产业的需求市场。日本政府通过不同时期的经济计划,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结构政策,并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方向。日本的经济计划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例如,通过1961—197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提前完成,日本在1961—1970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6%(以1958年为基期)。

2.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侧重点在产业结构政策上,其主要作用是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的目标,它较多地带有微观经济的性质,并微观到产业的层次。日本的国内产业政策,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政府通过行政控制与鼓励企业横向合作,以防止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当时选定了26个重要产业部门钢铁、丝织、造纸、水泥、煤炭等组织了卡特尔,以解决当时棉纺、造船、电机等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通过卡特尔组织,减少了企业间竞争,增加了企业利润。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经济复兴阶段,日本以基础工业为主导产业;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实现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为主的升级;70年代开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发展。

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了对战略产业的保护与扶植和对衰退产业的调整与援助。对战略产业的保护政策主要指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关税壁垒、进口数量配额限制和外汇分配制度等来限制进口以保护尚处于幼稚阶段缺乏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扶植政策包括财政投资、“倾斜减税”(如对战略产业税额扣除、收入扣除、特别折旧、准备金和基金制度、压缩记账等)、“倾斜金融”(指政府金融机构向战略产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和行政指导等手段。对衰退产业的调整与援助是指对煤炭、纺织和造船等传统产业调整设备和改善结构。调整设备就是报废“过剩设备”和停止设备运转,政府对报废设备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改善结构的中心是设备现代化和知识密集化,同时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联合,设备现代化不仅可以获得长期低息贷款,同时还可享受进口设备的优惠。

日本产业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1956—1973年间工业以年均13.6%的速度增长,到1970年前后,基本实现了工业现代化。1968年,日本的工业生产水平仅次于美、苏,居世界第三。

(二)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

日本的财政政策可分为税收政策、政府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它们通常不是独立地,而是相互配套地使用。税收政策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为增减所得税和租税特别措施方面。支出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对财政支出的增减。公债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发行公债以增加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从而扩大有效需求。从这些财政政策中,可以看到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的特点。政府财政政策的调控经济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为私人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并开拓国内市场;二是利用减免税收、价格补贴等手段,以诱导私人资本的发展方向。政府财政政策的基本方向,则是更多地用于解决社会福利等问题。

日本政府财政政策的运用,从二战后的1947—1964年,一直推行平衡财政政策,此期间,出于迫不得已有时也发行一年内的短期政府债券。1965和1975年,是日本国内债券发行的两次高峰年,此时日本经济出现严重萧条,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被迫选择了大量发行长期国债的财政办法。但日本一直对发行国债严加限制,以防政府信用的滥用,导致通货膨胀。

2.金融政策

战后,日本重建了金融体系。日本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是一种典型的政策性金融体制。政府使用金融手段作为调节经济的有力措施,其中又先后采取了“窗口指导”、官定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同时还采用“政策性金融”作为这种手段的补足甚至强化,从而形成日本金融政策的特色。窗口指导在日本从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使用,既满足了企业的投资需求,又未导致有害的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后,窗口指导被官定利率政策取而代之。1973年4月起,中央银行曾大量使用这一手段来紧缩信贷和控制通货膨胀,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70年代后,金融政策又转到了主要依靠公开市场业务上。中央银行按市价买进和卖出各种国债,以这种方式作为向市场供应通货和紧缩通货的主要途径。

(三)政府同银行和企业的关系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还表现在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关系上。从总体上看,政府与银行以及银行与企业是直接关系,而政府与企业是间接关系。具体说,政府通过金融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控制银行,或者说实施所谓“强有力的指导”;而银行则绝对支配和控制企业发展,直至两者相互结合和依赖。实际上,政府通过银行间接控制企业进而达到控制整个经济活动的目的。

1.政府与银行

日本政府对金融系统的行政干预色彩相当浓重,表现在:(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日本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维护本国货币价值的稳定。但是政府和经济界往往优先考虑的是经济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往往屈从于政府压力,调整金融政策。而且,对日本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和监督权属于政府而非国会。因此,银行理事会不是制定金融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而是政府政策的表决机器。(2)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控制银行。日本政府通过人为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金融主管部门凭着行政干预进行“资金分配”,以保证廉价资金优先满足重点产业的需求。为了防止过度竞争引起的金融机构破产,从而威胁金融秩序的稳定,政府对银行的贷款数量、业务范围及过度竞争作出限制,保证了银行的超额利润。同时,政府对那些不服从行政指导的银行实施行政处罚措施。

2.银行与企业

在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及高速增长时期,银行与企业之间最基本、最直接的关系就是信贷关系。日本企业资本结构中自有资本比重一向远远低于西方其他国家,这样,一方面经济恢复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另一方面,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加上战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资本市场不发达,因而企业投资的80%以上依靠外部资金,而外部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相互参股是日本银行与企业间更深层关系的表现。通过相互参股,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进一步相互渗透。而在这种关系中,银行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同时,银行与企业还通过综合化业务联系以及国际范围内的密切合作形成了两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3.政府与企业

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而政府则是市场秩序的规范者和维护者,政府和企业是通过市场发生联系的,即所谓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在这种关系中,企业既是政府的调控对象,也是其服务对象。日本政府通过严格的保护政策、低税率的法人税政策、低利率的金融政策和稳定的批发物价政策等人为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保证企业的高利润和促进企业的投资竞争。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日本在战后所采取的强政府干预下“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于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崛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失去的十年后”想真正步入复苏和增长的轨道,日本经济还面临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日本现在正面临继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之后的第三次制度创新的形势,对未来日本经济走向作何判断,总的来说取决于如何评估日本的发展潜力。

就目前情况来看,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1)日本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日本是世界上文盲率最低、国民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将会给21世纪的日本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日本拥有较强的实用技术研发能力。日本可充分发掘以往的技术发明,通过对现有的各种发明进行创新,同样有可能带动经济的发展。(3)日本拥有大量的储蓄和充裕的资源。日本的储蓄率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同时,截至2006年1月日本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额达到8 328.5亿美元。

日本经济现在处于衰落和复苏的十字路口,也面临着许多的不利因素:(1)日本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出生率趋于下降,21世纪将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在老龄化急速发展、年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日本国民的消费购买行为会受到影响,可能会造成国内市场的萎缩。(2)日本在高科技领域中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21世纪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是信息、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而日本是采取实用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改良,忽视了这些领域的独创性技术开发,与欧美在高新技术领域产业的竞争中必然会处于劣势。(3)日本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日本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开发、经营方式等与欧美国家的差距较大,在竞争中也会处于劣势。(4)日本20世纪的泡沫经济的崩溃仍留下了深刻的后遗症。政府为刺激经济,不断扩大财政支出,财政赤字逐年增加,国债发行额急剧膨胀。日本政府要实现财政平衡还需要大量时间。另外日本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经济衰退和金融体系危机的影响下,普遍债务过重,它们都大举收缩海外事业,无力扩大对外投资。(5)日本面临的最近的新体制调整和变革,收效并不很明显,创新的动力不足,阻力又很大。

总之,21世纪的日本经济将出现经济增长速度向常速回归,将不会重现以前的高速增长。今后的几年内,日本面临的主要课题是经济体制进一步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遏制经济衰退、消除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稳定金融体系。

专栏2-2 美国、欧洲、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都属于现代市场经济模式,有着共同的特征。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各国的不同模式各具特色。

(1)计划因素的多寡。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中,计划有重要的作用,但德国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中,计划的作用较小。

(2)国有经济成分比重的大小。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有国有经济成分,但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则各不相同。德国和日本国有经济占有一定的位置,美国的国有经济比例最小。

(3)经济目标的差异。美国宏观经济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而日本则以经济增长和贸易成功为主要目标。德国则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追求社会公平和有效率。

(4)政府和个人决策权力的大小。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微观决策完全给予企业、家庭和个人,国家只限于控制若干宏观经济目标。日本的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的高级官员和企业的巨头,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协商决策。

资料来源: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6页,整理汇编。

本章小结

本章是以具体的国家或地区为分析单位,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三极——美国、欧洲和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各自的市场经济模式。

本章首先介绍了美国、欧洲、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并论述了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并分别分析了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本章分别介绍了各个国家采取的市场经济模式及其自身的特色。美国、欧洲、日本大致都经过了二战后的经济调整和恢复期,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经济“滞胀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与21世纪以来的发展时期。美国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欧盟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一极,日本的经济地位仍举足轻重,但在亚洲经济中的领头作用将会减弱。他们有着自身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最后,本章对各个国家进行了经济前景的展望: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阶段,欧盟经济开始趋于好转,可以说欧盟经济下滑已到谷底,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美国、日本经济势头加快,整个世界经济增长趋强,欧盟也将在这一大趋势下走向复苏。日本在战后所采取的强政府干预下“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于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崛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失去的十年后”想真正步入复苏和增长的轨道,日本经济还面临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日本现在正面临继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之后的第三次制度创新的形势,对未来日本经济走向作何判断,总的来说取决于如何评估日本的发展潜力。

通过对上述知识的介绍,读者不仅能掌握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和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发展态势,而且能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借鉴来分析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模式。

关键词

滞胀 新经济 第三次科技革命 美国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欧洲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特征,试谈谈美国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2.简述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特征及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谈谈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注释】

[1]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5计算整理得到。

[2]http://www.sts.org.cn.

[3]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5计算整理得到。

[4]http://www.wto.org.

[5]“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研究”课题组贾康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49期。

[6]“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研究”课题组贾康等:“关于世界银行改革的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49期。

[7]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整理所得。

[8]戴维·柯茨:《资本主义模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9]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5计算整理得到。

[10]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整理所得。

[11]联合国贸发会议,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5计算整理得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