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按照人们的期望来解释激励问题。由此,期望理论模式转化为:个人努力→工作绩效→组织报酬→个人目标具体来说,只有当员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当良好的绩效评价结果会带来组织奖励时;当组织奖励会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时,他才会受到激励进而付出更大的努力。期望理论的关键是了解个人目标以及努力与绩效、绩效与报酬、报酬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的关系。

五、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按照人们的期望来解释激励问题。需要本身是一种动力,但需要在未被满足之前,对需要者来说只是一种期望,可以说,需要作为一种动力是通过期望表现出来的。动力的大小与期望的大小成正比,其理论模式为:

动机力量=期望值×效价

动机力量——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和激发人的内在潜力的力度,它表明为达到预先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期望值——人们对某个具体行为可能会得出某个具体结果的概率估计,其数值在0~1之间。这种概率值的估计是主观的,受每个人的个性、情感、动机的影响。个体认为可能性越大,积极性就越高;个体认为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即使价值很高,也起不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效价——也称目标价值。是指一个人对某种特定结果的偏好程度,或者说是一个人对行为结果或目标的评价,即一个人认为某种行为方案的结果对他有多大的价值。它可以用系数1来表示,一般在−1和+1的范围之间变化。对结果很不喜欢为−1,对结果无所谓为0,对结果有强烈偏好为+1。

对同一个人来说,不同的目标具有不同的价值;对同一个目标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具有不同的价值。一般来说,人们行为的普遍心理是:把目标价值看得越大,目标的吸引力就越大,行为的积极性就越高。

期望的结果往往并不等于现实的结果,酒店督导在管理工作中应当注意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调整员工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期望与现实存在三种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期望<现实”

即实际的结果大于预期的结果,对当事人来说有助于提高积极性。因为现实高于期望会使员工喜出望外,容易增加动机力量。所以,在正强化时应注意降低员工的期望值,同时创造条件提高实现值。

(2)“期望=现实”

即人们的期望变为现实,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但是,若没有进一步的激发,其积极性往往只维持有原期望值的水平上,甚至逐渐消退。

(3)“期望>现实”

即实际结果小于预期估计的结果。在正强化的条件下,它会使人因失望而产生消极情绪,导致积极性下降。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封官许愿、随意表态,结果做不到,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就在于此。但是,在负强化情况下,使期望值高于现实值,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时人们做好了最坏的准备,结果却比预期好得多。例如,员工犯了错误,本来是要被解雇的,但能主动承认错误,又能以实际行动来改正,给他留店察看处分,这会使人们产生感激之情,自然会增强工作积极性。

一个人的行为,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得到两个阶段的结果:第一阶段结果是工作绩效,第二阶段结果是组织报酬,最终是为了达到个人目标。由此,期望理论模式转化为:

个人努力→工作绩效→组织报酬→个人目标

具体来说,只有当员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当良好的绩效评价结果会带来组织奖励时;当组织奖励会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时,他才会受到激励进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期望理论的关键是了解个人目标以及努力与绩效、绩效与报酬、报酬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的关系。许多员工在工作中不能被激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或他们得到的报酬不是他们预期想要的。如果想激励员工,就应该加强这三对关系的有机结合。同时,不存在一种普遍的原则能够解释所有人的激励机制,差别化、个性化的奖励才是有效的奖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