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6.4.3 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1.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他们认为,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因素,在于货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协调。既然货币数量增减是经济周期的唯一原因,那么经济周期也应该唯一由货币信用政策来消除。

16.4.3 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1.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由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荣都为下一次萧条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动。

2.纯货币信用过度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是由于货币信用过度扩张。该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货币学派的人物,如弗里德曼和霍特里等。他们认为,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因素,在于货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协调。在他们看来,货币的需求相对稳定,而货币的供给则表现出不稳定。现代货币信用制度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很容易产生货币的乘数效应。随着货币信用的扩大,总需求上升,产品生产增加,形成繁荣。一旦信用扩张过度,银行为了避免风险而紧缩货币。紧缩货币使需求急剧下降,但此时供给已经创造出来,供给调整赶不上需求的调整,衰退和危机也就不可避免。由此得出结论,经济周期是货币剧烈增减的结果。既然货币数量增减是经济周期的唯一原因,那么经济周期也应该唯一由货币信用政策来消除。在纯货币信用过度论看来,中央银行执行旨在调整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加剧了原本不稳定的货币供给的波动,他们主张运用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供给量变动与国民收入水平保持某一比例,以此来达到抹平波动的目的。

3.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投资过大,从而生产资料生产过多是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是哈耶克、米塞斯、卡塞尔和威克塞尔等。投资过度论认为,货币市场决定市场利息率,而资本的供求一致决定自然利息率。当市场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时企业就会有超额利润,企业竞相扩大投资,引起投资品价格上涨及整个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这样就更加刺激了用于投资品生产的投资,它给投资品供给者带来收入,从而引起消费增加,形成经济活动的扩张。只要市场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这种经济的扩张就会继续下去;反之,若市场利息率高于自然利息率,企业就会因得不到正常利润而亏损,从而减少投资,投资品价格下跌,投资品供给者减少投资品供应,投资品供给者收入减少,又引起消费萎缩,使整个经济活动收缩。由此可见,在资本市场的货币利息率和实际利息率分离的作用下,若投资品的需求相对于消费品增加时,生产就会从资本化程度较低的方式向较高方式转化,引起扩张;反之,生产由资本化程度较高的方式向较低的方式转化,就引起经济收缩。这种结构转化可能产生于纯粹的货币膨胀和信用扩张,也可能产生于新发明、新市场开辟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威克塞尔、哈耶克等人提出了使货币保持中性,使货币对价格形式和生产的资本化程度不发生影响,以此克服周期波动。为此,他们主张必须使货币总流通量保持固定不变,使一切价格都完全伸缩自如,一切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变动的准确预测的基础上,从而避免与资本的实际供求相背离的信用扩张和收缩。

4.创新理论

这是一种用技术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由熊彼特提出,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研究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

5.消费不足理论

这种理论把经济危机及萧条产生的原因归于消费不足。该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现代经济学中,凯恩斯和罗宾逊夫人等的理论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一思想。“消费不足论”认为,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原因是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生产。产生这一问题的更主要根源是储蓄过度。由于储蓄过度,而社会又不能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结果是产品供给过剩,价格下跌,失业增加,从而生产萎缩。例如,在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势必造成资本积累过快,而劳动者收入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家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所以,一方面工人的消费不足,另一方面资本家的生产增长过快,结果使需求相对缺乏形成商品的普遍过剩。根据上述理论,消除消费不足,从而解决危机问题的思路有两种(这两种政策主张出自对立的派别,但对周期原因的看法相近)。一种政策主张是通过调节收入分配,从而调整消费,使之形成较大的需求;另一种政策主张则是通过调节投资,从而吸收过度的储蓄,使经济处于平衡发展。

6.心理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和凯恩斯。他们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任何一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高涨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乐观程度一般总超过合理的经济考虑下应有的程度,这就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过度繁荣。而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以后,又会变成不合理的过分悲观的预期,由此过度减少投资,引起经济萧条。凯恩斯认为,萧条的产生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而造成这种崩溃的正是人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因为这种理论强调了引起人们预期过分悲观或乐观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因素,所以,应该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7.太阳黑子理论

这种理论用太阳黑子来解释经济周期,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父子提出并加以论证,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杰文斯、穆尔等。这种理论认为,太阳黑子这一自然因素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地球气候的变化,从而引起农业收成的变动。农业部门的减产,引起与之相关的工业、商业等部门的收缩,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的萧条。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概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从而经济周期也差不多每10年左右爆发一次,这两种周期大体相符。

8.政治因素论

这种理论将经济周期的根源归于政府对通货膨胀采取的周期性制止政策,主要代表人物是波兰经济学家卡莱斯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与政策的稳定和经济政策的行为紧密相关。政府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扩大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政府制止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衰退。当经济出现衰退后,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再次执行充分就业政策,结果又推动了新的高涨,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第二次人为衰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