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资源富集区开发状况

中国资源富集区开发状况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中国资源富集区开发状况1.中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开发我国资源开发受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和影响比较明显,各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基本上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方向。已探明的大型陆地油田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其次是西北地区。优先开发水能资源是世界能源开发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之一。西南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中南、西北地区,而华北地区最少。

五、中国资源富集区开发状况

1.中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开发

我国资源开发受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和影响比较明显,各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基本上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方向。

(1)能源开发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在正常情况下,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我国一直把能源的生产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目前,在我国能源的构成中,常规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占绝大部分。我国常规能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这种分布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3]

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

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在我国能源构成中处于主导地位,直到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仍占70%左右。我国处在世界上最主要的亚欧大陆成煤带东部,已探明煤炭总储量超过7 700亿t,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属于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2000年,我国煤炭产量达14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一位(吴建国[16],2001)。我国煤炭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一是北多南少,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85%,以南地区只占全国的15%;二是西多东少,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安徽、宁夏、新疆、云南、贵州9省区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87.7%,而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10个省市储量只占全国的8%。就地区而言,以山西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煤炭储量占全国的2/3以上,其次是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省区来看,山西省储量最为丰富,占全国总储量的1/3,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为陕西省,这三省区的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60%~70%(刘新全[17],2001)。

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首先表现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地区,如东北重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往往因煤炭供应不足致使工业不能正常运转,甚至制约着这些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如江南九省市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4%,而煤炭储量仅占全国的1.8%,辽宁省钢产量占全国的19.5%,而煤炭储量只占全国的1.5%;其次是煤炭集中产区相对远离消费区,使煤炭地区产销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产量,给交通运输增加了负担,也使煤炭调入区工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对此,国家从“六五”计划开始,一方面在工业集中或接近工业基础地区加强了新的煤炭基地的建设或扩大了原有煤炭基地的规模,如山东省兖州煤矿、内蒙古的霍林河煤矿、江苏和安徽的徐淮地区的煤矿、贵州省六盘水煤矿等;另一方面加强了铁路及港口建设,增加了煤炭的运输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缺煤地区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

②油气资源的分布及主要油气田

石油是一种高效能燃料动力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我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构造条件,因为石油资源的分布与沉积岩有密切的关系。我国陆地沉积岩面积为424万km2,占陆地总面积的44%,沉积盆地多达200多个,其中面积在10万km2以上的沉积盆地有松辽、华北、塔里木等10个;此外,我国近海沉积盆地面积为121万km2,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南部、东海及珠江口等地,这些沉积盆地均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勘探开采前景十分广阔。据统计,我国石油的地质储量为660亿t,接近美国石油的地质储量(700亿t),已探明的储量为70多亿t,居世界第八位。目前我国已在25个省市区发现油田250多个,投入生产的油田有130多个。已探明的大型陆地油田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其次是西北地区。已建成的年产原油在1 000万t以上的大型油田主要有大庆、辽河、华北、胜利、中原油田等,其他主要油田还有甘肃的玉门油田、长庆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气田,青海省的花土沟油田等,这些较大的油田多分布在北方地区;而我国南方已勘探或建成的油田多属中小型油田。近年来,我国海上石油钻探有了新的进展,并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石油。到2000年,我国原油产量达1.6亿t,居世界第五位。

为了解决石油的运输,特别是北油南运的问题,我国专门修建了近2万km的输油管道,其中最主要的输油管线有大庆—大连、大庆—秦皇岛—北京、鲁宁线(胜利油田至南京)等,大大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我国西北地区还有大规模的天然气田,现已修建了柴达木盆地输往西宁、兰州的天然气管道,并正在修建新疆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天然气管道。

③水能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水能资源属于一种可更新的能源,利用水能发电具有成本低、收益大、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种既经济又干净的能源,而且水能资源的开发往往还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优先开发水能资源是世界能源开发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之一。我国水能蕴藏总量为6.8亿kW,居世界第一位,可开发利用的约有3.8亿kW。由于我国各地在地形、气候等方面差异显著,从而各地区河流在流量、落差等水文特征上有明显不同,由此导致我国水能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中南、西北地区,而华北地区最少。从各河流水能分布情况看,长江水系最多,占全国总水能的53.7%;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约占全国总水能的15.8%,黄河水系约占全国的6%,珠江水系约占全国的5.2%,西南诸国际河流占全国的12.2%。目前全国已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8万多座,总装机容量近3 000万kW。但是,由于受经济、技术及其他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目前水能开发程度还很不够,水能开发利用率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2)矿产资源开发

中国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较为齐全,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小、贫矿多,具有明显优势的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这50多年的开发与布局(李清均[18],2000),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些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黑色冶金工业基地: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大体是:环勃海湾钢铁工业圈,目前区内已拥有鞍钢、本钢、首钢和唐钢等大型企业及一批中型钢铁联合企业;长江干流钢铁工业走廊,由以宝钢、上钢和南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钢铁基地、以马钢和武钢为依托的长江中游钢铁走廊、以重钢和攀钢为中心的长江上游钢铁基地;珠江三角洲钢铁基地;西北钢铁基地。

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铝工业基地主要包括黄河流域铝工业走廊;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铝工业基地;广西铝工业基地。铜工业基地主要是长江中游工业基地;以东川为中心的川西南和滇东北铜工业基地;西南“三江”铜工业基地;西北铜工业基地。铅锌工业基地主要是南岭地区、秦岭地区、柴达木盆地、川滇接壤地区、滇西澜沧江沿线和东北地区。其他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锡矿基地主要是云南个旧和广西大厂;钨矿基地主要是江西省大吉山、西华山、盘古山、浒坑、铁山垄、下垄,湖南的瑶岗仙,广东的韶关和广西的平桂等地;锑矿基地主要是湖南锡矿山,广西隆森马雄、板溪和大厂,云南木利,甘肃崖湾和贵州睛隆等地;汞矿基地主要是湘黔接壤的铜仁、凤凰、新晃、玉屏一带,桂北南丹、云南保山和辽宁柴河等地;镍矿基地主要是甘肃金川、四川攀西、吉林盘石和新疆富蕴等地。

建材工业基地:水泥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地带,黄河沿岸和西北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玻璃工业基地,东部地区建成沈阳、秦皇岛、上海、广东4个玻璃深加工和新品种玻璃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建成洛阳和四川两个玻璃深加工基地。其他非金属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建设萤石高岭土、膨润土、沸石、凹凸棒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开采和加工工业基地。

化工生产基地:磷硫化工基地包括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磷化工基地,以开阳为中心的贵州磷化工基地,以荆襄大峪口为中心的鄂西磷化工基地,川南综合化工基地,内蒙硫化工基地,广东硫化工基地,安徽硫化工基地;盐化工基地主要是三峡地区盐化工基地,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带盐化工基地,青海柴达木盐化工基地,云南和内蒙盐化工基地。

(3)农用土地资源开发

中国的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山地多、平原少;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尤为缺乏。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垦殖程度高。但耕地少,资源相对不足,人地矛盾突出。根据我国农业用地资源的现状逐步形成了几个不同规格、不同性质的农牧业区域。

总体上看,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形势已到了危急时刻,人口增加、水土流失、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土地污染、森林面积逐年减少,都使得土地资源损失越来越多。党中央做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战略方针,对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损失,保护土地资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聂华林[19],1999)。经过50多年的开发,已形成的农业基地有:

粮食生产基地:主要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关中平原、内蒙古河套灌区、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平原等。

棉花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三大区域:北方黄河棉区,包括冀鲁豫及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其中以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最为集中;长江流域棉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及四川以东的广大地区,其中湖北、江苏和安徽三省分布最广;西北内陆棉区,包括青藏高原以北,主要分布于新疆。

油料生产基地:油料生产的空间布局与粮食集中产区基本一致,但区域间品种差异明显。其中,东北以大豆为主,华北以花生、芝麻和棉籽为主,南方以油菜籽为主。

畜产品生产基地:山东、河南为全国两大牛羊肉生产基地;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湖南为重要的猪肉生产基地;内蒙古为全国最大的绵羊毛和羊绒生产基地;新疆、青海、西藏也是全国最大的细毛羊、牦牛、藏羊生产基地。

林产品基地:东北木材生产基地;海南和云南是全国两大橡胶生产基地,2000年两地橡胶产量占全国的95%上下;全国76.0%的松脂产量集中在广西、广东和福建三省区,52.1%的生漆和46.9%的油桐籽产量集中于云黔川渝四省市。

(4)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渔业:我国的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的辽宁、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海水养殖面积占全国海水养殖总面积的79%。2000年,辽宁、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广西六省区的海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海水产品总产量的91%。其中,辽宁、福建、山东、广东和广西天然生产和人工养殖并重,而浙江则以天然生产为主。

海洋运输业: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和广州为中心的海洋运输体系。

2.中国资源富集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与国土资源分布严重错位

由于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流动性极差,故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是资源指向性最明显的产业。我国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布局,虽然充分考虑了资源的空间分布,但总体上来看,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严重错位。根据对各地区自然资源综合优势的评价,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居全国前10位的,西部地区有7个。而从经济总量来看,GDP居全国前10位的,东部地区有7个。这种状况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国矿产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从探明矿种数、保有储量及远景储量、资源配套程度以及相对各地带国民经济发展对其生产的需求等方面来看,呈西丰东贫状态。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来看,全部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为10.24%、39.31%和50.45%,西东不平衡差为79.7%;45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为9.5%、39.65%和50.81%,西东不平衡差为81.2%。我国使用矿产品及利用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从总量、规模等方面来看,呈东重西轻状态,且东西不平衡差距在逐步扩大。但从市场的角度看,从区位角度看,这种格局也是相对合理的。

(2)区域产业结构未能充分体现出区域国土资源比较优势

在国土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各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根据地区比较优势所实施的发展目标、方向和结构选择,而在局部利益的推动下,把目光都集中于某些类型的产业和产品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从而造成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致使逆向分工行为始终存在。根据有关计算,全国28个省市区40个工业行业的产值结构,同全国工业行业产值结构的平均相似系数高达0.81(最高为1.0),而反映区域结构特点的“专业化系数”在0.25以下的省市区就有21个,占28个省区市的75%,其余7个也只在0.30左右。这种由于逆向分工的始终存在而导致的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并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产业结构高度化方向上的趋同,而是一种低层次上的结构趋同或是在“虚度高化”上的趋同,它背离了地区分工规律和发挥优势的原则,其后果是既浪费了宝贵的建设资金,又丧失了获取区际分工效益、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的机会。

(3)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我国的国土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带性。一些区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多种资源都比较丰富。如长江流域,其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其中,铁、钒等十余种矿产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0%以上,铜、锑、钨、钴等十余种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但是,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把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利用的程度比较低。从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规划来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等的建设规划,都是比较孤立地考虑某种资源的条件,忽视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是一个统一系统(汪一鸣[20],1993)。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各业、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争夺某些资源、部门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从具体实践来看,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单打独斗”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一个地区往往只侧重于某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矿产资源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共生、伴生矿多,但在开发利用中,绝大多数仅仅是开发利用了少数几种有用组分。当然,这与多种成分利用的产品销路及资金的投入等限制有关。由于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区域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一些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地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弱,发展潜力有限,这也正是我国主要矿业城市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据统计,我国12个主要矿业城市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高达80.8%,较全国城市平均高20个百分点,而农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合计所占比重仅为19.2%,较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3.中国资源富集区的发展方向

(1)充分开放东部

作为全国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和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的矿产资源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在东部南方片。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提高东部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国家采取“以中保东”的资源开发战略(郑积源[21],1998)。其中,20世纪60年代东北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20世纪70年代山西和河南煤炭及长江中游地区金属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是形成这一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撑点。改革开放后,地区矿产品供应对外依存度(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幅上升,其中以石油的增长幅度最大,多年平均增幅达21%以上。2000年东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大体接近50%,其矿产的外贸进口额占全国的85%。鉴于国内资源的短缺,东部地区要在未来继续主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内对外的全方位资源供给是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2)积极稳定中部

作为矿产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地域组合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带,长期以来中部地区是国家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胡鞍刚[22],2001)。该地区未来的基本方向和任务应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现有开发基础。为此,东北(黑龙江省)及中部(山西和河南)的能源资源开发、中部(江西、安徽和湖南)及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将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点。

(3)大规模开发西部

尽管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目前的开发规模相对较小,但在三大地带中,其资源增长潜力最大,特别是在能源和金属矿产方面。应抓住有利时机,大规模开发西部,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注释】

[1]王礼茂.世界主要大国的资源安全战略.资源科学,2002年5月第24卷第3期.

[2]秦娟.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矿业开发活动及其若干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5卷第4期.

[3]李新玉.我国国土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9月第19卷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