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现状问题分析

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现状问题分析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现状问题分析目前,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但是,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队伍目前“重技能轻道德”、“重业绩轻服务”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道德水平。

第三节 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一、总量不足,结构矛盾,高端人才走俏,低端人才过剩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经具备了一支能够涵盖金融业各个领域的人才队伍,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在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外金融机构竞争激烈、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行业经营模式不断变革的情况下,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队伍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首先是金融业知识员工总量仍然不足。从总量规模上来说,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从事金融业的人口达10%以上,而上海只有1%。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有35万,而上海不足20万。按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金融人才的建设的进程,到2020年前后,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时,上海应当集聚占上海总人口10%的金融人才,按照目前上海1700万的人口规模,未来的15年内,金融人才的增加量每年应当在10万人。从质量和结构上看,上海既缺复合型人才,又缺相关专才;既缺理论人才,又缺实务人才。仅以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为例,美国目前有25000名,中国香港、新加坡各有1000名,而上海只有几十名。

从结构上来说,上海金融业人才队伍存在着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单功能人才多,多功能人才少、中初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等五大矛盾,具体来说,上海金融业人才队伍在分布上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从业人员中有69%集中在银行业,13%分布在证券业,10%分布在保险业,其余信托、典当、租赁等加起来不足8%,反映出上海金融人才结构的单一。

二、知识员工队伍呈现出高压力、高薪酬、高流动等“三高”特点,但服务质量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目前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队伍普遍面临着较高的压力,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上表现出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重、工作难度大的特点,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的情况比较常见,员工普遍反应工作压力大;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加剧,金融业在加强人才引进的同时也纷纷对其人才队伍进行整顿,吸收优秀人才的同时,要淘汰落伍人才,不能让不胜任的员工影响整个队伍的活力和竞争力。金融业企业往往在考核中实施末位淘汰制,考核中不合格者或者排名靠后者将直接面临被淘汰的局面,这种举措尤其常用于销售人员或者一线操作人员,直接将企业压力转移到员工身上。

与较高的压力水平相匹配,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的薪酬水平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银行业整体薪酬与高科技、汽车、化工、快速消费品等行业比较,明显处于上游水平。华信惠悦2007年1月发布了2006年度对中国大陆各主要城市十几个行业所进行的整体薪酬调研报告,报告显示,金融业2006年的加薪幅度仍略高于平均水平,以银行业为例,上海的加薪幅度高达10.7%,寿险业的加薪幅度超过10.3%。金融业的高薪一方面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即大多数金融业从事的是垄断性的业务,行业竞争程度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较低;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行业迅猛的发展趋势也是促成金融业知识员工高薪的原因。

同时,由于人才竞争的加剧,金融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落后于人才的需求程度,金融业企业普遍采用挖墙脚的方式获得人才,引起了金融业知识员工较高的流动率,并且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市场和约束机制,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的流动处于无序状态。

金融业本身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行业,依靠强大的信用为依托,才能维持自身经营。所以,金融职业道德中必须非常注重诚信。金融业的人才素质更是应该以诚信为本。但是,上海金融业知识员工队伍目前“重技能轻道德”、“重业绩轻服务”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道德水平。金融业人才队伍在服务质量和职业道德上也处于亟待提高的阶段。

三、上海金融人才市场不完善,培养体系不健全;企业人才培养重“技能”轻“道德”、重“短期”轻“长远”

上海金融人才市场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性的公益性金融人才市场刚刚建立,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还比较弱;二是金融人才的流动仍然处于无序状态,金融机构之间不平等竞争,以及金融机构不同行业间的收入水平差异过大,造成金融人才的流动过于频繁甚至无序;三是薪酬标准比较混乱,没有形成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薪酬指导价;四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仍然采取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没有形成更具意义的高级人才市场或职业经理人市场。

上海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构成大致包含:基础性的大学学历教育、金融机构自身开展的内部培训以及社会职业培训力量。首先是大学学历教育。长久以来,大学学历教育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育体系和金融业市场体系的脱钩;此外,不少金融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学院,但目前金融企业自身对员工的培养往往存在着只顾及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的特点,频频出现的“挖角”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企业往往不愿意花大力气来自主培养人才,而更倾向于从其他企业猎取,尤其是目前紧缺的混业经营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受访企业大多缺乏对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计划;在培养方向和内容上,往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职业道德的提高和培养,金融业企业重视技能的培训。样本企业访谈结果显示,在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下,所有受访企业都加强了对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希望以此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但同时,不少企业都表示,缺乏对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培训体系,或者是有职业道德培训,但职业道德培训的频率和强度不够、培训的形式陈旧,在行业风险较大、配套法规还不是很完善的环境下,建立高效的职业道德培训体系也是金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后,上海金融业社会培训力量比较分散,层次还比较低,教育培训模式比较传统,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这类培训机构虽然不少,但目前规模都比较小,尤其是形成特色品牌的培训机构更是这样凤毛麟角,各种培训机构颁发的证书绝大多数未能为用人单位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