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金融业发展现状

上海金融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也是金融业开放度最高的城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上海金融业的发展踏上了快车道。2006年11月27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正式公布。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56%。上海已经建立了市金融办与中央在沪金融管理部

第一节 上海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上海金融业发展战略

作为上海经济的支柱产业,金融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各方面的极大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一直把金融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被摆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一战略的提出目的是要通过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通过上海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开辟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利用外资的窗口和国际融资的窗口。

经过10多年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也是金融业开放度最高的城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上海金融业的发展踏上了快车道。“十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围绕“五年打基础”的阶段性战略任务,基本确立了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中的核心作用,金融深度(正常贷款余额与全市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8,居于国内前列;基本确立了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的地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确立了国内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中心的功能,建立了比较完整、辐射全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基本确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发展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排名全国第一,完成了“五年打基础”的目标,从而奠定了以市场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

2006年11月27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提出了“以国家战略为统领、以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四大任务,即上海将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增强市场主体的综合实力;改善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机制,形成建设合力。规划还明确提出,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上海金融产业在未来的五年中将围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加快吸引各类新增金融机构步伐,推进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创新,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并且以金融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包括在上海金融市场发行的股票、国债、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8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达到10%左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二、上海金融业发展现状

金融业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活动组成。其中,银行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银行(即政策性银行)。证券业包括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活动。保险业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和保险辅助服务活动。其他金融活动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典当以及其他未列明的金融活动。

2006年上海金融业实现生产总值825.20亿元,比2005年的675.12亿元增长近22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仅次于信息产业,居上海六大支柱产业第二。2006年上海金融机构实现存款余额达26454.88亿元,实现贷款余额18603.92亿元,保险费收入达到407.04亿元,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达到91.31亿元。2006年上证综合指数升至2675.47点,2007年继续快速增长,并于2007年9月25日突破5500点大关。

2006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人行征信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金融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799.37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8%,比重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2006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量达到60.95万亿元,同比增长76.26%。2007年上半年上海金融市场蓬勃发展,交易总额超过40万亿元。上海已经奠定了以市场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较为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2006年,随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沪挂牌成立,上海已形成了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集聚了世界上现有的主要金融市场种类。目前,上海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人民币汇率和市场化利率的生成地、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市场平台等,为实现“十年建框架”的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是中外资金融机构大量集聚。截至2006年末,上海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已达100家,同比增加18家;外资银行在上海设立的代表处达到106家,同比增加6家。31家外资银行选择上海作为在华业务的主报告行,约占外资银行在华主报告行的七成以上。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56%。保险业、证券业对外开放也不断扩大。截至2006年末,已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4家保险公司进入上海的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的市场占有率已达19.17%;外资证券类机构20家,中外合资证券、基金公司20家,外资证券代表处58家。

三是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绩。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截至2006年10月16日,上海本地完成或进入股份制改革程序的公司占到需股份制改革公司的92.8%,市值比例超过97%。沪、深交易所已将所有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标注为G股的上市公司恢复原简称,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也必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金融产品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影响的新产品,如沪深300指数、权证产品、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相继推出,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拓展。

四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上海已经建立了市金融办与中央在沪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参加的“3+2+1”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订了《上海市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上海还积极推动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执法部门密切协作,严厉打击各类金融犯罪,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了良好、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

三、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现状

从1999—2006年,上海金融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1999年金融产业从业总人数仅为9.46万人,2006年达到19.57万人,是1999年的两倍多。2006年上海金融业职工人数达到15.28万人,在岗职工数14.82万人,已经形成一支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中,金融业员工的基本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金融企业人才学历高

针对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员工队伍的网上问卷调研(以下简称网上问卷调研)结果显示,70%的金融业知识员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水平,硕士以上达20.1%,37.2%以上的金融业知识员工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样本企业访谈结果显示,创业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员工学历水平最高,50%以上的员工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二)金融企业外地员工比重高,本地化趋势明显

上海金融业非正式职工比重大,并且有增长趋势,2006年金融业非正式职工比重为29.4%,是1999年的近两倍。样本企业外来员工比重均超过50%,其中基金公司达到85%。银行员工本地化程度高,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比重约为80%以上。这主要由于银行柜面员工较多,日常工作比较简单,招聘本地员工能够节约成本,并且本地员工能够与顾客更好地交流。

此外,金融企业本地化招聘趋势明显。例如,光大证券从2005年起与上海各金融类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招收上海籍应届毕业生。本地化招聘趋势主要是企业出于成本节约的考虑。

(三)金融行业员工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调查显示,金融业员工平均年龄32.37岁,其中35岁以下员工比重为70%以上,35—45岁的员工为25%,45岁以上员工很少。可见,金融行业的员工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员工基本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期。性别结构上男性占53.10%,女性占46.90%,也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

总体而言,目前上海金融业人才队伍已初步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达到19.57万人,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第二,金融人才队伍比较年轻、具有活力。与全市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相比,金融业具有从业人员年龄较轻的特点。从业人员越年轻,文化层次相对也高。特别是最近几年多数金融机构注重引进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使金融人才队伍开始趋于年轻化、知识化和精英化。第三,正在形成一支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人才队伍。上海金融业人才队伍中,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国际金融人才。“海归”与“本土”同场竞技。在金融行业中,海归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有目共睹的。上海市政府还先后推出“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香港专才引进计划”,招募了近200名金融领域的外籍人士和海归,担任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海归日渐增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