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生态环境分析

自然生态环境分析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出流改道工程完成后,将改变星云湖的自然流向,用抚仙湖的优质水置换星云湖的劣质水,经过出流改道直接流入南盘江,再进入珠江。除优异的区域气候条件外,抚仙湖、星云湖流域还有特殊的地方小气候类型,如受保护的湖湾气候、开阔地带气候、山地立体气候等,使其休闲度假旅游的多样性和适宜性更为突出。

3.1 自然生态环境分析

3.1.1 地质地貌分析

抚仙湖、星云湖区域位于扬子地台滇桂台向东倾斜的滇东凹陷地,是构造断裂形成的地堑盆地,属于比较年轻的“断陷湖泊”;地处滇中红土高原湖盆区,以高原地貌为主,湖泊水域、盆地坝子、中低山脉相间分布,地势总体周围高、中间低,相对高差不大;区域内最高点是位于抚仙湖西北的梁王山,海拔高度为2820m,最低点为抚仙湖湖面,海拔高度为1720m;湖区四周多为海拔1800m~2500m的断块侵蚀山丘,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山体主要呈阶梯状和南北向分布(见图件2:地形地貌影像图)。

抚仙湖东西湖岸坡陡水深,岩石坚硬,在湖水浪蚀作用下,湖岸后退速度缓慢,形成陡峭的湖岸形态,局部分布有狭小的平坦湖滨带,成为湖滨村镇和农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旅游设施集中的区域;湖泊北端有面积近70km2冲积平原,是澄江县城所在地和主要的农田区;湖泊南部较狭窄的湖区,其盆底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变深,倾入北部深湖盆。

星云湖沿岸坡度平缓,北、西、南三面冲积平原广阔,村镇分布密集,农田阡陌纵横,江川县城就坐落在湖泊西南冲积平原上。

3.1.2 水文条件分析

抚仙湖系高原断层陷落构造湖,属于珠江水系,地跨澄江、江川、华宁三县,流域范围涉及玉溪市的澄江、江川、华宁3县7个乡镇。抚仙湖长约31.4km,湖最宽处约11.8km,湖岸线总长约100.8km;湖泊表面积212km2,最大水深151.5m,平均水深87.0m,平均水位1720m,蓄水量达189.3亿m3,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湖水清澈,透明度达到8m,为Ⅰ类水质,不仅是我国第二大深水湖泊,而且也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流域面积为674.69km2,流域内有大小河流27条(见图件3:两湖流域分析图),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2.1亿m3,每年经由海口河出湖水量大约为1.17亿m3,湖水经海口河流入南盘江,再进入珠江。

星云湖为滇中高原陷落性浅水湖泊,也属于珠江水系,流域范围包括江川县的10个乡镇。星云湖湖泊表面积为34.7km2,平均水深5.91m,最大水深9.5m,平均水位1722m,蓄水量为2.3亿m3,目前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水质为Ⅴ类;流域面积为386km2,流域内有大小河流14条,入湖河道大都比较短小,均属季节性河流;湖泊主要靠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6200万m3,原是抚仙湖上游的唯一湖泊,两湖有一条长2.2km的隔河相连,湖水流入抚仙湖。目前,出流改道工程完成后,将改变星云湖的自然流向,用抚仙湖的优质水置换星云湖的劣质水,经过出流改道直接流入南盘江,再进入珠江。

3.1.3 气候环境分析

抚仙湖、星云湖流域,处于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中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位于全球较为独特的“四季如春”的气候区,温度、日照、雨量、湿度、风速等构成了区域一年四季都适宜的旅游气候,与国内外主要湖泊区形成较大差异。冬春两季气候主要受印度北部次大陆干暖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所影响,夏秋两季气候主要受到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湾东南暖湿气流影响,从而形成了抚仙湖、星云湖具有春暖旱重、夏无酷暑、秋凉雨少、冬无严寒,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温度为15.8℃,夏季平均气温为19℃~21℃,冬天平均气温为9℃;全年降雨量大约在800mm~1100mm,其中降雨量的80%~90%主要集中在5至10月份的雨季;全年日照时数为2000~2400h,水蒸发量一般大于降雨量。

除优异的区域气候条件外,抚仙湖、星云湖流域还有特殊的地方小气候类型,如受保护的湖湾气候、开阔地带气候、山地立体气候等,使其休闲度假旅游的多样性和适宜性更为突出。

3.1.4 生态环境分析

抚仙湖、星云湖流域的土壤以红壤面积最大,约占三县土地总面积的60%;植被主要以草地、灌丛、针叶林等次生植被为主,森林植被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分为暖温性植被、温凉性植被、冷凉性植被三种类型;流域面积1060.69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9.3%,活立木蓄积量为36.69万m3,森林覆盖率为27.1%。

目前,抚仙湖、星云湖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流域内林地分布不均匀,大部分林地分布在远山,而湖区近山、面山基本为裸露岩石、荒地、草丛、灌木丛,从而形成“水秀山不清”的状况;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和入湖河流水质污染严重,部分河道淤积状况突出;三是流域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效益较差,林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四是湖区周边生产活动、居民点建设造成对湖滨带的不合理开发,对湖泊良性生态结构有较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