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3年青岛市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青岛市吸附流动人口的趋势将持续保持
青岛市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吸附流动人口的趋势将持续保持。随着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相继出台,青岛高新区、西海岸经济带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上青岛的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人才、政策优势等,势必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到青岛投资建厂,带来更多的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吸引更多的人员就业,而青岛当地的劳动力供给基本处于相对稳定并趋减态势,劳动力存在大量的缺口,需要外来劳动力补充,流动人口的数量必将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
未来几年,青岛将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战略格局,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打造东部蓝色硅谷,实现蓝色跨越的目标。青岛区域的流动人口势必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形成新的分布态势,临海地带和新开发区将成为流动人口集中区。
(二)在总体保持区域中心城市吸附热度的同时势头减弱
青岛市流动人口数量将增长,但增速趋缓。
与全国其他大城市相比,青岛区域流动人口规模不是最大的,从年龄结构来看也不是最年轻的,但其持续增长和年龄提高的趋势却是共同的。未来一段时间,青岛将随着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对外来人口持续保持吸附热度,但流入人口的数量将不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判断,基于三个事实:
一是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导致流入青岛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受到截留。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和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产业升级转移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中、西部地区和本省欠发展地区就业吸纳能力的增强,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部地区“招工难”的局面。今后,以东部地区为主吸纳农民工和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的不断上升的趋势将并存。劳动力供求“两难”、“三抢”的局面即招工难和就业难以及沿海与内地争抢、本地留用与外地务工争抢、实体型企业与服务型企业争抢劳动力的现象将并存。在这个背景下,青岛地区由于薪酬水平不具有优势,对流动人口没有高吸引力,流入数量会受到局限。2012年春季,青岛地区出现的严重“民工荒”现象就是一个例证。
二是青岛流动人口对人力资源的贡献不高。根据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调查,青岛流动人口总数及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均在20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4位,流动人口数量和比例相对不高,青岛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与其他大中城市相比相对较弱。1200份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显示,青岛只对本省流动人口具有吸引力(省内就近流动),而对省外的引力十分有限印证了这一结论。
三是青岛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出现下降苗头。青岛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薪酬等就业情况调查显示,青岛市高校本科生薪酬期望值为3441元/月,而青岛企业给出的2000多元的薪酬明显低于高校毕业生的愿望,也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薪酬水平。青岛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1个大中型城市中仅列第12位,比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都低,也低于无锡、苏州等南方城市。由于工资收入相对较低,青岛对2012年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出现下降(第一季度),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问卷显示,在回答“是否愿意返乡创业”的问题时,填写问卷的大学生超过70%选择了“愿意”。透露出,如果国家有更多支持政策,占青岛流动人口29%的大学生同样可以返乡创业。
(三)招工难局面将持续
青岛的“招工难”将在近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出现上行压力进而导致用工“宽裕”,但总体上青岛的“民工荒”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主要取决于国内大环境的变化。
1.人口结构的变化,使“招工难”首先表现为总量供给增幅的降低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生率就开始逐步下降,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的收缩日显,即少儿人口出现了持续性收缩态势。进入21世纪后,这一态势更加明显。在人口“金字塔”底部,年龄段越小,人口占比越低,这意味着,每年新生成的劳动力人口,会比上年减少。这也说明,现在的“用工荒”实际是劳动力总量供给尤其是18岁左右劳动力人口历年供给趋于减少的结果。显示,除结构性因素外,总量供给额的有限性是主要原因。
2.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加快,拉动了内地用工需求的增长
从近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中、西部地区的增速,要高于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迫使一部分在沿海地区缺少竞争力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迅速转移。同时,一些高端产业也开始落户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主导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等,刺激了内地经济的增长,这都增加了西部地区的用工需求。内地用工需求的提升,使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发生了从单元集中向多元集聚的转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所做的“东中西部地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专业调查发现,在2011年的第一、二季度,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其求人倍率都高于1。这就是说,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工作的难度不仅大大降低,而且,各地求人倍率这一数据的差距已经很小了。
3.制造业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对农民工缺少吸引力
制造业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年轻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调查发现,与农民工从事的其他行业(建筑业、仓储交通运输业)相比,制造业农民工的月收入仍然偏低。在制造业工人的劳动收入达不到预期值的情况下,有经验的农民工往往四处流动,依企业给出的工资的高低而决定去留,使得制造业出现了用工荒现象。
(四)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将继续深化
改革的深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扩大,必将惠及更多流动人口。加快其社会融入已成为全社会的呼声,但体制性、人口结构性问题仍将存在。因此,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大人口观”和“统筹”观念的指导下,以创新人口宏观管理体制为主线,以体制整合、职能整合为手段,创新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将成为今后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改革的重点。
同时,以公平公正为准则,推进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权利义务平等化将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按常住人口调整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强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与人口规划的有效衔接;按照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的理念,建立惠及常住人口的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体制,提升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与户籍相关联的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构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常住人口真正享受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覆盖全体常住人口的多层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身份平等、机会平等、权益平等的要求,积极鼓励持有居住证的新市民扩大政治参与度和社会融入度;深化与户籍相关联的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