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青岛市社会发展前景与建议

年青岛市社会发展前景与建议

时间:2023-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2013年青岛市社会发展前景与建议“幸福”正在成为群众和政府的热议话题,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目前,成都市已就第二批免费公交线路方案广泛征求意见。

二、2013年青岛市社会发展前景与建议

“幸福”正在成为群众和政府的热议话题,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据媒体报道,一项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幸福城市”的建设目标。建设幸福城市需要有市民的主观感受,也要有市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等实质内容,随着幸福的概念被纳入城市发展理念,社会民生将更加受到重视,在城市发展指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对深入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行动部署,社会体制改革,包括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的体制改革等是今后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

(一)成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统筹和加快社会领域建设

社会建设是系统工程,长期落后于经济建设,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中涉及部门较多,加快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统一协调,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内一些省市已经调整了社会建设行政架构,建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省、市、县(市、区)各级党委设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建议青岛成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一是提出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负责审议全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总体方案、阶段性和单项性改革发展方案及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二是加强对全市社会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督促引导,确保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综合协调,妥善处置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分解落实改革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监督检查;三是加大对社会建设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建立社会发展指标的跟踪分析和评估制度。

(二)加大惠民力度,增加公共福利

据有关学者研究,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同步增长,当人均GDP超过3.7万元,收入对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逐渐减弱,社会公正与否,对幸福感影响很大。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教育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腐败问题等,都在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受。随着青岛市财政投入连年持续向社会民生领域倾斜,从城乡医疗、就业扶持、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到教育公平都将有更多的市民受益,公共服务水平也将持续提高。同时,随着城市GDP的逐年增长和发展理念的改变,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些新思路更将引起市民对公共福利的新期待。与青岛同列幸福排行榜的成都市2010年起公交乘车两小时内免费换乘3次,2012年10月,为应对重点工程的“满城开挖”和机动车限号限行,成都市33条公交支线免费乘车,地铁8折优惠,回馈市民。有限的免费,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温情。目前,成都市已就第二批免费公交线路方案广泛征求意见。杭州市继西湖景点全免费的“还湖于民”政策之后,2012年10月宣布免费向杭州市民开放室外WiFi网络,成为全国首个向公众免费开放WiFi的城市。青岛建设宜居幸福城市,在市民生活成本与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应调整公共政策导向,进一步让利于民,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普惠性公共资源,量力而行增加公共福利,在2013年的市办实事中增加公共福利新举措,提升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意度。

(三)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改革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青岛市《关于加快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将配套出台相关办法和措施,对社会组织培育和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协同参与社会管理的空间增加,发展社会组织,改革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将成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北京、广东等地率先进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公布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向社会组织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服务、政府辅助性和技术性服务等。建议青岛市以社会组织发展为突破点,推动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进一步梳理各职能部门转移事项,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办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提供教育、医疗、文体、就业、人才、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社会工作、慈善等公益事业。调动和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充足、完善、高效和便捷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提供让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带动社会资源共同提供能够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公共服务。

(四)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创新政府服务社区模式

青岛市在2012年将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综合服务用房建设纳入全市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方米工程”建设之后,2016年前七区五市的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综合服务用房将得到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重要工作将是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用好社区服务设施。其他城市在创新社区服务方面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如成都市锦江区开展以“街道管理体制、社区治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创新改革,社区居委会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剥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需求由28个社区公共服务站向社会组织购买。广州市借鉴香港地区经验,试点购买专业社工机构的打包社区服务并免费提供给辖区居民,取得良好效果,正在逐步向全市推广。青岛市也应积极创新政府服务社区的模式:一是逐步分离基层社区的自治和公共服务与管理两种职能,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社区服务实现社会化。二是积极试点,在社区引入专业社工。增加购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家庭、老年、青少年、助残、法律、劳动关系协调、就业培训等专业化、标准化、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三是建立网上社区服务站,顺应市民网络生活方式,融合门户、论坛、微博等互联网要素,建设数字化社区,搭建网上社区服务站,解读有关政策、发布通知公告、推介服务举措等,各种社区社会组织团体进行活动宣传、推广,社区居民通过网络参与管理、交流等,以改变社区中年轻人参与不足的现状。

(五)优化公共交通,完善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体系

2013年,是青岛地铁在建期间,城市交通仍将持续拥堵,道路资源的有限和车辆的增加的矛盾难以破解。近年来虽然政府增加了公交投入,开辟新线路,更换公交车,但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的便捷性仍然难以满足市民出行要求,私家车分流公交客源造成道路的更加拥堵,而以人为本的方便、安全、迅速的交通体系应是宜居城市题中应有之义。要在道路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缓解交通压力,青岛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建设便捷的交通系统,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增加公交车辆,加密发车频率,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划定公交专用道,加大纠正违章占用公交专用道行为的力度,以保障公交车能够提供相对准时、可靠、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吸引部分私家车出行者在高峰期选择公交出行。二是改善慢行交通网络,倡导绿色出行。从创建宜居环境的角度,结合全民健身,以借道支路、小路为主,规划建设长距离绿色步行廊道,改善和发展以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网络。推广“公交+步行”的出行组合方式,规划步行交通廊道与公交车站的有效衔接,绿色步行廊道出入口靠近公交站点,在轨道交通站点的规划中做慢行系统的预留,市民出行可以有更多便利组合和选择。

(作者单位:青岛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