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22年印度经济增长比中国快么

2022年印度经济增长比中国快么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印度的崛起一、印度的辉煌和苦难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期间,英国控制了印度的政治和经济命脉。目前,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上的人口超级大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都很大。比如在软件业方面,目前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强国。

第五章 印度的崛起

一、印度的辉煌和苦难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印度按照其发展史大约分为四个阶段:古印度文明、中世纪的封建王朝、近代的英国殖民地时期和现代独立时期。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面积约410余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古代埃及与巴比伦的面积之和。古印度从公元前30世纪开始,到公元8世纪结束。这期间主要产生了两个代表性的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然后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

印度还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产生了佛教,先后传入中国、朝鲜和日本。直到现在,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世纪的印度时间在公元750~1757年。这个时期的印度处于封建社会。中世纪的印度,区域王国林立,强国控制弱国,小国依附大国,依附关系变化无常,各国之间连年混战。同时权力分散使得外力易于入主印度,也使得任何势力难于在印度建立中央集权。由于印度在这1000多年的时间里长期湮没在阶级斗争、种姓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严重灾难中,使印度的发展逐步落后于中国和西欧国家。形象地说,中世纪的印度就像一盘散沙,为以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创造了条件。

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开创了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间接掌握了行政权。在此之后的190年时间里,印度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这期间,英国控制了印度的政治和经济命脉。相比中国来说,印度尽管是殖民地,但只有英国一个国家的剥削;当时的清政府名义上虽然保留着统治,却遭受了西方所有列强的蹂躏。因此,在两国几乎同时独立的时候,印度的经济比中国要好一些。

印度独立后,沿用了英国式的民主道路。由于没有解决好国内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使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独立出来,削弱了印度的整体实力,不然的话印度现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由于印度政府缺乏有效的管控能力,并且与邻国关系紧张,使印度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1950年,印度的人均GDP是中国的2倍多,而50年之后的2000年,中国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倍多。直到最近几年,印度改善了与邻国的关系,国内矛盾也有所缓和,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与中国类似,印度有着辉煌的历史,也有着饱受欺凌的屈辱史。目前,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上的人口超级大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都很大。对印度来说,希望和挑战并存。印度能否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是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2003年之后,印度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在最近5年间,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5%,尽管略低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但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5%左右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并且呈现出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表5-1是中国和印度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尤其是2005年以来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速度。2007年,印度的GDP超过了1万亿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法来计算,印度的GDP在2007年达到了4.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于世界第三位。在外贸方面,据印方统计2006年印度进出口额达2941.35亿美元,其中进口1728.76亿美元、出口1212.59亿美元;同时,印度的外汇储备也快速增加,目前,印度外汇储备已超过3000亿美元,列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之后,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外汇储备国。

表5-1 最近几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黄皮书》。

尽管从总体来看,印度的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但在某些领域却发展很快,甚至进入了世界顶级的行列。比如在软件业方面,目前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强国。其软件产值从1990年微不足道的5000万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0亿美元软件出口值,翻了200倍还多,年增长率超过50%,使印度的软件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目前印度雄心勃勃的目标是, 2008年实现软件出口500亿美元,成为软件出口的龙头霸主。印度之所以在软件行业取得快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其次是语言优势。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成为该国的通用语言,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到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同时印度经济落后,劳动力便宜。就软件人员而言,雇用印度技术人员要比雇用发达国家人员在价格上便宜10~20倍。

再次是产业聚集度高。建立了像班加罗尔这样的区域聚集软件产业经济,努力打造产值超亿美元的大型软件企业。现在班加罗尔已成为世界十大硅谷之一,马德拉斯、海得拉巴、孟买、浦那、新德里郊区——偌伊达等已成为印度重要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

还有就是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印度有强大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政府从3个途径对印度软件人才进行开发和培养: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二是民办私营的各类商业性软件人才培训机构;三是为海外留学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或者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再有就是注重软件的质量。印度软件企业的整体水平和信誉在全球有很高的评价,这是印度软件能大量出口的坚实基础。印度始终坚持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质量标准进行高起点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印度是全球通过CMM5级认证的软件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计算机软件公司获ISO9001认证最多的国家。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表明,全球软件开发项目中只有16%能按计划完成,而印度大的软件企业其项目按合同完成率在95%以上,他们对时间、质量、成本的控制能力的确非常强。

最后是产业定位清晰。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

印度另外值得骄傲的一个行业是制药业。印度政府自2005年开始实施国际专利标准以来,该国制药行业从中受益颇多,而印度也正逐渐成为一个国际药品研发和生产中心。在制药行业,印度拥有像Ranbaxy、Cipla、SunPha rmaceutical、Dr Reddy这样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型制药企业。印度制药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印度生产的药品可以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

印度之所以能够在制药行业领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技术人才构成的强大的智力资本;大量的病例可以进行国际性临床实验,符合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及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的生产设施;原料药品方面的巨大生产能力;美国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10%的研究人员和15%的科学家为印度裔;另外,严格的专利制度和法律法规为众多西方制药企业树立了信心,低廉的劳动成本和较为雄厚的人才基础吸引着国外企业纷至沓来,争先恐后地在印度开展医学研究、临床实验和药品加工活动。

同时,印度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08年10月22日,印度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并成功实现了绕月飞行和撞击月面的试验,这标志着印度在航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标志着印度的整体科技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印度还制订了更为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2014年,印度还将发射重达3吨的载人航天器,航天器可载两名宇航员。2016年,印度计划发射“月球初航二号”,将机器人送上月球。2020年则向月球发射载人飞船,从而实现航天员登月。印度的航天计划除了实现载人航天和登月之外,还要向遥远的火星进发。印度准备在2012~2013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参加火星探测的全球竞争与合作。

印度的航天计划尽管有跟中国较劲的感觉,但也反映了印度在技术和财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储备。另外,印度在原子能、冶金、电子、电力、机器制造、能源、化学、轻纺和食品加工工业等方面,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总体来看,印度经济目前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时期。2008年,印度的人均GDP将超过1000美元,这也预示着印度经济将步入起飞阶段。

三、印度的政治制度

印度为联邦制国家,并自称是社会主义国家。早在1938年,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就建议按照社会主义的路子制订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1955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并以此作为国大党和印度政府的奋斗目标,而尼赫鲁的继承人英·甘地、拉·甘地都没有放弃这面旗帜。

印度之所以选择所谓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过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印度的贫困和失业问题,才能改变印度落后和屈辱的历史。然而,印度的“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经济制度方面,印度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私人财产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在政治制度方面,印度沿袭英国议会制度,采取三权分立,立法权为国会所有。议会民主是印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它只谈民主不谈专政。因此无论从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上来看,印度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印度国内的主要政党有人民党、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共产党、泰固卢之乡党、印度民族主义议会党等。在印度,最有影响力的是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有初级党员3000万人、积极党员150万人。印度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执政。国大党主张坚持“民族主义、世俗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四项原则,强调团结、统一、教派和睦。在坚持“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发展。在对外关系上,以互不干涉、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其基本的指导原则;影响力较大的还有人民党,印度人民党是1980年4月成立的,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首任主席是印度前任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印度人民党代表北部印度教势力和城镇中产阶级利益,建党后力量迅速壮大,其成员大多数出身于中产阶级, 2004年大选前至今一直保持议会第一大党地位。

印度的普选制度有其可取的一面。首先,普选制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意识,拓宽了政治参与面,并使印度成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国家。在大选中,印度民众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政治热情,选举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民意。参加投票选民的比例一般都超过了60%。现在的5亿选民中, 有3亿参加投票。民众普遍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不仅逐渐扩大了社会各个层面民主体制的建立,使各级选举形成了制度化,而且打破了印度传统社会中特有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开放。

同时,议会民主制把各种政治力量纳入了合法的政治斗争轨道,从而避免了大规模暴力革命的发生。在迄今为止已经举行的历次大选中,每一次选举都保证了国家政权的平稳更迭和政府组成的合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主政体对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调节能力。虽然印度曾出现过一个政局不稳的较长时期,但这种不稳定不会影响到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不至于影响到国家重大政策的连续性,更不会出现中央政权垮台的局面。这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来说,普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但是,印度的议会民主制也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首先,印度的民主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国内的不平等现象。其民主制度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甚至远不是宗教势力的对手。到目前为止,印度还没有解决种族制度的问题,在印度仍然有1/4的人被视为下等人,他们连基本的平等工作的权利都没有,这是对印度民主制度的最大讽刺。其次,印度的民主制度并没有解决国内贫富不均的现象。印度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其生活水平不亚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更广大的民众却生活艰难,至今还有4亿人挣扎在温饱线上。最后,印度的民主并没有解决其国内的腐败问题。事实上,印度的腐败在烈度、频度和广度上均远远超过中国。“透明国际”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和“行贿指数排行榜”上的得分和排名显示,印度的腐败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而造成腐败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管治能力弱化,也就是说印度缺乏管控国家的强有力的手段。

印度的制度说明,在一个落后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复杂的国家,光靠所谓的民主是解决不了全部问题的。对于印度来说,当务之急是解决国家发展问题,改善民生,同时提高国家的掌控能力,妥善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其推崇的民主制度又难以做到。比如说,印度的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为印度今后的发展埋下重大隐患。然而政府却不敢提出类似中国那样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是考虑到选票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国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印度应该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如果印度不能完善其制度方面的欠缺,而是自我陶醉在自身所谓的民主制度的光环之下,印度实现大国的梦想将很难实现。

四、印度人口政策的利弊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 2006年,印度的人口超过了11亿,而在2000 年5月11日,印度的总人口刚过10亿, 5年多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亿多,平均每年增长约2000万人。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下去,在2025年,印度的人口将达到15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印度人口的快速增加,增加了印度的负担,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印度普通民众的贫困。印度国土面积只占全球的2.4%,却要养活世界16%的人口,这对政府自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印度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人口激增的危险,印度早在1951年就起草了“全国计划生育规划”。瓦杰帕伊政府曾多次就人口控制问题举行高层会议,并设立了“全国人口稳定基金”,来贯彻落实全国人口委员会的计划生育措施。在这方面,印度甚至提出了向中国学习的口号。

但是,印度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印度在人口控制上进展不大,原因很多。首先是宗教观念束缚了人们。印度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人占总人口的90%以上,而宗教在印度教徒的生活中影响力很大。多数人都认为孩子是上帝的礼物,因此不能轻易堕胎和节育。其次,大量的文盲妇女也是计划生育的一大障碍。在印度,文盲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而妇女又占文盲总数的近80%。人们对控制人口的意识淡薄,避孕知识少得可怜。许多农村的成年人根本就没听说过避孕套。印度75%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他们的无知无识是造成无节制生育的根本原因。最后,就是印度缺乏连贯的政策来控制人口激增。尽管控制人口的措施和办法多次出台,但始终难以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最后总是不了了之。1976年,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的运动,结果遭到广大选民的强烈反对,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惨败,黯然下台。此后,历届政府都不敢轻易再碰这个敏感的问题,以免重蹈英迪拉·甘地的覆辙。

印度的人口激增虽然给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但从某个侧面来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近几年,印度经济高速发展,与印度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密不可分。印度今天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由于出生率高,这一趋势至少还能持续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龄还将只有30岁出头, 70%的印度人将处于工作年龄,到2050年时,印度将比中国多2亿工作人口。由于劳动力资源充足,这就确保了印度经济在今后30年的时间内将会快速地发展。如果印度处理好国内的矛盾,赶上甚至超过中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就决定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有挑战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资本。

当然,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下去,目前印度虽然人均耕地面积比中国要多,并且其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受气候的影响,粮食单产有超过中国的潜力。但其人口的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如果人口再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到一定程度,势必会严重拖累经济的发展,使国家难以养活,乃至使国家经济发生倒退。更重要的是,人口的增加,使贫富差距继续拉大,这将加剧国内的宗教矛盾,一旦发生社会动荡,将使国家陷入严重的混乱状态。因此,尽管近几年印度经济的发展部分得益于其人口的增加,但却以牺牲民众整体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为代价。现在是到了印度下决心控制人口增长的时候了。然而,印度政府似乎还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迹象,这也是印度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隐患。

五、印度——企业家的殿堂

印度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与其有一个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分不开的。在印度,之所以能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企业家,是与印度特有的企业家环境密切相关的,这里边有企业家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原因。从内因来看,相比中国的企业家,印度的企业家具有很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优势。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不同的是,印度的企业家几乎人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是中国企业家无法比拟的。这固然和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有关,但印度企业家的教育背景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比如印度最大的工业和科技集团——塔塔子孙公司(Tata Sons Limited)的董事长拉担。他1962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毕业,作为家族第四代传人加入公司。在1974年和1975年间,他又在哈佛商业管理研究所学习,并于1993年成为公司董事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在2001年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时,对他的评价是“极具国际化商业眼光,在印度商业社会扮演领导者角色”的企业家。由于具有语言优势,使印度的企业家能够及时学习和准确把握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同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文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就为印度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印度背景中,成功的企业领袖对普罗大众有更多的责任感。统计显示,有相当多的印度企业家是出于对民族或者国家的情感走上商业道路的。塔塔集团的创始人加姆什特吉·塔塔(Jamshetji Ta-ta)为了要让印度具备生产钢铁的能力而创办塔塔钢铁公司, Infosys创始人纳拉亚那·穆尔蒂(Narayana Murthy)个人财富的60%用于慈善事业,自己过着极端简朴的生活;同时印度企业家在公司壮大后投资教育,创办各种学院。此举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印度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还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具有创新精神。印度优秀的CEO们强烈地专注于创新、发展和经营结果。与此同时,与西方的同行相比,印度的CEO会花较少的时间在公司内部政治、个人和私人问题上。他们在访谈中提及过去的经验几乎全部与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从外部的环境来看,首先是印度的法律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保障。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或法令去侵犯任何私有财产,特别是不能损害工商业者的财产。如果非常必须,也只能用赎买的方式,而不能没收。这就为印度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多年来,在印度,不管政治体制如何变化,“鼓励创业”、“私有财产被保护”的特质从未受到影响,并作为一种传统被保留到今天。

同时,民众崇尚企业家。在印度,企业家被视为民族英雄,这样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而拥有民族英雄一般的本国“偶像”创业者或企业家,是带动和鼓舞整个行业的初创者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偶像”,在美国有比尔·盖茨,在英国有理查德·布兰森,在印度则有软件巨头印孚瑟斯技术公司(Infosys)董事长纳拉亚纳·穆尔蒂,而在中国,目前尚未有这样“偶像”级的企业家。

正是由于在政策和自身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印度涌现出了很多的企业家,同时也打造了很多的著名企业。如印度斯坦汽车公司、印度斯坦胶片公司、巴哈拉特重型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印度石油公司(大型石油企业)、石油与天然气公司(ONGC)、国家电影发展公司(中央电影促销商)等。在生产日用消费品领域,也有很多的著名公司,比如,印度斯坦·列弗、普罗斯托加姆波尔、高露洁、戈德列伊、旁氏、塔塔斯。而中国的经济虽然总体上强于印度,但由于在企业家队伍方面的差距,至今没有几个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这就决定了印度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具备管理方面的优势,而这种优势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长,会逐步带来企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增强,这对印度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当然,印度的企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家队伍的更大发展。首先是印度的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印度声名显赫的Reliance、塔塔、贝拉、马辛德拉、兰巴辛等巨型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其中许多拥有可以追溯至百年以上。尽管家族能够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巨大的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企业的接班人一般是家族企业的成员,这样就在人选上受到一定的局限,也不利于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同时,印度政府效率的低下和腐败,使印度企业家更多地关注于政府公关,很难使企业家专注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尽管印度政府的经济改革已经实施10多年,但许多产业仍处在政府的高度管制之下,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存在着诸多限制,经营企业需要申请各种名目繁杂的许可。在其他国家往往可以由一些低层员工办理的许可申请等事项,在印度却占去了CEO的大量时间。比如印度最大的私人企业Reliance,就是凭借其创始人德鲁拜·安巴尼在政、商两界强大的关系网络得以建立,这是典型的Reliance式扩张战术。一位印度反腐官员曾经指出,“先是无视和破坏现有政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后通过左右政府部门重写政策,使政策最大限度地对自己有利。”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安巴尼家族熟悉所有政界要人和高级官僚——无论他们的政治派别,甚至知晓他们每个人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凭借这些深厚的上层关系,在任何简单申请都要经过庞大的官僚机构冗长审查的印度, Reliance却可以在数周内轻易获得批准。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印度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也为印度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就使得印度在基础设施和总体经济实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涌现出来很多著名的国际大企业。如果印度今后能够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打造一个廉洁的政府机构,印度将会涌现出更多的企业家,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将会更快。

六、印巴关系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来是同一个国家, 1947年实现分治。由于在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上留有隐患,使双方从分治开始就全面交恶。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发生了3次大规模战争,目前的冲突仍然不断。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是英国为在印巴两国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的主权交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王公。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8月,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土邦蓬齐发生起义,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对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谟王公随即对蓬齐采取高压政策,致使50万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自由克什米尔”义军逼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印度伞兵部队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战争随之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几乎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所有常规武器。在战争中,巴基斯坦空军频繁飞越喀喇昆仑山脉支援陆军作战,印度空军在夜间沿河谷飞行,为在克什米尔作战的部队提供支援。这次战争以巴基斯坦占领克什米尔2/5领土,印度占领其余3/5领土暂告结束第二次印巴战争,又称作“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印巴双方没有正式宣战就匆匆进入了战争状态。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随后巴基斯坦正规部队在8月14日也卷入冲突。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山地展开交战,印度军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占了巴方控制线一侧的多处山岭。进入9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线南部地区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配合下,给印军以重创。双方在战斗中动用了空军支援地面战斗并展开激烈空战。随后,印巴战争陷入僵局。最后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 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停火。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11月21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一次爆发战争。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持续大举进攻,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12月17日,历时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守军全线停火宣告结束。这次战争由于印度准备充分,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东巴独立,成立了新的孟加拉国,从而大大削弱了印度在南亚次大陆最大的竞争对手。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最近几年尽管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但双方一直剑拔弩张,在各自的边境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并同时进行了核试验。

印巴的长期冲突,削弱了印度的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为争夺克什米尔这么一个不毛山地,与巴基斯坦进行了60多年的战争,虽然在军事上占了一定的优势,但长期的战争,使印度的经济发展受到冲击,实在是得不偿失;同时,为了控制克什米尔,印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换来的却是该地区持续不断的恐怖袭击;另外,印巴冲突加剧了印度国内的民族矛盾,助长了印度国内的恐怖事件。因为印度国内的穆斯林是仅次于印度斯坦族的第二大宗教民族,印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印度社会不稳定的原因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克什米尔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印控地区穆斯林占有多数,而这些人要求该地区加入巴基斯坦,这就给印度提出了一个难题。克什米尔问题能否得到妥善的解决,从而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考验着印度政府的政治智慧。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继续影响印度的发展,延缓印度崛起的步伐。

七、印度为什么对美国不“感冒”

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曾经这样形容美印关系:美印两国“就像是一对既不能分手又无法相处的夫妇”。两国除了短暂的亲密外,大多数时候对对方都显得冷淡。这是对印美关系的恰如其分的比喻。自印度建国的60多年来,两国的关系时热时淡,基本没有按照一个持续的主线发展下去。

印度1947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时正值冷战爆发。美国想把印度拉到自己一边。当时印度的领导人尼赫鲁既不想加入美国领导的阵营,也不想加入前苏联领导的阵营,而想走“中间道路”。尼赫鲁那一代执政精英深受英国工党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倾向社会主义。在他们眼中,美国是一个“集资本主义大成”的国家,而且还带有“帝国主义气息”。与此同时,他们那一代中很多人“把前苏联看作是刚刚独立,还很弱小的印度的榜样”。

万隆会议后,美开始拉拢印度,鼓动其与中国“竞赛”,印美关系逐渐改善和加强,但矛盾仍时有发生。1962年在中印边界交火后,印美关系一度升温,但由于美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持“中立”立场,苏趁机介入。在冷战期间,苏联是印度重工业和国营企业的主要援建者、进口武器的最主要来源和外交上的最重要盟友。

1998年,印度在3天内5次进行地下核试验,美印关系降到低点。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印度的核试验将危及南亚地区的稳定,并对国际社会要求制止核扩散的呼声提出了挑战。13日,他宣布对印度实行制裁,措施包括中止对印度的援助;禁止向印出口防务产品和技术;政府停止向印度出口的厂商提供担保;禁止美国银行向印度政府提供贷款以及阻止国际金融机构对印度提供信贷。印美关系全面恶化。

“9·11”后,美国对印政策发生了巨大转变,双方关系开始升温。美印关系之所以出现回暖,是因为双方有各自的利益需要,说白了是互相利用。对于美国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国在伊朗核问题方面需要印度的合作。尤其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就伊朗核问题举行的表决上需要印度的支持。美国驻印大使大卫·马尔福德曾表示,华盛顿希望新德里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站在美国一边,他说如果印度认为伊朗不应该发展核武器,“就应该通过投票表明这种立场”。这位大使后来甚至更露骨地威胁说,如果印度在伊朗核问题上不支持美国,印美核合作协议在美国国会有可能被“毙掉”。其次,美国拉拢印度,也是为了制衡中国。从美国方面来看,它确实希望通过间接承认印度的核地位赢得印度的好感,拉近同美国的距离,为构建亚洲地区的力量平衡做出铺垫。美国智囊人物杰伊·所罗门和小丹尼尔·金就曾说过:“美印关系应该是美国对亚洲新型安全战略的基础,其核心是遏制中国在全球日益膨胀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由此可见,美国拉拢印度有着其自身的目的。

对于印度来说,拉近同美国的关系,首先可以打破印度的“核孤立”局面。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没有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1998年印度的核试验,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制裁。根据现有的国际规则,没有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无权得到其他国家的核合作,无法得到其他国家的核技术和核燃料。因此,它一直处于一种难以忍受的“核孤立”的状态。这给印度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它不能作为一个公认的核国家在国际上行事,因为它的核武器不能像其他大国那样成为大国身份的标志;其二是它无法扩大核电生产,满足国内日益紧缺的能源需求。而如果与美国签订关于核合作的协议,印度的核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就得到了美国的承认,有助于实现其苦苦追求的大国梦。

同时,改善印美关系,可以获得美国在军事上的支持。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与印度保持了密切的军事合作,但过于狭窄的武器来源渠道也引起了印度一些高级将领的担心。出于武器来源多样化的考虑,印度需要从西方特别是美国进口武器。另外,印度在太空技术方面也需要美国的密切配合。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一方面可以保持对巴基斯坦的战略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抗衡中国,因此印度政府表现得非常积极。

然而,印美关系,不可能发展到战略盟友关系的层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印度一贯奉行的独立政策。印度外交的独立性并不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崛起后才出现的。自尼赫鲁时代起,印度外交就打上了独立自主的烙印。在“冷战”时期,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后它虽然与苏联走得近,但还没有到铁杆盟友的程度。印度人经常说他们不会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在也不会在外交上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美国这个篮子里。这一切都源于印度的大国意识。印度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印度人坚信他们的国家是一个能独立于国际舞台上的大国。

同时,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也为印美关系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在2003年,美国政府为感谢巴基斯坦对反恐怖战争的支持,特别批准向巴提供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外加13亿美元的武器销售合同,其中包括向巴基斯坦出售24架性能先进的F-16战斗机。虽然美方声称,只要印度同意购买美制武器,白宫将向其出售更多甚至性能更先进的先进战机。考虑到巴基斯坦是印度的夙敌,这种骑墙的政策,势必引起印度的反感。

其次,国内政治势力影响,也制约了印美关系的更进一步发展。从印度国内来看,印度的左派政党对美国的政策相当反感。而现在执政的曼莫汗·辛格政府是一个联合政府,它必须依靠左派政党的外围支持才能继续掌权。以印度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左派的强烈反美色彩,这是政府今后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最后就是印度民众也对美国普遍反感。根据印度一著名杂志民意调查显示, 72%的印度人认为美国是一个霸权国家。正如印度报纸《亚洲时代》主编阿克巴所说,“印度民众普遍认为,美国对内实行民主,对外却实施专制……印度人不愿意听命于美国”。在布什到访印度首都新德里时,近10万人的示威“欢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说明大多数印度民众从内心里对美国没有好感,这对于印度这个普选制国家的政策制定势必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体来说,印美关系起伏不定,主要是由于美国只把印度看作是一个“棋子”,有用的时候就用,没用的时候就放到一边;而对印度来说,对美国政策的不认可,以及国内民众多年形成的对美国的反感,使印度对美国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这就决定了印美关系难以持续甚至难以琢磨。这对印度的崛起虽然没有大的危害,但至少没有利用好美国这一资源。

八、印度的未来不是梦

如果印度没有接近12亿的人口,印度将根本不值得一提。因为除了中国,在人口资源方面其他国家跟印度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对于一个人口超级大国来说,如果政治稳定、政策对头、外部环境良好,发展成为经济的超级大国只是时间问题。独立60多年来,印度一直在苦苦挣扎,最近几年才刚刚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然而相比其他先进国家来说,印度在国内民族和宗教问题上还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与邻国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关系上斗争了半个多世纪;政府的效能低下、腐败问题严重,尽管自我标榜为民主制国家。这就决定了印度在今后的大国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度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起飞阶段。同时,印度的人力资源实在是太丰富,这就决定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当然人口控制不利,在长期内会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测算,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再过10年印度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如果能够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超过美国也许不是梦。这样再过20年,就会出现中、美、印、欧四大经济体,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总人口占世界的40%,这两个国家富强起来,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而印度经济的发展,也必将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这对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