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指南——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苏西华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措施,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摆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最集中反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反复强调一个主题,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奋斗,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打下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已形成了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基本观念。这些都表明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曲折和工作上的失误,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所遇到的一些思想阻力和种种表现也同样表明,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没完全弄清楚。
为什么我们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基本理论问题都没有完全搞清楚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完整的扭曲意识,思想仍然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仍然采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又存在着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认为社会主义很快可以进入共产主义,急于进入共产主义,不懂得进入共产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极“左”分子又常常用立场、拥护、反对的标准来判断人们的言论、观念和行动,使人们不敢提出任何异议,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重新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难以深入下去。
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马克思主义眼光,巨大的政治勇气,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国内国际历史经验出发,从时代发展和世界科学、社会进步实际出发,重新审视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既有的观念和做法,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拿事实来说话,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他于1982年就说过:“把马克思主始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以下《邓小平交选》第三卷引文只注页码)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1986年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l72页)这个论点到了1992年南方讲话又得到了发展。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73页)全面、准确、完整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一贯强调,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一定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地位。他反复说:“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130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16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就严厉批判“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说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谬论,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16页)“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告诫我们:“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70页)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引导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导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武器。只要我们坚持和贯彻这条基本路线,我们就能实现到20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就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一)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问题
邓小平同志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提出“要一心一意搞建设”,(10页)“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1页),全党的中心工作要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因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总体来说,由于底子薄,我国在世界上还是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经济技术还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社会产品还不丰富,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比重,还有相当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是如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是解决国内外一切问题的基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并将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里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总量。列宁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尖锐对立和斗争的形势明确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16页)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63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在城市进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搞得很好。但到了1957年以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出现了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搞“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了大灾难。“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代替经济,以“革命”冲击生产,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实践证明,企图用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来发展经济,解决中国内部问题,是行不通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377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站不站得住,关键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关键要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祖国统一的大业能不能够完成,关键要看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能不能搞好,关键要看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能不能获得一定物质基础,关键要看经济的发展;四个现代化能不能实现,2000年国民经济是否能翻两番,全国人民生活能否达到小康,到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是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键也要看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得到巩固,国际地位得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迅速改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增强,主要因为我们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我们不但有力量解决国内的问题,也有力量解决外部问题。如果经济建设搞不好,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任何事情都很难办,社会主义也会站不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3页)经济发展如何,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人们对共产党的信赖,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因此,能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消灭贫穷,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增强综合国力。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基本路线的实质。新中国成立,我们党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着重抓阶级斗争,忽视抓经济建设,使我国经济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才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对于经济建设要“扛住不放,‘顶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13页)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问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211页)党的基本路线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基本点,是因为:
首先,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它是我国一百多年革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从太平天国革命开始,到维新运动,直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而奋斗终生,但结果都失败了。自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党的领导,才开始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列主义的指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0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得出了最基本的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中国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只有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才能当家做主。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其次,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伟大事业,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和干扰。“左”的包括:就是抱着旧的体制不放,怀疑甚至否定改革开放,反对新的体制;右的干扰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企图完全用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千方百计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才能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阴谋,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坚持改革开放问题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就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役经济体制,进行有系统的改革。”(70页)后来又说:“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135页)“中国一贯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284页)所谓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应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谓开放就是吸收入类文明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打破闭关锁国,面向世界,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往来、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充分利用世界上一切可以为我们利用的有利条件,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是基本路线的另一个基本点。这是因为:
第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条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说这些基本矛盾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在总体上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但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它产生以后就是完全成熟的,十全十美的,还要不断的完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70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地方,还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就说过:“我国几年来的发展情况表明,凡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地方都搞得好。”(248页)我国15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凡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地方,生产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市和海南省等五个特区,发展比全国任何地方要快,目前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64页)“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266页)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不断改革开放中完善和发展的。
第二,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说:“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265页)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生产力水平很低;权力过分集中,政企不分;分配不均,吃大锅饭,企业和职工没有积极性;政资不分,产权关系不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等等。这些缺陷和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使社会主义失去生机与活力。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去消除各种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生产力选一步得到解放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反和平演变的战略措施。反和平演变,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军事的以及外交等方面的事情都得要办好,其中最关键是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是挫败和平演变。不改革开放,我们就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70页)因此,“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贯穿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70~371页)
纵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在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问题上排除了十个“不”字? 提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为此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对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允许一些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大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发展“三资”企业;选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法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层次的理论突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正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才能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他的思想和理论已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本文原载于《市场论坛》2004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