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麦积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麦积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全区目前的沼气技术力量仅仅是领取了省级沼气技工合格证的108名沼气池施工人员。3.项目的实施条件和实际情况存在不对接。此外,由于麦积区的气候条件,取暖期长达4个多月之久。全区大多数村拿出征地补偿款来补贴沼气建设。

麦积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麦积区农村沼气发展迅速,现已累计建设沼气池2万多口,为了全面了解麦积区农村沼气发展状况,笔者对麦积区农村沼气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村能源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麦积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现状

本次调研涉及全区8个乡镇(琥珀、渭南、中滩、五龙、麦积、元龙、东岔、党川)24个行政村,1647户沼气使用户,其中沼气使用率达到63%,“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59%。从总体看全区沼气使用的现状:一是使用率刚超一半。本次调研涉及的24个行政村,使用率达到90%以上的有7个,占调研总数的29%。二是因后续管理跟不上而产生的病废池体较多,21%的沼气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三是“三沼”综合利用率偏低。全区“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的村有14个,占调研总数的近67%。四是经济效益一般。通过调研发现经济效益随“三沼”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挖掘,东岔、元龙等东路乡镇三沼利用较好,各村广泛开展沼液浸种、喷施,沼液、沼渣做追肥,沼液喂猪等多项利用技术,中路中滩等乡镇三沼利用较差。

二、麦积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粪源严重缺乏。由于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与规模化养殖、机械化耕作等原因致使农民养殖家畜的效用降低,因此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建沼买粪的现象。而随着买粪需求的增加,粪价也一路走高,中滩一带的牛粪就从原来每方30至40元上涨到每方60至70元,翻了近一番。以8立方米标准的沼气池一次投料3~4方计算,一个沼气池仅买粪投料就需要花费300多元。但即使四处买粪也满足不了现有需求,沼气建设面临“粪荒”的严重考验。“粪荒”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麦积区的畜牧养殖发展不足,畜牧业发展水平难以有效支撑沼气的用粪需求。在全区今年已建成和在建的1500户沼气用户中,有家畜养殖的还不到10%。如果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此项目难免再蹈八十年代初推广夭折的覆辙。同时,按照沼气运行“勤添料、勤出料”和新鲜粪的技术要求,买粪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技术要求。一池三改是建设沼气工程完整的工艺体系,其中改厕与改圈解决的就是粪源问题,而全区建成和在建沼气用户中,同步完成或在建改厕与改圈的只占总数的不到34%。粪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沼气推广的瓶颈。

2.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沼气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尽管沼气是一项成熟技术,但沼气工艺流程长、影响因素多,单单靠培训几次农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技术问题,需要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必需的技术装备作为支撑。而全区目前的沼气技术力量仅仅是领取了省级沼气技工合格证的108名沼气池施工人员。区能源办虽然也组织了服务队伍,并深入一线跟踪服务,但他们与农村持证上岗的技工基本属于同批次同课时培训,仅仅是文化程度比他们高而已,理性认识多于感性认识,甚至在建池操作技能上还不如农民技工,给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熟尚需要一个阶段与过程。沼气使用、管理和维护全能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不能为农民群众正确使用沼气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与支持。

3.项目的实施条件和实际情况存在不对接。由于任务压力大,完成任务心切,全区各级在沼气建设上倾向于单纯追求任务量的增长,而不能有效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粪源及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科学实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任务量与农村实际及群众生活水平相脱节。有些地方大部分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已融入了城市生活,从事养殖的很少,大部分居民都已经使用上了煤气灶和电磁灶等新型灶具,但仍分解到了建设沼气的任务,失去了沼气项目推广建设的必要性。这些矛盾现象的存在折射出本项目与农村实际情况不对接,势必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先天制约,难免困难重重,出力不讨好。再者,推广户用沼气与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农村建设方向、农村生活习惯等也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一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扶拖拉机、三轮车等农机具的拥有量不断增长,以及悬耕机的深度介入,使得农村养畜使役逐渐淡出农业生产,牛、驴等大牲畜养殖日趋减少。二是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发展,农民家庭收入日趋多元化,特别是前两年生猪市场的不景气和疫病流行,及养殖猪、羊市场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农民一家一户抵抗风险能力的不足,农村分散经营式的家庭养殖日趋减少,畜牧业发展开始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小区化。三是随着农民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部分新规划建设庭院都在160平方米左右,而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需要配套养殖2~4头猪、100只鸡或者1~2头牛。受有限空间的局限,一家一户家庭养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实际,推广以家庭养殖为基础的户用沼气条件先天不足。此外,由于麦积区的气候条件,取暖期长达4个多月之久。而本区农村冬季取暖绝大多数是采用火炉烧煤的形式,烧饭取暖一体化。同时,沼气在冬季受气温影响较大,从麦积区去年发展的一些沼气用户的使用情况看,冬季沼气闲置率几乎达到90%。

4.沼气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补贴政策的两难困境。调查发现,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导致的运费差价,全区不包括“三改”的沼气池造价从2000元到2900元不等,交通便利的村因为建材运费少,造价只有2000元,偏远农村由于运费高,造价就高达3000元,平均造价为2500元。而由于市场建材价格、工价上涨等原因,建一座8~10m3“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大约需要资金(含投劳折资)5000元以上。适宜于建设沼气的农户大部分都在山区,农民整体生活较为贫困,自筹投入能力弱,有些农户想建沼气但因资金缺乏而无力建设。目前国家和地方给每户补助1500元,农户需自筹3500元以上,农户建池和“三改”的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建设速度和质量。而目前沼气建设完成情况好的村绝大多数都是在上级投资的基础上,区、乡、村三级配套补贴,不少群众不用花一分钱。全区大多数村拿出征地补偿款来补贴沼气建设。有的乡镇的一些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力补贴,村干部便以个人名义贷款筹措资金补贴沼气建设。面对区乡村咬着牙作出的补贴,村民们似乎并不领情。有的村民说,沼气用得上就用,用不上就做粪窖。村民们一前一后两种心态暴露出补贴政策已经处于一个异常尴尬的两难境地:不补贴,让群众自觉地响应建设沼气,沼气几乎就没有推广的可能,更不用说完成任务。补贴,群众对不花一分钱或仅花很少的钱建成的沼气缺少应有的珍惜,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与服务,行就行,不行就拉倒,反正没花钱或者花钱较少,还白捡一个大粪窖。补也不是,不补也不是。不补,完成任务遥遥无期,补,则有可能与补的目的背道而驰。

5.沼气使用效益不高,后续服务和管理跟不上。全区各乡镇、项目村都有服务网点,配有沼气管护员,但乡镇工作千头万绪,难以固定专门人员从事沼气建设管理工作。区能源办现有人员24人,没有一名与能源沼气建设专业相近的干部,而且女同志也多,能坚持下乡抓点的人员少。虽然单位制定有工作制度和责任制,但因沼气户多,工作量大面宽,责任无法落实到人。干部搞了建池选址放线就没时间抓建池质量监督,抓了新建顾及不了旧池恢复,应付了检查验收没精力上门服务,工作经常显得捉襟见肘,农户沼气池坏了管子不通灶不打火不知该找谁,干部年年在忙但成效很差,群众和各级组织都不满意。后续服务跟不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机制问题。多年来沼气建设全靠行政手段来推动,没有尝试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进行建设和管理,导致了乡村为完成任务而选户,只图进度不管质量,只管建设不管后续服务的现象,造成了目前沼气建设的被动局面。

三、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推广沼气不能搞行政命令的一刀切,更不能搞运动,要因地制宜、着眼长远,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村畜牧养殖水平、农户宅院形置、农民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客观规律,因村制宜,因户制宜,真正从具备发展沼气条件或者说通过努力可以具备发展沼气条件的农村和农户入手,扎扎实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抓下去,不搞运动式的盲目刮风,风紧一哄而上,风过又一哄而下,劳民伤财,黯然收场。

2.菜沼结合、牧沼结合。目前沼气建设只定位在了用气上,没有站在更高层面、新的角度来审视沼气建设。今后要围绕蔬菜产业发展,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来认识和谋划沼气建设,要把沼气作为全区菜、畜两大产业的连接纽带来认识,使沼气由以用气为主向以沼液、沼渣利用为主转变,实现综合利用,通过以用促管,稳步提高沼气产气率和利用率;通过沼液、沼渣利用解决蔬菜产业农家肥不足问题,进而促进无公害和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蔬菜产业水平,逐步建成“畜—沼—菜”生态农业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在沼气建设区域布局及选择农户时,要考虑与蔬菜产业和养殖业的相互配套,不应当就沼气抓沼气,沼牧也应同抓,同步推进,形成互动,共同发展。要从农村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大户养殖转变的趋势和现实出发,转变工作思路,加强技术攻关,积极探索大户养殖、大户建沼、集中供气的新路子和新模式。同时,对有养殖条件和意愿与积极性的农户,实行养殖与沼气项目建设配套扶持,以实现两者的互动,既可解决粪源,也可实现效益的互补。

3.强化技术支撑,创新沼气建设、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沼气成败与否,核心在技术。没有技术支持,不能确保较高的产气率、点火率、正常运行率,沼气建得再多也是浪费。要通过大胆尝试,探索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指导沼气建设、服务、管理新的体制机制,改变目前用单一行政手段抓沼气建设的被动局面,逐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新机制。要抓住当前各级对后续服务组织建设加大投入的机遇,建立沼气服务管理长效机制。由热衷于沼气事业、有一技之长的能人牵头,建立区域性“沼气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沼气发展长远问题。根据全区沼气池现有数量,目前一个乡镇宜建立一个专业合作社。今后可以跨区服务,按市场规则整合。区能源办与乡镇共同认真考察,确定合作社牵头人,能源办把国家下达的后续服务专业设备投放给合作社。完成注册后,每个合作社固定3名左右常年从事沼气服务人员,对沼气户进行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合作社收入来源有三块:一是对沼气户直接服务收入。二是开拓沼气产品市场。包括经营沼气配件与菜农、养殖场、农户签订合同,建立稳定的粪源、沼渣、沼液供求关系,既支持了蔬菜产业发展,又解决了收入来源问题。三是政策性扶持收入。资金扶持在合作社建立初期是必要的,是区、乡政府把沼气建设推向市场化运作必要的成本。当然要严格考核,坚决杜绝不达标或虚挂牌合作社骗取扶持资金行为。只要加强指导扶持,必然会有一批合作社发展壮大,成为沼气后续服务和蔬菜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经营性实体,培养一批当地沼气专业人员,建成沼气专业队伍,开展建设、管理和后续维护“一条龙”服务。真正让群众点得着、用得上,出了故障有人管、管得了,只有这样,沼气推广才能真正惠及农民群众。

4.调整资金投入。在全区配套总额内适度调整资金,集中一定优势资金,对示范村、重点村进行重点扶持,并在服务体系建设上适当投入,配套必需的检测设备,提高技术服务手段,以提高项目成功率来激发项目本身的活力。事实证明,示范村不仅能辐射带动其他项目村的沼气建设,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一载体向上级管理部门申请得更多的项目支持政策。

第一期80后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

雷永强:麦积区农业局

指导老师:郭文娣法学教研室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