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学中有关创造性的研究

心理学中有关创造性的研究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心理学中有关创造性的研究一、能力与创造性在早期的创造性研究中,能力是探讨最多的因素之一。1921年心理学家Terman在斯坦福大学首创了对超常智力进行的纵向研究,探索智力水平与绩效表现以及创造性的关系。其中,艺术和科学这两个专业领域中创造性个体人格特征的研究最多

第一节 心理学中有关创造性的研究

一、能力与创造性

在早期的创造性研究中,能力是探讨最多的因素之一。基于能力观的创造性概念的界定正是这些研究的充分反映。在这些研究中,创造性也可以理解为“创造力”(很多国内学者将根据能力观定义的创造性概念直接译为“创造力”),它被认为是“天赋”的才能。研究者通过分析那些优秀的创造性天才,试图分离出决定创造性的能力因素,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在普通人身上建立和强化。

最初的创造性能力被认为与智力因素相关。1921年心理学家Terman在斯坦福大学首创了对超常智力进行的纵向研究,探索智力水平与绩效表现以及创造性的关系。他的研究结论表明,具有很高智商的孩子在生活中的绩效水平也较高,但超过某个点之后,智商就和真实生活中的超常表现没有什么联系。后来的研究表明,智商与创造性正向关系的截止点在120分左右。低于该智商水平的孩子可能较难进行有创造性的工作,但超过120分之后,智商的增加并非必定意味着更高的创造性(Terman,1925)。

对于该发现的一种解释是,智力的测量与创造力的结构可能并不一致,比如高智商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但这样可能会促使他们依照现存专业的规则行事,而并未跳出现有思维的局限性,也可以认为,他们可能具有很强的知识接受力,在一定的知识框架下他们能对知识应用自如,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但较少具有对知识的质疑和革新能力,因此可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缺乏原创的创造性。

因此,更多的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对创造力的智力构成进一步探索。Guliford(1967)提出智力结构论(structure of intellect),认为根据“输入内容”和“产出类别”的不同,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智力成分至少有16种,又可以归为四类:流畅力(fluency)、变通力(flexibility)、独创力(originality)和精进力(elaboration)。流畅力指思想流畅的程度,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个体产生的观点多少的程度;变通力指转换不同的方式或使用不同的分类系统来进行思考的能力;独创力指产生与众不同或者独特观点的能力;精进力指对细节的想象和扩充的能力。这四类能力体现了智力成分与创造性的联结点,为后来的众多学者所认可和接受。

然而,也有学者发现,不同类型(如不同性别)的人群在不同的创造性领域可能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比如从产品评价来看,Amabile(1996)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在语言的创造思考上能力更强,而男性比女性在艺术工作上更有创意。Vernon(1989)对各领域的创造性人群总结发现,在自然科学方面男性远多于女性,在艺术方面虽然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作家的比例相比较其他领域而言仍然较高,在戏剧舞蹈方面男女无显著差异,但芭蕾艺术方面女性多于男性,而在音乐和视觉艺术方面女性多于男性。

这种不同性别的能力差异也许可使用Gardner的理论来解释。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多重智力说,他区分了七种智力形式,即语言能力、逻辑数理能力、空间关系能力、音乐能力、躯体运动感觉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们在相应领域的创造性也可能存在差异。

Torrence从认知与情感角度对创造力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创造力并不是一个无差异的构念,应该包括认知创造力和情感创造力。认知创造力强调运用概念化和逻辑思维来进行创造的能力,而情感创造力则强调依靠直觉、想象思维来进行创造的能力。真正的创造力应该是认知与情感的综合体现。

总体而言,基于能力的创造性研究关注于智力与创造性的联结,强调创造性能力的总结和分类,主张创造力并非天赋奇才所专属,而是人人均有的,所存在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学者们认为,创造力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通过适当的环境、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机会,平常人的才能也会结出丰富的硕果。

二、人格与创造性

早期的创造性研究也关注对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即“什么样的人具有创造性”。这种研究思路的主导假设是高创造性个体与低创造性个体是天然分割的,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正如“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人群必定成为未来的创造者。

Mackinnon和Barron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他们最早对不同领域中的高创造性个体进行人格评定与研究,发现这些个体更加复杂、富于想象力、灵活、追求个人价值、有勇气、独立和自信。他们认为正是这些人格品质促使高创造性个体对新事物的可能性产生兴奋感,并由此衍生出更加广泛的新想法。同时,这些个体对自己所形成观点的价值坚信不疑,并持续不断地去追求,最终获得创造性的成绩。

研究者们发现虽然不同领域对创造性人格品质的要求存在差异,但有两类特征在各种不同的高创造性个体身上稳定存在:一是自发、愉悦、好奇与灵活;二是自我决定、能动、自信和坚持。这两类特征使创造性个体的人格表现得非常复杂,当他们面对外界事物时就像孩子一样开放与好奇,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又表现得特别成熟和有主见。

当然,把创造性人格特征绝对化是不恰当的。创造性个体往往拥有相互矛盾的人格特征,如既外向又内向。James等(2000)认为,人格对创造性的影响至少有一部分是以创造技能为中介机制的,人格和创造技能相互作用并为创造性提供发展的模型。研究者认为,其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这些互相矛盾的品质,但大多数人只发展了一方面,比如培养了侵犯、竞争的个性,就忽略了温顺和合作。Jung认为,和常人不同,创造性高的人,在行为中表现出各种相对立的特征。他提出这种两极对立的特征强烈地表现在具有极高创造才能的人身上,并把这种复杂的人格称为“成熟的人格”。当然,复杂人格并不意味着神经质,也不是指处在两极人格的终点,而是指一种视情况的需要,从某一特征的一极转向另一极的能力。

总体而言,基于人格的创造性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不同领域对于创造性的发展和创造任务的完成具有决定意义的人格特征。其中,艺术和科学这两个专业领域中创造性个体人格特征的研究最多。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造性人才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是不同的,很难用一种模式概括各类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但是,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有共性,各类创造性人才在人格特征上必然有共同之处(见表3-1)。

表3-1      创造性人格特征

续表

img10

三、动机与创造性

在某种程度上,动机比人格特征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创造行为,因为人格特征对创造活动的影响会反映在其行为的动机上(Amabile et al.,1994)。一些人比他人更容易被工作中的快乐和挑战感所驱动。比如Pablo Casals从听到大提琴声音第一次就被其所吸引:“我从未听过如此美妙的声音。”小说家John Irving在表达其一天写作14小时的动机时说:“我工作如此努力的原因是它对我而言不是工作,这种难以言表的因素是爱。”

这可能因为创造性行为要求创造者必须具备指向目标的坚定性、对任务的热情、献身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持久。Torrance(1958)提出创造性动机(creative motivation)这一概念,以解释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与创造性之间的心理联结,认为创造性人格影响了创造动机,继而影响了后来的创造活动。

两种动机类型经常被用来与创造性进行联系:一种是内部动机,另一种是外部动机。这两种动机以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来源”进行分类。内部动机是由一种来源于个人或者工作本身的刺激所引发的,如个人兴趣、冒险倾向或工作具有挑战性等。如Amabile(1994)认为,此动机主要来自于工作本身带给人们的价值。反之,如果刺激来源于个人或工作之外,如金钱、职位、权力等,则称为外部动机。这类动机来自于完成工作后带来的价值。

然而,学者们对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可能同时存在,但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对创造性的影响更甚。如果动机由内部产生,比如创造活动提供了兴趣、愉悦、满足或工作挑战性,那么这种动机较外部动机更能形成创造性(Amabile,1988)。

第二种观点是内部动机对于创造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外部动机可能对创造性产生抑制作用(Amabile,1994)。这种观点之后的假设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同一维度上的两极,两者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Deci,1971;Lepper et al.,1973)。这种观点基于认知评价理论(Deci and Ryan,1980),即认为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以及自己作决定的需求,是促进个人行动的内在动力。因此,当组织通过外在诱因酬赏个人的工作表现时,个人会对行为失去个人控制感,而对其作出外在归因,认为工作是为了酬赏,进而使内部动机下降。

但到了1985年,两位学者认为,在某种情况下,两种动机是以并存而非对立形式存在。Amabile(1997)将外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控制型(controlling)、资讯型(informational)和赋权型(enabling)的外部动机。资讯型指针对个人能力提供适当信息,赋权型指授权个体从事有兴趣的任务。她认为内部动机有益于创造力,控制型的外部动机有害于创造力,但资讯型或赋权型的外部动机则是有益的,特别当内部动机强度在任务一开始就很高时。该假设基于动机协同的概念,即当外部动机提供了更多驱使个体投入工作的刺激来源时(资讯型或赋权型),会与内部动机发生协同效应,个人创造力会更高。

事实上,内部动机可以理解为来自创造个体的内部需求所自发引起的心理应激,在创造性研究领域中经常提到的因素有认知需求(Cohen,1955)、成就需求(McClelland,1953)、自我实现需求(Maslow,1968)等。而外部动机则可以理解为来自环境的激励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如报酬动机和关系动机。对外部动机的研究应该更多地结合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来考察。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区别以及它们与创造性的关系可能正如Addison(1983)的观点所述:创造性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遗传和环境经验。大多数关于创造动机的争论可以归为一个问题:创造者的动机是天生的,或从环境中得来的,还是两者皆有。

总体而言,基于动机的创造性研究可能是现有创造性研究中最为重要和引起关注的部分。Runco等(1997)调查了143个参与创造性研究的学者,让他们对未来创造性研究的许多问题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和排序。研究表明,在未来研究最重要的项目上得分最高的是“实际的创造行为”以及“动机驱动因素”。多数学者认为“行为反映动机”是创造性实现的关键。这可能因为动机作为创造态度或行为的驱动力,对创造性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还可能由于动机本身体现了人格特质、环境影响甚至能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研究上述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环境与创造性

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创造性个体的能力、人格特征以及内在动机等因素相对较为稳定,虽然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出发,上述因素在创造性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经历社会化和积累的过程,但这种过程被认为是长期的、缓慢的,并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相对难以改变。因而更多的学者认为关注可变的环境或情境对创造性的影响,可能对创造性研究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价值。

环境对创造性影响的早期研究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如Skinner),他们认为创造性行为来源于外部的强化,环境通过强化来产生来自外部的创造驱动力(外部动机)。这种观点的假设是个体进行创造是为了追求强化的结果,即为了获得奖励或回避惩罚。Amabile的研究发现当组织对创造性行为进行奖励时,工作团队将产生出更具创造性的成果。

然而,行为主义的环境强化观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如Deci的研究表明,承诺的奖励可能会削弱创造性活动的绩效表现,因为强化活动所激活的外部动机可能使创造者只关注与创造活动相关的奖励或强化物,而干扰个体的注意力,使其忽视创造过程本身,并且强化对于创造活动的影响也可能存在边际递减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创造性活动始于个体,因此个体的内在特质必然是这些行为的动力来源,但另一方面这种创造性行为必须在社会环境中展开,因此,环境因素对于创造性的刺激与驱动作用也非常重要。

持社会心理学观点的学者们更为关注环境因素对于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即在促进性的环境中有助于增强内在动机对创造性的影响作用,而在压抑或阻碍性的环境中,即使有高的内在动机,也不一定产生高的创造性。

因此,环境对创造性的影响不但表现在物质环境或因素方面,更体现在其对个体的心理环境的构建和影响上。正如Amabile(1997)指出,处于同样环境中的不同个体所反映的组织情境不一定相同。个体感受到的心理环境可能是促使其行为产生的更重要原因。

风气(climate)概念的提出说明了心理环境对创造性的影响。Ekvall(1983)开发了创造性风气量表,以评价组织中支持创造性和革新的情境因素,作为诊断和建立组织创造性的工具。风气包括两种类型:心理风气和组织风气。心理风气指个人对于环境属性的认知评价,它基于个人在环境中对行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的评估。当组织中每个人的评价聚合在一起,就可能形成组织中个人共享的意义感和价值观,这就是组织风气。风气是影响组织中个人心理过程的干扰变量(Saksen,Lauer and Ekvall,1999),它可能培养个体对创造活动的认识,鼓励他们参与创造的积极性。

总体而言,基于环境的创造性研究将视角从个体内部转向了个体之外的环境因素,指出外部因素对创造性影响的可能性,为创造性的促进、干预和管理提供了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