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贫困的根源

贫困的根源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贫困的根源贫困问题的发生既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某种突发因素导致的结果。深入挖掘诱发贫困问题的根源,可以清晰地认识贫困问题的形成机理,为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可以说,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与推行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相关性。这种贫困文化的存在使得贫困者对于自己的生存现状非常满足,不存在观

四、贫困的根源

贫困问题的发生既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某种突发因素导致的结果。深入挖掘诱发贫困问题的根源,可以清晰地认识贫困问题的形成机理,为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理论界将贫困的成因概括为:自然环境论(托达罗)、家庭生命周期说(恰雅诺夫)、资本短缺说(纳克斯)、依附理论说(弗兰克)、贫穷经济学说(舒尔茨)、贫苦文化论(奥斯卡·刘易斯)以及能力和权力缺乏说(阿玛蒂亚·森)等。

基于中国贫困的现实情况,诱发贫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方面:

1.不利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中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二、三级阶梯,大部分地区属于内陆山区地带,相对与平原地区而言,其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给农业、工业生产带来较大的不便,居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下。内陆地区半干旱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较少,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变化较大的年份,贫困问题尤其容易发生。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中西部地区复杂的地形加大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同时,这种地区由于生产积累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物力财力来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使得该类型地区陷入两难的境地,贫困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也不利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外部先进的技术、文化以及市场信息较难传入,大大削弱了该地区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空间,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较低,贫困现象较为普遍。

2.较低的人口素质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各种资源在人均水平上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显著滞后。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严重不平衡,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而言,其获得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在人均水平上显著低于城市。农村人口的子女在获得公共资源方面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力,进而在人口素质的提升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有利于农业先进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才能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变农业基础的薄弱地位,改善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进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3.不平衡的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农业补贴工业、以农村补贴城市,在推动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农村的发展显著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割裂的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使得城市中工业生产创造的效益无法在农村人口之间得到分享,致使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城市能够利用农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中快速发展起来,而农村地区获取资源能力远不及城市,并且负重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得农业的发展进程十分缓慢,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大大滞后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平衡性,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而且也体现在东中西地区之间。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大幅提升的经济效益,并没有被中西部地区分享。可以说,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与推行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4.薄弱的抗风险能力

薄弱的抗风险能力不仅表现在应对外界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应对较大消费开支的能力薄弱。外界突发严重自然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使得人们面临着生存的威胁,使得贫困人口突然增加,这种外界风险是不可预测的,由此诱发的贫困现象是临时性的,可以通过有效的应急方案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开支的突然增加,极易对低收入人口构成威胁,使其成为贫困人口,例如重大疾病的治愈需要花费较高的医疗成本,而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其收入来源相对狭窄,积蓄较少,消费开支的突然加大,极易使其成为贫困人口。这种薄弱的抗风险能力是造成个体贫困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的孤寡老人,由于受体力等生理因素限制,抗风险能力更为薄弱,贫困现象较为严重。

5.较低的科技水平

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受气候等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收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先进的农业技术一般需要一定规模的投入,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积累相对薄弱,成为阻碍科技水平提高的门槛。较低的科技水平,不仅表现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较难得到普及,也表现在优良的作物品种没有在该地区得以广泛推广种植,同时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的作物产量水平相对较低,而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使得当地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也限制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位置。由于农业是当地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进而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受到较大限制,最终导致贫困现象普遍发生。

6.落后的观念

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于1959年提出了贫困文化论,指出穷人具有一套习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他认为,贫民的文化是全世界大多数穷人所持有的。当穷人遭受世代的经济剥削时,作为对这种剥夺的适应性反应,就产生了所谓贫穷的文化,以应付他们所处的极端环境。贫穷文化的特点表现在屈从感、不愿为未来做出计划、不能控制欲望的满足和对权威的怀疑等,这些价值观在没有希望改善条件的环境下具有其适应性。许多学者在论及贫困地区落后贫困的原因时,把它归咎于贫困者愚昧落后的文化心理、抱残守缺的伦理道德观念、消极无为的宿命思想等,这种社会的、文化的或心理的因素经过长期积淀后,就形成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落后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这就是“贫困文化”[3]。这种贫困文化的存在使得贫困者对于自己的生存现状非常满足,不存在观念上的需求“缺口”,因而也就不存在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

【注释】

[1]刘福成.我国农村居民贫困线的测定[J].农业经济问题,1998.5.

[2]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

[3]张利洁.东乡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16-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