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论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越来越显得重要了。这也决定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劳动者联合劳动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及在这些形式下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总过程。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在现实上不仅是物质财

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从已出版和正在撰写的这方面的教材和专著看,在内容上,有的强调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从而阐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律;有的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质和质的相对稳定为前提,偏重于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各种具体形式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和数量关系,阐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在体系结构方面,有按照《资本论》从范畴的简单到复杂,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也有按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和运行过程的层次,如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等进行安排的。在这门学科还很不成熟的今天,让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风格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和专著同时存在和发展,彼此取长补短,这对于逐步形成有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认为,仿效《资本论》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由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等几篇构成。以下是“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篇的一些主要观点。

一、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实质和主要内容

社会生产的总过程,照我们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总和,而是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本质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以及在这些具体形式下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例如,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34),即一方面资本采取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形式,在农业中经营的资本还遇到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另一方面雇佣劳动也采取产业工人、商业职工、银行职工和农业工人的形式。在现实中,资本关系就以这些具体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互相竞争和互相作用中,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总的运行过程。这就是说,任何社会的生产总过程,既是由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构成的再生产过程,又是这些财富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形式和人们通过财富发生一定社会关系的过程。由于人们参与社会生产的形式,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及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结成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环节的社会关系,所以,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实质,是由直接生产过程的社会本质所决定的。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在一起,于是生产资料失去了资本的性质,劳动者也从雇佣劳动者转化成为摆脱了剥削的联合劳动者。为满足自己和社会需要而联合劳动,正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由它决定的交换关系的本质。这也决定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劳动者联合劳动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及在这些形式下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总过程。

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生产资料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还不够高,劳动者还没有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劳动还受旧的社会分工的束缚而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是在企业和全社会两个层次上进行的,联合劳动的具体形式也在两个层次上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企业中,联合劳动具体表现为直接生产者、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企业领导者的分工协作关系。在社会范围内,表现为再生产过程各部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社会分工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全社会各企业、各部门劳动者和劳动者集团联合劳动和互换劳动,共同创造和分配社会主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由于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成果——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般要统一地表现为商品货币形式,因此,这一总过程又是国民收入的创造、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这些,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应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1.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为什么应包括国民收入的创造、分配和使用过程以及对这些过程的宏观调节,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时并没有这类内容呢?这是由研究任务的不同所决定的。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他在《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一卷中所要揭示和说明的,只限于资本与雇佣劳动所采取的具体形式,至于这些具体形式之间属于竞争范围内的经济现象的联系,常常是被抽象了的。马克思在这一卷中主要揭示资本在现实运动中如何必然采取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形式,剩余价值又如何必然在各资本家集团之间被分割而必然采取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从而说明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是由它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运动过程,马克思是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作抽象的规范考察的,即社会总资本要正常顺利地进行再生产需要具备哪些实现条件,第三卷中则揭示资本采取各种具体形式后如何扩大和加深了再生产过程的实现困难。对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具体形式的联系,如利润、利息、地租之间的数量变动如何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进行,怎样掌握这些联系对它们进行宏观调节以达到经济最优化这类问题,是不曾也没有必要研究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能够那样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力,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我们当然仍旧需要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找到适合一定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和经济模式,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十分注意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只有弄清社会主义经济过程各种经济形式的具体联系和数量关系,才能为实现经济最优化找到具体的途径。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这一部分,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而且要从宏观上研究各类劳动者和劳动者集体如何共同生产财富、交换劳动和分配劳动成果,研究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运动过程。否则,就不能很好完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任务。

2.物质财富生产领域以外,如科学、教育、文化等精神财富生产领域内的社会经济关系,为什么也属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在现实上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必然是精神财富的生产过程;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的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也必然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等精神生产活动,以及它们和物质生产领域的交换劳动的关系。全社会劳动的统一性决定了物质生产以外的领域也存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包括社会劳动的成果归联合劳动者共同占有、分配和使用,这一过程也表现为商品货币的形式。因此,以社会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分析了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联合劳动的社会关系之后,在总过程这一篇中,应该把物质生产领域以外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也包括进来,否则就无法理解现实的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及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了。

二、社会主义企业内的联合劳动的具体形式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联合劳动,在现实中首先表现为企业内部劳动者的联合劳动。

社会主义企业,不论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基层单位,一般都存在着直接生产者、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企业领导人员的联合劳动。

直接生产者与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都是社会主义企业的联合劳动者,他们之间的社会分工,反映他们劳动支出的方式及其与劳动对象关系的不同。直接生产者较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较多地支出体力;后者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比较间接,较多地支出脑力。这种分工是直接由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引起的。个体生产转化到社会化生产,纯粹的个人劳动转化为总体工人的结合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内这种分工的形成过程。从历史过程看,这种分离过程在资本主义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机器大工业中完成。个体生产者从事劳动,必然手脑并用。在工场手工业中,单个工人已经成为结合的总体工人中的局部工人,只用身体的某一部分劳动,制造产品的某一部分,整个产品设计已与他无关。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企业中产品的设计和工艺过程的安排,已完全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等脑力劳动者的专职。同时,社会劳动过程必然产生协调劳动者个人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过程各种职能的管理劳动,如组织劳动分工和协作的活动,计算社会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的簿记活动等等。这是一种存在于直接加工劳动对象的劳动以外,和这些劳动并列而且只与总体劳动有关的一种特殊劳动。在结合的社会劳动过程同时是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活动,也必然存在各种与价值的实现,价值形式的变化有关的经营活动,如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信息的收集和行情的预测、生产和投资的决策、广告的宣传等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内的这种劳动分工也还存在。工人、农民和各种服务人员,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以体力支出为主的体力劳动者;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和会计师等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是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以脑力支出为主的脑力劳动者。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企业内劳动分工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企业中,无论是直接生产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都把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出卖给资本家,都受资本家的雇佣和剥削。在社会主义企业中,他们都由公有制联合起来,不再出卖劳动力,而是把自己的个人劳动通过一定形式和企业内其他人的劳动联合起来。他们都是企业的平等的成员,与其他成员共同劳动和互相交换劳动,个人劳动不通过商品形式直接成为企业总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企业中,联合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任何一个成员劳动得越多越好,对企业集体的贡献越大,个人的劳动收入也可以提高。但是,社会主义企业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同程度的分工,终究是旧的社会分工的遗迹。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同样劳动一小时,折成企业总劳动的时间却大不一样;他们从企业中得到劳动收入,也有多有少,生活水平也不可避免地有高低的差别。

从发展的趋势看,社会主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这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本质相一致。马克思曾经预言过,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以后,“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当事人,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而这样一种生产和财富的基础,“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35)。马克思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在人们面前展现了这样一种美好的前景,即财富的生产的基础,将是摆脱了资本的羁绊并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历史已经证明,不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甚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构成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总的说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脑力劳动者的人数和比重大大增加;在体力劳动者当中,技术工人的比重增加,非熟练的工人的比重降低,对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不但使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而且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差距的逐步缩小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最终将使两者融合起来,造就一代新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全面发展的联合劳动者。

领导和指挥生产的职能,也是任何大规模的共同劳动都需要的。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生产目的的不同,指挥和监督生产的性质也不一样。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所以成为企业的领导人,是资本赋予他的权力。资本主义管理的内容有二重性。一方面这是由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引起的指挥和组织社会化生产的过程,另一方面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抗性引起的对价值增殖的管理过程,即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过程。因此,资本家或者亲自或者通过代理人来领导企业,同直接生产者的关系,都是利益对立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企业里,工人、职员等直接生产者、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和厂长、经理等领导者的区别也是存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一般在企业和全社会两个层次上联合起来。从企业范围看,劳动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虽在根本上一致,但也有不同。为了不致因劳动者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不能没有企业一级的集中领导和指挥,不能不对劳动进行监督。这种指挥和监督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劳动者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按照有科学根据的合理的强度劳动,节约生产资料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从全社会范围看,由于企业的集体劳动通过商品货币形式联合起来,才转化为全社会劳动,不能不要求企业领导者搞好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使企业生产的产品使用价值符合社会即市场的需要,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这种经营必须服从国家的领导和计划的指导,使企业的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能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表现为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循环形式。这决定社会主义企业要由厂长(经理)为首的一个领导班子来指挥。总工程师主要领导企业的工艺技术,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使生产资金有效地循环;总经济师领导企业的经济方面,他要切实做好企业的经营工作,管好供、产、销,提高经济效益,这主要反映商品资金循环的要求;总会计师要严格维护财政纪律,精打细算,开辟财源,管好财务,体现货币资金循环的要求。这几方面的领导工作,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厂长(经理)要统一领导上述三方面的工作,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

社会主义企业的领导者,无论是国家指派的,选举出来的,招聘来的,他们与被领导者的区分,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什么社会特权。公有制决定企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是企业的主人,都是联合劳动者,但地位的差别会决定他们考虑问题有不同的角度。从事直接生产的被领导者,一般来说较多地考虑自己个人的、眼前的利益,企业领导者则不能这样。他是企业和社会利益的代表,既要考虑劳动者个人的眼前利益,同时要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长远利益;他应是社会主义企业家,有远大的事业抱负,使企业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中取胜,不断发展和壮大。同时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阶段领导者必须相对稳定地属于一部分有领导经验和懂得管理的人,这是一种旧社会分工的痕迹。在这种条件下,企业领导者有可能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权力,“以权谋私”,为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或者为了企业的集团利益而损害全社会利益,追逐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为了正确处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要加强社会主义企业的民主集中制,使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得到切实的保证,使领导者的领导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使企业成为既有活力又守纪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三、社会主义社会范围的联合劳动的具体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除在企业内联合劳动外,也在社会范围内联合劳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工人只构成在资本雇用范围内的总体工人;与此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扩大了总体工人即联合劳动者的范围。全民所有制决定每个劳动者是全社会的联合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也间接地使劳动者的劳动在全社会联合起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范围内的联合劳动的具体形式,揭示社会主义各类劳动者集团所构成的经济运动的总过程,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联合劳动的部门有一个正确的划分。

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部门划分,是以各部门联合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依据的,它的范围包括对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有益的全部劳动。这种划分标准和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或三次产业都有所不同。

大家都很熟悉,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时,把全社会的物质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C+V+M,按实物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并相应地把全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分成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这种科学分析,如果撇开它的资本形式,对社会主义生产也完全适用。事实上,过去和现在我们运用工农业总产值或社会总产值(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指标组织社会经济生活,正是建立在马克思这些原理上的。遵循这些原理对正确核算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物质资料数量、结构和规模,从而规定积累和消费的正确比例,是很有意义的。认为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和再生产比例性的原理已经过时,不适用于当代的看法,是错误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再生产内在规律的基础,使物质生产各部门保持比例关系的理论依据。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内在规律的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历史局限性,不是为了具体地组织社会经济。当我们的任务在于阐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经济是如何运行的,社会活动各部门是如何具体联系的,怎样才能使它们合乎比例地协调发展时,如果我们把分析的范围囿于两大部类划分,把非物质生产部门摒弃在外,那就难以统一衡量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总劳动,无法把它们合乎比例地组织起来。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行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第三产业则包括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活动,具体包括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教育、广播、公共行政和国防,以及社会事务、娱乐和个人服务等。我国国家统计局已参照这一划分标准,规定了我国三次产业的范围(36)

三次产业分类,把整个社会的活动都包括进来,克服了把经济活动限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局限性。以三次产业划分为基础构成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够统一核算社会总劳动,全面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部门结构,较好地反映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利用这种核算体系,可以进行正确的预测,制定有科学依据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对全社会的投资和消费进行宏观指导和调节。三次产业分类有利于克服社会主义国家中长期存在的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劳务,把社会主义经济看成自然经济,否定它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传统观念,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城市的多种功能。也便于把经济活动和经济指标作国际比较,促进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交流。

三次产业的分类,从理论上说,在于承认社会劳动的统一性和社会分工的全面性。它的划分序列,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过程和社会分工向高级阶段的演进,也反映了历史的发展状况。但这种分类本身,还有含义不清和交叉混杂的现象,各国划分的口径也不一致。构成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本身,又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其中既有为生产服务,也有为生活服务;有的服务于物,有的服务于人;有再生产领域的服务活动,也有单纯为社会的服务。把它们统一在第三产业,就无法区别开来,认清各自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些部门,压根儿和经济没有直接关系,就不应当列入“产业”。如同两大部类的划分并不排斥其他的划分一样,三次产业的分类也不是唯一的。

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部门划分,越出物质生产的领域,把社会主义的全部有益劳动都包括进来,这一点是和两大部类的划分不同的。它按各部门联合劳动者在全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表明社会主义社会范围的联合劳动的具体形式,这一点又和三次产业的划分相区别。

具体说来,社会主义社会范围的联合劳动,采取这样几种具体形式:

1.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中完成某种职能的劳动者的联合劳动,即直接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分配部门和消费部门的联合劳动。

先说生产部门与流通、分配部门的联合。社会主义生产是有计划的商品生产,它决定要有一系列与商品和货币有关的流通部门。其中,主要是商业、金融业、信息咨询业等。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流通过程同时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配过程。只有税收、社会救济等才是独立于流通过程以外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商业(包括批发和零售)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与买卖有关的商业劳动,是一种起中介作用的劳动。商业劳动的对象是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成果,商业劳动量以农业、工业的商品量多寡为转移。从这一方面说,商业劳动要以农业、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社会劳动的安排要以农、工、商为序。但另一方面,农业、工业再生产的进行,要靠商业出售它们的产品和向它们供应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这一方面说,商业又是农业、工业再生产的前提,不按商业和市场需求进行的工农业生产,它们的产品不是积压就是脱销。所以,农业和工业的生产结构又必须和商业及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由商业企业而不是农工企业自己去完成商品买卖的职能这样一种社会分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它可以更好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通过缩短流通时间,节省流动资金和扩大用于工农业生产的资金,对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间接作出贡献。所以,商业劳动显然是一种有益的社会劳动,而且是一种能提供商业利润的生产劳动。商业劳动者和工农业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联合劳动和互相交换活动。

金融业。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和信贷的商业。经济生活越是社会化,商品经济越发展,金融业也越发达。金融业的劳动,虽然只对货币流通和资金流通起中介作用,但它的独立存在,可以缩小货币流通费用,加快整个再生产过程。而且,无论从个别企业考察或是从全社会考察,货币资金是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推动力,又是最重要的制约力;金融业通过供应信贷资金为农、工、商各业的发展服务,又可以按照社会的需要调节它们,促进投资决策的改进,加强宏观经济的平衡。

信息咨询业。信息业是向客户发布或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的一种产业。信息是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最近几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电信的融合,出现了信息革命的新阶段,更加蓬勃发展。信息对社会主义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宏观经济的决策和计划的编制,各部门、各环节平衡和联系的建立,企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大量及时和真实的信息。信息资源的商品化,常常和咨询结合在一起。咨询企业是由各种专家、教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为骨干组成的。经济咨询服务的作用,一是为社会的宏观、中观经济提供各种决策方案。另一个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咨询机构针对企业的投资方向、生产技术、组织结构、原料来源、市场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向企业提供有关的知识、技术以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办法。

再说生产部门与消费部门的联合。生产决定消费。随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消费资料的种类、数量、质量不断变化,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多样化,满足需要的方式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也随之变化。消费方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通过加工后消费及以集体方式消费的部分,耐用品消费部分和劳务消费等的比重增加。这一趋势决定消费部门的行业日益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消费部门按其服务对象和性质又可分为几类行业。

饮食业。饮食业实际上也是物质生产行业。饮食业者的劳动和其他物质生产的劳动一样,也是改变物质形态的。饮食店、摊和食品工厂、作坊的区别只在于它是为满足消费者个人的特定需要而生产,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在更好满足劳动者的吃的需要上,有其特殊的作用。

个人生活服务业。这类服务业按对象又有两类情况。一种是以物为媒介的服务(包括家用消费品的修配业、洗染业、成衣业、誊写业等等)。这些行业和饮食业一样本身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如成衣;或物质生产过程在消费领域的延续,如耐用消费品的修配和洗染业。它们和饮食业的区别在于,后者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结合的,前者的成果不马上被消费掉。另一种是直接服务于人的行业(如理发、沐浴、保健、卫生等),这些行业的具体劳动过程就是个人的消费过程。它虽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但因为满足了劳动者的生活需要,或者保持和恢复了劳动力,其作用和生产物质产品相似。

旅游业等。这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个人消费力的提高而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涉及交通、宾馆、饮食、娱乐、零售商业、旅游机构等各行业,为游客的吃、住、行、买、游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物质、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

2.物质生产部门和精神生产部门的联合劳动。

精神生产是以生产观念形式的产品为目的的生产。精神生产的产品,如科学、艺术、文学、政治法律思想和哲学观点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为物(如书籍和各种艺术品),另一种表现为产品同生产者的行为不可分离(如演讲、表演)。

精神生产、精神劳动和物质生产、物质劳动有一致的地方。它们都是人的有目的活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两者都需要有劳动的对象和资料,劳动过程的结果都提供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等。但两者也有本质的差别。精神生产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创新的生产,精神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物质生产和物质劳动可以而且需要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劳动过程。精神劳动的创造性决定其产品都是各异的,精神产品可以表现为物,但如果它被大量地再生产出来(如复制的图画),那就是物质生产过程了。因此,精神产品的价值含义和价值决定也和物质产品不同,由于精神产品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独占性,精神劳动并不形成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的价值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但其交换价值则同样与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在使用上也不同。前者会因使用而磨损,必须不断再生产;精神产品反而靠通过使用而得到保存和不断发展出新的产品。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虽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生产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有决定作用,这种作用有两层意思:一是精神生产依靠物质生产部门为它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另一个是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源泉,精神生产或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源泉,如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或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源泉,如各种政治法律思想和哲学伦理观点。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起反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促进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完善和变革、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系列新的物质生产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还为物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并且保证它有正确的发展方向。

3.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联合劳动。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联合劳动者,除了在上述社会生产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在非生产部门工作。我们指的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行政管理部门、公共安全部门及国防部门等。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总过程的运行创造外部条件的,他们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直接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但也是社会主义的有用劳动,因而也是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具体形式。他们同社会生产领域的劳动者之间,也存在着联合劳动和互换劳动的关系。

四、社会主义联合劳动实现的总过程

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在现实中表现为物质生产和再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的联合劳动者分工协作,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运动过程。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各部门联合劳动和互换劳动都还要利用货币形式,社会劳动的成果还要表现为价值,所以,社会主义联合劳动总过程的运行,在现实中就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创造、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由哪些部门的劳动创造,应该怎样计算?这是长期以来有争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复杂问题。我们认为,凡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直接满足劳动者物质文化需要的劳动,都是能够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国民收入的创造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数量以及这些投入的效率。这两者是影响国民收入创造的最直接的因素。投入数量和投入效率本身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成为影响国民收入创造的第二级因素。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影响投入数量和投入效率最根本的因素是积累。用于本期生产的积累来自上期的国民收入,是上期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照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正确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协调地发展,使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完满地结合起来,是处理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

许多文章已经指出,在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存在着一个可供人们选择的最高积累率和最低积累率区间,在区间之内,则由经济规律和自然、技术规律的要求和各时期具体的经济、政治等条件来决定,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或由历史经验提供的最优积累率。在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业分权的模式下,不仅国家是投资的主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各经济部门和地方当局对投资也有很大的决策审批权。在这些层次的联合劳动者还不可避免地较多考虑自身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条件下,必须运用价格、信贷、税收、利息等经济杠杆和经济机制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方法,从宏观上调节各企业、各部门、各地区的投资数量和投资结构,使现实的积累率大体符合计划的积累率,保持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平衡,防止投资规模和方向的失控。

社会主义消费和资本主义消费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消费从本质上说,除了受一定时期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外,不存在任何社会限制。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决定全社会的消费基金要有相应的提高。但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在增长中会有增长快慢、幅度大小的区别,个别年份生产停滞以至减退的可能性也还存在,因此,从全社会看一定时期内的消费基金应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固定消费基金,其数量足以保证每个劳动者及其家庭除获得生存资料外,尚有一定剩余去获得发展和享受资料;另一部分是浮动消费基金,随着各年生产和收入的情况而变化。当然,固定消费基金也应该是浮动的,就是说,经过一定时期以后,原来浮动部分的平均值可以转为固定部分。在固定部分扩大的基础上再有新的浮动部分,以此保证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有稳定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尽可能不断得到满足。

在实行分权体制的模式下,消费基金的形成也有许多主体。在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企业一般要求尽量增加消费的倾向下,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加强对消费基金的宏观调节,保持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的合理比例、消费基金与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保持个人消费基金与社会消费基金的应有比例和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类社会集团收入水平的相对平衡。

在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分配中,还有来自农业中的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问题,它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也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还包括固定资产的补偿、社会总资金的运动、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关系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等问题,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在这里详述了。

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