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的特性与组织学习途径

知识的特性与组织学习途径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1.1 知识的特性与组织学习途径知识类型的不同,造成其模糊性程度的不同。隐性是知识产生模糊的最显著前提条件。因为这些隐性知识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能力和技巧,是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可转移性难易程度不同,则组织学习的方式也不同。显性知识存在于组织的系统、程序、规则中,能够独立于组织中的个体而存在,是比较容易编码,并利用相关途径进行转移。

7.1.1 知识的特性与组织学习途径

知识类型的不同,造成其模糊性程度的不同。模糊性是指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难以模仿、知识的惰性、相互间的障碍、信息的隐性等特点。Simonin(1999a,1999b)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知识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它们是隐性、资产专用性、复杂性、经验、伙伴保护、文化距离及组织距离,他认为知识的默会性程度可能是模糊性的主要原因。显性知识可以编码化、适宜书面传播,因而模糊性低,而隐性知识难于编码化,不易交流与共享,具有高度个人化、植根于行动和环境中,模糊性高。隐性是知识产生模糊的最显著前提条件。正是因为隐性而造成学习的困难和失败,而且隐性也被认为是知识产生模糊的最显著前提条件。

知识的隐性程度越高,则知识的模糊性越高,那么,知识转移的难度就越大,但这样的知识往往意味着越有价值。因为这些隐性知识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能力和技巧,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日本学者Nonaka and Takeuchi(1995)通过对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的比较研究表明,在上个世纪,日本公司较之美国公司更为成功的原因,是它们更重视模糊的、非正式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它们更重视以亲身体验、直觉和直接交流为基础的非正式的知识创新过程。

知识可转移性难易程度不同,则组织学习的方式也不同。显性知识存在于组织的系统、程序、规则中,能够独立于组织中的个体而存在,是比较容易编码,并利用相关途径进行转移。比如,组织的规章制度、会计方法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而存在,并且可以方便地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实现复制,因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档的阅读来进行学习。而隐性知识深深植根于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组织文化与价值等非惯例中,或者个人的认知过程中,因此这类知识转移要求知识的提供方和接收方最好具有共同的背景、恰当的交流媒介和频繁的交流次数,而且时间跨度也更长,隐性知识更适合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来实现转移。Hansen(1999)通过实证研究总结了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策略—编码化策略(codification strategy)和个人化策略(personalization strategy)。编码化策略主要是通过显性知识的编码化来实现知识的转移;个人化策略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来实现知识的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