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组织视角的分析和解释

自组织视角的分析和解释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 企业业务转型的动因:自组织视角的分析和解释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系统,具有一般生命系统的特征,只有那些能够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地完成对自身进化的生物才能与变化着的环境保持匹配并得以持续成长。

4.2 企业业务转型的动因:自组织视角的分析和解释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系统,具有一般生命系统的特征,只有那些能够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地完成对自身进化的生物才能与变化着的环境保持匹配并得以持续成长。综观那些长寿企业(杜邦西门子诺基亚等),也无不是遵循了上述生物进化论这一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并促进自身实现进化,实现持续成长的。因此,持续成长的企业必定是可进化的企业,要实现进化,企业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且应具有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等新兴理论的相继诞生和迅速推广,掀起了一场科学理论的革命。与传统牛顿范式理论主要以封闭系统、线性系统静态系统、简单系统为研究对象不同,人们把这些以开放系统、非线性系统、复杂系统、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统称为复杂性理论,也称为“自组织理论”。[14]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这些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热力学定律和还原论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开放的复杂系统尤其是像社会经济系统、企业系统等这一类动态、开放、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发展及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思想借鉴。

有鉴于此,下面从企业具有一般生物性这一特征出发,引入自组织理论(主要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论)的思想和工具,通过“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企业持续成长”的分析框架,剖析企业实现进化的条件、机理,揭示面对环境变化(尤其是剧变)企业实施业务转型对企业进化和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以进一步解释面对环境变化(尤其是剧变),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业务转型和为什么可以通过业务转型实现持续成长甚至跨越式发展。

4.2.1 企业的自组织特征再认识

实际上,早在1938年,著名管理学大师切斯特·巴纳德在其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就指出:“企业作为一种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系统的内部平衡和外部的适应。”同时伊查克·麦迪斯(1999)指出:“企业实际上就像生物体一样,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意志的活的有机体。”管理学大师西蒙和管理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罗森茨韦克将企业看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们认为:“企业与环境是子系统和超系统的关系,企业系统一方面必须对外部环境开放,以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企业系统中和环境间的输入输出;另一方面,这种开放又是相对的,企业系统必须有一条可以渗透的、也许界限比较模糊的边界,使自己在环境中保持独立的存在,同时对自己与环境的输入输出交换起选择作用。”对于西蒙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对企业系统的描述,可以用图4.15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4.15所示,企业作为一个具有转换功能的投入产出系统,[15]其持续成长的前提——能连续不断地向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从外部环境获取可完成上述产品或服务输出的各种要素(如人员、信息、原料等),如果社会所需产品或服务发生了变化,企业也必须能自行调整其转换系统和输入系统(通过调节系统实现)。有鉴于此,参照上面这些先辈从系统观视角对企业的认识,结合企业变革实践的演变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是为追求特定目标在动态环境中谋求持续成长的开放的、动态的、活的复杂适应系统。也正是如此,企业与其他有机生命体一样,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可以通过自组织活动(实施某种变革,比如业务重组、流程再造、业务转型等)促进自身的进化,维持与变化了环境相匹配,进而实现持续成长。如图4.15所示,面对环境变化,企业通过自组织活动实现持续成长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系统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自适应性等特点。

img40

图4.15 作为开放系统的企业

4.2.2 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企业进化

(1)动态环境、企业变革与企业进化

如前文所述,持续成长是企业永恒的追求目标,也是其长期面临的挑战。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前提是实时与变化着的环境保持协调,即企业系统能够维持在一个与环境匹配的平衡态,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系统与环境的这一平衡将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持续成长。因此,企业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重新建立新的平衡态,以确保企业能够持续成长。从系统观的角度来讲,企业变革的过程即企业系统现有耗散结构的打破和新耗散结构的形成过程,进而建立起与环境匹配的新平衡态。因此,当环境变化尤其是剧变的情况下,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是能否促进企业系统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并完成对自身的进化。

企业进化可以看做是企业在适应环境变化中谋求持续成长所发生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和获得的结果,企业进化的结果总是通过企业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绩效的改善,即企业得以持续成长来体现的。因此,企业进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包含了演进、变革和创新等过程,也是企业系统的自我更新过程和从无序或低级有序向有序或高级有序转化的过程,进而推动企业系统由旧平衡态过渡到新平衡态,这一过程可以用图4.16来说明。如图4.16所示,横坐标表示环境的动态变化,纵坐标表示企业系统的稳定性。设企业系统当前处于A点(旧平衡态),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企业系统偏离当前平衡态(与环境不匹配所致),若环境继续变化,要求企业必须达到B点才能与环境匹配,但是系统不可能自然地从A点转移到B点,必须是在企业实施相应变革的推动下才能完成。假设企业通过实施某种变革,推动企业逐渐远离当前平衡态转移到B点,进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态。此时处于B点的企业系统与处于A点的企业系统相比,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体现为企业系统构成要素或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6]企业完成了一次进化。

由上文分析可知,当环境变化并打破企业系统当前平衡态时,为实现持续成长,企业必须完成对自身的进化,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态,使企业系统与变化了的环境保持匹配。由耗散结构理论可知,企业进化意味着企业系统新耗散结构的形成,要形成新耗散结构,除了企业系统应满足开放、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等条件外,还必须有“涨落”的触发。即当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必须能够将这一变化转换为企业内部的“涨落”并将其继续放大,推动企业系统逐渐远离当前平衡态,以促进新耗散结构的形成。因此,企业进化首先来自于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感知,通过实施某种变革,推动新耗散结构的形成,实现与新环境的匹配,从而实现持续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主动或被迫实施的变革,都是对自身成长的一种干预,其目的是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企业内部的“涨落”,同时进一步放大“涨落”,促进企业系统新耗散结构的形成,完成自身的进化,实现持续成长。综合上面分析,可用图4.17来描述企业这一进化过程。

img41

图4.16 动态环境与企业平衡态的演变

img42

图4.17 动态环境、企业变革与企业进化

如图4.17所示,环境变化可分为威胁和机会,下面分别就两种情况对企业系统的影响以及企业可能采取的反应进行分析,从而导出企业进化的机理和过程。

当环境变化对企业成长态势不利并打破企业系统当前的平衡态时,将使成长态势日益恶化,同时企业系统也逐渐由当前的有序状态转为无序状态甚至混沌,企业成长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若企业不采取措施,而环境继续变化,企业系统将逐渐退化甚至衰亡。为了谋求持续成长,企业必须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内部“涨落”,并选择恰当的变革措施(如:业务重组、业务流程再造、业务转型等),将“涨落”进一步放大,以推动企业系统逐渐远离当前平衡态,为企业系统新耗散结构的形成创造条件,实现企业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态,完成自身的一次进化,实现持续成长。这一过程可以用图4.18所示的分叉图来描述。如图4.18所示,纵轴表示某企业价值变化,横轴表示时间。由于环境的变化,企业价值从时间点t0起逐渐下滑,成长态势日渐恶化,企业系统逐渐远离当前平衡态,为谋求持续成长,该企业选择在t1点进行变革,若变革成功,则企业成长态势曲线将沿着曲线[2]前进,推动企业持续成长;若变革失败,则成长态势曲线沿着曲线[1]继续下行,若企业不能再次成功实施变革,成长态势曲线将一直下行直到与横轴相交,也就意味着企业走向了死亡。在图4.18中,企业变革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对象进行变革;二是是否成功实施了变革。曲线[1]可能就是企业没有依据环境的变化特点选择相应的对象进行变革(如:本来该进行业务转型,却选择了业务流程再造)或选择了正确的变革对象但没有能成功实施变革所导致的。这表明,当环境变化威胁到企业持续成长时,实施变革可以改善企业的成长态势,但也可能加速恶化企业的成长态势。因此,企业只有正确选择变革对象并成功实施变革,才能促进企业进化,从而实现持续成长。

与上面环境变化给企业成长带来的威胁不同,若环境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到企业当前成长态势,即不会打破企业系统当前的平衡态,但企业感知到环境的变化将为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或更好的成长带来机会,企业可能会选择某种变革(如:业务转型)推动企业跃上一个更高的成长平台,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与图4.18不同,由于企业系统并没有远离当前平衡态,也没有变得无序,依据上面分析,企业要利用这一机会实现更好的成长,必须先主动通过实施某种变革打破当前平衡态,促使企业系统由有序向无序转换,同时将环境变化转化为企业系统内部的“涨落”并进一步放大,推动企业系统逐渐远离当前的平衡态,以加快新耗散结构的形成,完成对自身的进化,实现持续成长和跨越式发展。

img43

图4.18 分叉图(Leifer,1989)

综合上面分析可知,面对环境变化,企业可通过成功实施某种变革以便与变化了的环境保持匹配并建立起新的平衡态,这是企业具有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的一种体现。世界上一些长寿企业(如:杜邦、通用电气、IBM等)也正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变革推动自身进化,因而才得以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的。

(2)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企业进化:一个“布鲁塞尔器”模型

由上文分析可知,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相应的变革,推动企业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或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化并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完成一次进化,实现持续成长甚至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主动或被迫实施的变革,直接决定着企业进化的方向和结果,决定着企业能否实现持续成长。因此,企业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变革对象并成功地实施变革,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否则,将进一步恶化企业成长态势并加速其衰退。企业变革的类型,从内容和方式结合的角度来讲有很多,比如业务重组、业务流程再造、业务转型、企业文化转型、企业组织转型等。结合前面分析,下面借鉴“布鲁塞尔器”模型思想,结合上文分析,构建一个基于业务转型驱动企业进化的“布鲁塞尔器”模型(见图4.19),以进一步明晰业务转型对企业进化,从而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

img44

图4.19 基于业务转型驱动企业进化的“布鲁塞尔器”模型

如图4.19所示,A、B表示某企业所处环境状态,C、D、E、F表示企业在不同环境下的系统构成状态,K1、K2、K3、K4表示一种匹配关系,X、Y则表示企业对应当前环境和变化后环境的核心业务。转型与进化的过程描述如下:企业在当前环境A下选择了业务X作为其核心业务,进而决定了企业系统当前状态C,当企业感知到了环境变化并确定将由A变为B,企业决定选择业务Y作为新环境B下的核心业务,并由此构想了在这一环境下的企业新系统状态(实际是一种希望或愿景,用D来刻画),企业开始实施业务转型,这一过程将伴随着X的逐渐递减和Y的逐渐壮大并最终完全替代X,在这个过渡时期,企业系统也同样处于新旧系统的混合并存并逐渐由旧系统向新系统转化(用E来刻画),最后当Y完全取代X,即完成了企业的一次进化,促进企业在以Y为新核心业务下的持续成长,并伴随着F这一企业系统最终形成。

因此,从图4.19所示的演化结果来看,企业通过成功实施业务转型,形成了新的企业耗散结构,建立起与变化了的环境相匹配的新平衡态,完成了对自身的一次进化,实现持续成长。

4.2.3 业务转型、企业新耗散结构与企业持续成长

如前文所分析,对于最为复杂和难度最大的一种变化过程,业务转型既是企业成长历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变革程度最深、涉及面最广且将改变企业成长路径的重大变革行为(见图3.7)。从协同学理论可知,一个开放复杂系统的演变和进化方向,主要取决于系统中的“慢弛变量”(即序参量),而该序参量同系统其他变量(称为“快弛变量”)具有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关系,其变化并影响着其他变量的变化,因此,序参量是系统变革过程中的主导和核心。企业系统中的业务子系统尤其是核心业务恰好具备上述“序参量”的特点和性质。这点与企业实际也是相吻合的,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正是这个企业特征的直接体现(比如,一提到英特尔公司必然同微处理器生产联系起来),也直接决定了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子系统的内容和形式。因此,企业核心业务的变更必然促使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组织结构等在内的企业系统整体发生变化,相当于重新构建了一个新企业系统,而耗散结构的本质也正是在于此。即企业实施业务转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基于以业务转型为轴心和先导,并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等转型在内的多维转型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系统新耗散结构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业务转型是实现企业转型,进而促进企业进化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突破口。实际上从第3章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以上结论,因为与业务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相比,业务转型更具有根本性、系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尤其是实施“脱胎换骨式”的业务转型更是如此。因此,企业若能成功实施业务转型,将完成一次根本性的进化,推动自身跃上一个新的成长平台。有鉴于此,下面综合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及突变论等理论思想,同时借鉴Leifer(1989)的思想,对企业通过实施业务转型这一变革行为(包括危机状态下的转型和非危机状态下的转型),推动企业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危机状态下的转型)或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化(非危机状态下的转型),并对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进行深入剖析。

(1)危机状态下的业务转型、企业新耗散结构与企业持续成长

如图4.20所示,[17]当环境变化,比如由于竞争激烈引起企业核心业务所在产业日渐衰退,导致企业价值逐渐下滑,成长态势日渐恶化,同时企业系统逐渐远离平衡态并变得无序,即进入图4.20中的分叉区,企业面临着选择——实施变革还是保持现状,若实施变革,选择什么样的变革。因此,图4.20中分叉区的出现表示企业成长进入一个拐点区域,也意味着企业系统可能发生突变。若企业能够有效实施变革,不仅可以抑制企业继续衰退,还可以完成一次对自身的进化,进而实现持续成长。按环境变化的性质,若要求企业应选择业务转型这一变革模式,通过业务转型并触及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模式等全面变革,可形成与环境匹配的新企业系统,即意味着企业系统新耗散结构的形成。由耗散结构理论可知,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企业系统也完成了自身的一次进化并建立起新的平衡态,可促进企业实现持续成长,即如曲线[2]所示(企业成功实施业务转型)。由于业务转型过程不可能瞬间完成,往往转型初期阻力较大,将在企业内部引起冲突或资源无效转移,使得企业价值出现暂时性下滑,同时转型效果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曲线[2]首先经历了一段下降之后才逐渐上行。而曲线[1]表示企业实施了变革但选择的是其他变革模式(如业务重组),由于没有依据环境变化性质选择合适的变革模式,也就不能实质性促进企业新耗散结构的形成,建立不起稳定的新平衡态,仅仅是暂时改进了企业绩效,短期看企业价值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并没有真正推动企业进入到新的平衡态,不能促进企业持续成长,因此,曲线[1]先经历了短暂的上行之后发生逆转并加速下滑,如果企业后续没能再次实施有效的变革,则企业将逐渐衰退并最终走向死亡。

img45

图4.20 危机状态下企业业务转型分叉图

上面分析的是在危机驱动下企业通过有效实施业务转型,促进企业重新回到持续成长轨道的机理。由于是危机驱动,在实施转型前企业就已经远离平衡态,满足了企业系统新耗散结构产生的基础条件,只要相应涨落出现并在企业系统内部放大,就可以形成新耗散结构,促使企业全面转型和再生——形成新的企业系统并建立起新平衡态,从而促进企业持续成长。但由于是危机驱动,也要求企业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建立起新的平衡态,即业务转型的实施时间缩短了。由上文分析可知,业务转型的实施涉及企业各个层面的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如上面所述,如果企业第一次变革失败,需要再次进行变革才能进入新的平衡态,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变化日益加快和竞争日趋加剧的时代环境下,速度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大关键要素,这不仅加大了企业再次实施变革的难度,也将使企业错过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佳机会。

(2)非危机状态下的业务转型、企业新耗散结构与企业持续成长

现实中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并不是等到危机到来之后才进行转型,而是通过事先战略创新抢在危机到来之前就进行转型(见图3.4),这样不仅可以赢得先行优势,也为业务转型的实施留下充足的时间。对于企业实践的这种变革模式,耗散结构理论缺乏解释力,下面引入协同学理论并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这一变革的自组织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

不同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认为不仅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存在从无序到有序的转换过程,就是非远离平衡态甚至处于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也存在类似的转换过程,即系统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转化,进而实现自身的进化。对于非危机状态下的企业业务转型,从协同学理论的视角来看,实际上也正是企业为了实现从当前的有序状态向高一级有序状态转换所施加给企业系统的“涨落”,促进企业新耗散结构的形成,实现企业持续成长甚至跨越式发展,具体可以用图4.21来描述这一过程。

img46

图4.21 非危机状态下企业业务转型分叉图

如图4.21所示,尽管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破坏企业系统当前的平衡态,企业系统只是游离在当前平衡态附近,企业感知到环境变化可能成为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的机会,比如,发现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业出现(见图3.4),为了利用这一机会并跃上新的发展平台,企业拟通过业务转型以促进企业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图4.20不同,由于企业系统并没有远离平衡态,也没有变得无序,为形成新的耗散结构,企业系统需要经历从当前有序状态先变为无序状态再转化到新的有序状态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为企业实施业务转型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企业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推进转型,实现比图4.20的转型过程更为平滑。具体来讲,企业首先将感知到的外部变化,通过实施业务转型,将这一变化转化为企业“内部涨落”并逐渐放大,推动企业系统逐渐远离当前平衡态,为企业新耗散结构的形成提供条件,一旦企业进入分叉区,通过业务转型的成功实施,可以促进企业沿着曲线[2]实现更好的成长。曲线[3]是企业转型失败后的成长路径,而曲线[1]则是企业没有实施变革的成长路径。

综合上文分析可知,企业作为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有机生命体,同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其持续成长的关键前提是实时与变化着的环境保持协调,即企业系统能够维持在一个与环境匹配的平衡态。因此,当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剧变)打破企业与环境的这一平衡态时,作为一个具有自适应和自组织能力的生命体,企业可以通过业务转型推动企业由无序向有序或从低级序向高级序演进,促进企业新耗散结构的形成,重新建立起与环境匹配的新平衡态,以确保企业能够持续成长。这就是为什么面对环境变化(尤其是剧变)企业实施业务转型的内在动因(深层次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