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问题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问题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也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短缺和耗竭的严重挑战。除了水资源不足外,中国水资源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布不均匀问题。人类在用水过程中的浪费也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土地资源中耕地大约占世界总耕地的7%。总之,中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问题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也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短缺和耗竭的严重挑战。

一、水资源短缺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多,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除了水资源不足外,中国水资源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布不均匀问题。水资源分布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相差悬殊。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季际变化也很大,造成水旱灾害频繁。人类在用水过程中的浪费也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干旱造成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也会使河流湖泊面积缩小。

农业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国缺水的两大主要表现。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2%,近一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其中位于北方的无灌溉耕地约占72%。

城市是人口密集和工业、商业活动频繁的地区,城市缺水在中国表现得十分明显。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已达300余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4个。缺水量并不完全决定于供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而是与需水量和供水能力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发展经济和建设城市时,必须对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对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建设,以尽可能缓解城市的水危机。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源节流、切实保护水资源,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二、土地资源减少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它有两个主要属性:面积和质量。

众所周知,在全球5.1×108平方千米总面积中,大陆和岛屿占1.494×108平方千米,占29.2%,其中包括南极大陆和其他大陆上高山冰川所覆盖的土地。对于全世界居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然而,考虑到土地的质量属性,则这些数字必须打一个大大的折扣。所谓土地质量,从农业利用的角度来看,包括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这些属性对农业生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还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能和受地质地貌灾害(火山、地震、滑坡等)、气象灾害(干旱、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等。考虑到上述因素,只有30%土地限制性较小,适宜于人类居住,称为“适居地”,意为可居住的土地,包括可耕地和住宅、工矿、交通、文教和军事用地等。

耕地是土地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据世界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20世纪70年代提供的数字,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为29.5×106平方千米,其中最肥沃、通达性最好、最容易开垦的已被耕种,面积为15.4×106平方千米。其余虽尚有开垦潜力,但由于土壤肥力和通达性等质量因素的限制,必须有较大投入。如采用灌溉、施肥和其他土壤改良措施,才能有效利用。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中国的土地资源中耕地大约占世界总耕地的7%。人均占有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0,且分布不均匀,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中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但这一现实也表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总之,中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

三、森林、草地资源的减退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庇护野生动植物等。森林是可枯竭的再生性自然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自然更新,永续利用;反之,就会枯竭。我国林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毁林开荒、森林火灾、更新跟不上采伐以及森林病虫害等问题,使得我国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出现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物生产力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日益脆弱、退化的现象,并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出更多、更深刻复杂的环境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森林因其独有的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属性,大多存在与我国类似的现象与环境问题。森林的破坏可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洪水灾害;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气候异常;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草原是在温带干旱气候下,以丛生禾草为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区。它是半干旱地区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巨大能源库,同时也是丰富宝贵的生物基因库。草原适应性强,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功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另外,草地是一种可更新、能增值的自然资源,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并能提供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名贵药材、土特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草原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物质性要素。在物质资源中,它又是一种条件性可再生资源。另外,草原还是一种环境资源,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功能。

草原资源是畜牧业的基础,也是发展这一类经济活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而其本身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大小决定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的条件。在我国,人均占有草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1/2,其稀缺性十分明显。草原资源作为草原畜牧业的投入资源,具有明显的边际报酬递减趋势。当牧畜饲养量超过适宜载畜量时,就会出现草原畜牧业生产力报酬递减的现象。

近年来,工矿业的发展已成为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草场退化是当前草原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降低,草质变坏,优良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加;不少地方出现沙化;部分草场盐碱化;水土流失加剧;珍稀动植物减少,鼠、虫害增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草原资源破坏后,草原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大面积的减小,加上乱捕滥猎,草原上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在急剧下降。优良牧草不仅数量大为减少,它们的分布区也在缩小。与此相反,鼠、虫害却越来越严重,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四、能源短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能源消耗结构中,石油的比例最大,约占40%;其次是煤,约占20%;再次是天然气,约占10%。全世界目前已探明的剩余可开采储量有限,石油尚可开采40年,煤炭可开采200多年,天然气可开采40年。

(一)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

虽然中国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耗能水平很低。

(二)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中国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耗地则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

(三)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占有主要地位。煤炭在我国目前一次能源中占70%以上。全国直接燃烧煤炭占总煤耗量的84%,与世界能源构成相比,我国煤炭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

(四)农村能源短缺,以生物质能为主

据农业部统计,中国农村生活用能的2/3依靠薪柴和秸秆,煤炭供应不足,优质油、气能源的供应严重短缺。

五、矿产资源的耗竭

与其他的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为: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区域性分布不平衡。矿产资源是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利用水平是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甚至原来认为不是矿产资源的,现在也可以作为矿产予以利用。

可供开采的矿物资源确实是有限的,人类的需求却处在不断增长之中。这一矛盾终将导致资源的耗竭,而且这种耗竭的前景已迫在眉睫。即使从人类文明史的时间尺度来看,几百年也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几十亿年地质历史时期内形成的矿物资源在几百年人类历史中耗竭,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

中国已发现168种矿产,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53种,大致包括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稀有和稀土元素矿产、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及建材等。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富矿少,贫矿多;地区分布不平衡,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到目前为止,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有相当部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00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有29种,2010年下降到24种,而到2020年则仅有6种。特别是绝对需求量大的石油、铁、铜、铝、硫、磷等重要矿产,缺口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