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的思路与对策

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的思路与对策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的思路与对策在西部大开发实践中,进行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建设,需要对它们所具有的生态经济优势和存在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前者是指西部地区大开发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共同构成西部地区空间地域综合规划体系。西部地区的生态城市规划必须与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规划相互衔接。

三、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的思路与对策

在西部大开发实践中,进行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建设,需要对它们所具有的生态经济优势和存在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1.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城市的优势与问题

(1)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城市的优势分析。西部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原来的经济基础薄弱是明显的劣势,但是建设生态城市则具有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部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西部地区工业落后,但却为建设生态城市保存了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西部地区的重庆、昆明南宁、贵阳、成都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又处于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自然生态条件良好;特别是西藏的拉萨,更是一个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市。这些都为西部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西部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重庆则是革命历史文化名城,等等。这些城市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第三,西部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积累。西部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民族风俗文化,这是东部和中部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些民族风俗文化的积累都将成为西部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西部地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从总体上讲,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水平落后,与迅速发展经济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①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生态城市建设制约因素不少。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较慢,城市化的水平一直比较低。1998年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低于东部地区的27.4%,也低于全国平均的23.9%,更低于广东的31%。由于西南地区多山,西北地区沟壑、荒漠遍布,这些自然条件限制都将严重阻碍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规模。与此同时,除经济、自然因素外,西部地区在城市建设的思想、观念、体制等问题上也都存在着各种限制,这些也都将成为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因素。②西部建设生态城市的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其城市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财政支付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建设生态城市的资金自筹能力不强。特别是当前总体来看,西部的发展应该是处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投入,其中特别是在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上较大的投入,由此形成建设资金供需的突出矛盾。③西部建设生态城市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从目前情况看,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吸引人才的能力也较弱。除了直辖市和几个省会城市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分布较少,总体数量也少。这就形成了城市建设的技术人才缺乏,其中与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就使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发展速度跟不上西部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④生态城市法规建设有待加强。由于我国的生态经济建设尚在初期阶段,在相关法规制度和监管执行上还缺乏一套比较健全并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障。具体在生态城市建设上,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要使西部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2.西部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西部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

第一,提高对人口的吸纳能力。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约比东部地区高8.5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高3.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除四川省农业人口众多且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农村劳动力省外流出率很高外,其他省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均以省内或邻省转移为主。这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但能够实现转移的比例并不高,且大多只是在本省或西部地区内实现。因此,通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西部地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重视大中型城市的发展。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较特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任务艰巨。在此条件下人口应该适当集中,这也提出了西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益和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特色和途径。因此,东部地区遍地开花的小城市发展模式及更为分散的乡村工业化模式在西部地区不能照搬,而多发展一些大中型城市则是有利于人口及经济活动适当集中的有利选择。

第三,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设生态城市对于重庆、西安和成都三个特大城市来说,加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应是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基本条件较好的首位城市的作用日益突出。如重庆、西安、成都应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先导城市及金融中心;昆明、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也都应加强信息、金融等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并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西部大开发所提供的机遇,多渠道导入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第四,建立新的投资机制。西部地区建设生态城市还必须建立一种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相结合的新投资机制,突破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投资项目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旧模式。要广泛吸引乡、镇、村等集体和个体资金,吸引外资及中部、东部地区的资金建设和发展西部生态城市。

第五,多元推进城市化进程。由于西北与西南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各地区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多元化地推动西部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在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需要加强大中城市的发展,而在自然条件更加特殊,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经济发展更为落后的地区,在城市规模上则应以中等城市和中心小城市为主。

(2)西部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第一,做好西部地区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西部地区的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要突出一个衔接和两个跨越。前者是指西部地区大开发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共同构成西部地区空间地域综合规划体系。西部地区的生态城市规划必须与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规划相互衔接。后者是指城市规划要实现城乡间的跨越和行政辖区的跨越,要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制定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第二,加强西部开发中的融资问题研究。其目的是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为此需要开辟多种投资渠道,包括国家加大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地区生态城市的发展提供资金条件;鼓励各种社会资金的投入,包括引进外资、民间资金及来自中、东部地区的资金用于西部地区城市建设,国家对这些社会资金的投入要给予鼓励性的投资补贴;国家要加快西部地区金融改革的步伐,如组建城市和农村合作银行,扩大生态城市建设的融资;也可考虑由中央政府代替西部地方政府发行市政设施建设债券;另外,应对资源型城市给予一定的资源开采补偿费,以加大这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能力。

第三,发展高效的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朝阳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可以大有作为。它的建设和实施,一方面可以实现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生态工程和生态景观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这将为西部开发生态旅游业提供重要的资源,促进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的建设,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城市生态文明包含不同的层次和含义。正因为如此,培育城市绿色生态文明,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入手。首先,培育市民的绿色生态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从观念、价值层面上看,培育城市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城市的广大市民要有强烈的生态意识、科学的生态观念(包括基本的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对城市生态化发展方式的认同与支持。为了做到这一点,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对广大市民(包括城市管理者)进行城市生态经济观念、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就成为培育绿色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次,建立完备的城市生态文明规范和制度。要建立高度的城市生态文明,就必须把城市的运行和发展纳入生态化、绿色化的轨道,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生态文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也就要求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关城市生态化发展和运行的各种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

3.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政策建议

尽管生态工业是解决工业污染的根本途径,但是它的真正付诸实现,还面临着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和组织等方面的许多困难和障碍。综合专家们的论述,我国西部地区进行生态工业建设,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工作,为之创造良好的技术、政策环境和实施条件。

(1)加强生态工业的宣传和交流。根据国际发展生态工业的经验,推行生态工业存在的一个障碍就是宣传和信息交流问题。对于西部地区来讲,大部分企业在思想意识上对实行生态工业的价值、生态工业的策略以及实行生态工业的费用和效益等都缺乏认识。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应该加大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把工业生态经济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企业的内部激励系统中,让企业的领导层树立生态工业的新概念、新思维。有关研究机构应该加强国外生态工业进程的研究,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建立交流沟通渠道,充分借鉴生态工业的国际信息和经验。

(2)建立生态工业技术支撑体系。许多工业生态链和闭路循环系统的建立都需要经济合理的技术予以支撑。技术方面的障碍已经扼杀了许多工业活动达到生态工业要求的可能性,如放射性废物就很难找到循环或无害化技术。在经济方面,企业会将回收和利用副产品和废物发生的费用与购买新原料和简单处置废物发生的费用进行权衡。一旦后者的费用低于前者的费用,企业就会选择购买新原料和简单处置废物。因此,西部进行生态工业建设,首先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等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得性和经济合理性。

(3)建立环境法规的绿色导向机制。现有的许多环境法规,尽管其名义目标是保护环境,但严格地说,对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反而是有障碍的。因为大部分环境法规是针对末端控制并以指令性控制为主建立的,它只是简单地告诉企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企业的环境目标只是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将污染物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在此过程中,往往产生更多其他类型的污染物。因此现行的环境法规应该进行改造,重构后的法规要充分体现市场手段和自愿性措施的作用,使之能够鼓励企业采用全过程控制。对采用零排放、闭路循环、资源再生以及非物质化生产的企业,在污染物排放配额分配、绿色奖赏(如环境标志,ISO14000等)、环境税费等方面予以支持,使之真正起到“绿色”导向的作用。这方面的问题,在全国如此,在西部也是如此。

(4)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试点。通过开展生态工业试点取得经验是建立我国生态工业体系的重要步骤。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我国开展生态农业方面的经验。开展生态工业试点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类型的试点进行:一是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主要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污染零排放、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二是选择一批现有的工业园区,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结构改造,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以及虚拟生态工业园,基本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三是选择一批准备或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进行规划和设计,起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作用。目前,虽然我国这三种类型的试点都有,但缺乏相应的生态工业试点示范的指导。因此,还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加强国内试点经验的总结。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我国的生态工业体系。这一问题在西部和在全国都是一样的。

【注释】

[1]王如松:《生态管理:战略与决策培训班讲义》,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