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存在的新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存在的新问题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存在的新问题(一)价格支持方式不当,政府库存与进口同步大增1.直接不定量收储抬高国内粮棉价格,净进口猛增挤压国产粮棉市场截至2012年9月15日,中储粮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小麦2335万吨,占收购总量的42%,约占小麦产量的20%。政府农业项目和财政资金在支持联合社及其成员社的优先序方面遇到难题。

三、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存在的新问题

(一)价格支持方式不当,政府库存与进口同步大增

1.直接不定量收储抬高国内粮棉价格,净进口猛增挤压国产粮棉市场

截至2012年9月15日,中储粮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小麦2335万吨,占收购总量的42%,约占小麦产量的20%。在国内小麦大量压库的同时,2012年小麦净进口(几乎无出口)同比猛增,对国产小麦市场的影响雪上加霜。2012年早稻最低收购价提高17.6%,抬高了早稻市场价格,导致越南等国籼米大量涌入中国。同时,国内棉花因政府大量托市收储,国内棉花价格远高于国际棉价,导致配额炒作盛行,棉花净进口猛增。小麦和棉花临时库存迅速增加,稻谷、小麦和棉花净进口大幅上升,根本原因在于逐年提高、缺乏灵活性的直接不定量收储的价格支持方式推高国内市场价格,遇到2012年波动较大的国外低价粮棉竞争,容易导致粮食和棉花进口大幅上升,冲击国内市场。以后随着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逐年提高,若延续此种方式,国内粮棉价格高于国际将渐呈常态,中国将走上日韩高价农业道路,但又缺乏日韩实施的高关税等边境保护手段。只要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执行方式不改变,越来越大的国内外差价趋势将长期刺激国外扩大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小麦、稻谷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净进口增多的趋势日趋凸显,粮棉等大宗农产品走私进口或配额炒作也将愈演愈烈,谷物类粮食进口突破关税配额上限为期不远,棉花关税配额将形同虚设,威胁今后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内棉花产业安全。

2.财政补贴负担日趋加重,补贴效率很低

如果2012年小麦临时收储存放一年,中央财政收储补贴将接近30亿元,存放越长,补贴越多。2012年仍以拍卖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托市麦为主,自5月以来,小麦拍卖实际成交量只占周度投放量300万吨的0.3%~1.3%,安徽市场小麦甚至出现几次流拍。三四年前的小麦还压在收储库中待拍卖,表明顺价拍卖机制逐渐失灵。此外,截至2012年12月12日,政府收储棉花397.6万吨,需贷款811.1亿元,假定按4.5%的年优惠贷款利率计算,这些棉花存储一年的利息将高达23.0亿元。如果2013年这些储备棉也同2012年一样每吨亏损1300元左右全部拍卖,中央财政需补贴51.7亿元左右,加上贷款利息和仓储补贴,接近80亿元左右,相当于全国每亩棉花补贴100元左右,超过中央财政给予主产区粮食直补标准较高的中籼稻和粳稻5倍以上。随着当前逐年提高的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推高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年份越来越多,顺价拍卖越来越难以实现。20世纪90年代国家粮食收储亏损挂账还有上千亿元未消化,新的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收储挂账又在快速积累,中央财政支持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收储的账面价格补贴负担和隐形财政挂账负担将快速上升,难以持续。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农产品直接收储方式补贴农民收入的效率很低,只有15%~20%会惠及农民,其余则沉淀在流通和储备环节,中国借助中央储备公司直接不定量收储方式补贴农民收入的效率同样很低。

3.托市收储抬高加工原料成本,加工企业利益受损

粮棉等重要农产品采取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在主产区限时放开直接收储,因主产区产量占比高、收储时间覆盖整个收获季节,限量收储效果很有限,明显抬高了全国市场价格。既增加粮棉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又通过大量进口间接补贴国外农业生产者,纳税人补贴福利外溢。为了降低棉纺企业成本、腾出仓库并阻止过量进口,中储棉在收储同时又不得不按市场价低价拍卖,首次出现边收边抛的怪象,降低托市效果。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流转难,妨碍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形成

1.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期限登记存在分歧

有关部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登记的权属期限无统一要求,目前大多以土地承包合同剩余期限为准登记,比较保守,未能体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在剩余期限到期后仍需重新登记,加大行政成本。但是,四川成都登记为“长久”,充分体现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改革精神,一次确权到位,减少以后折腾。

2.中央财政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缺乏支持

据调查,西安市临潼区选择4个行政村进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各类土地确权办证,工作经费需要134万元,平均每个行政村33.5万元。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经费户均40元。目前,国家有关部门的试点方案要求确权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未予支持,加大了地方政府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县区的财政负担,将迟滞试点推进速度,妨碍现代农业发展。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据2012年8月调查,西安市某区农业部门拟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每年需要行政经费10万元左右,却未获批。如何低成本建设和运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值得重视。

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功能受限

国家有关制度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只有浙江嘉兴、宁波、湖州,四川成都和山东枣庄等个别地方在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功能残缺,无法与金融工具结合,大大抑制了承包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推进困难,妨碍现代农业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少,联合社地位不清

1.扶持政策力度单薄

合作社生产、加工、仓储等建设用地比较困难,在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和税收优惠方面得到的支持不够。财政扶持资金规模有限,覆盖面偏窄。防范合作社贷款的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对多数合作社贷款经营的项目缺少支持。

2.联合社未取得合法地位

据调查,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某乡镇石榴基地有9个主要以村为单位的石榴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彼此恶性竞争,希望建立联合社统一营销行动。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登记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仅有少数地方尝试登记,毕竟合理不合法。政府农业项目和财政资金在支持联合社及其成员社的优先序方面遇到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