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民收入增长的周期性特征

农民收入增长的周期性特征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农民收入增长阶段性可能与周期性存在着同义,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周期性更带有根本性。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率波动的周期考察,和现金纯收入一样,周期长度不一,时长时短。如果将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周期性与我国国民经济周期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基本相吻合,表明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已与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收入决定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下降,消费支出增幅必然随之下降,食品支出首当其冲。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周期性特征

(一)农民收入增长周期

不同时期农民收入的增长率明显不同,年际间的波动十分明显(见图3-1),用经济周期理论来说,就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存在波动性,而且这种波动具有周期性。按照周期划分方法,以两个波谷年之间的循环为界限,增长率回升年开始,至增长率跌落到谷底止,为一个波动周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经历几个周期了,尤其是90年代的这一轮周期更加明显。

img6

图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周期

可以用农民收入增长周期性波动对农民收入增长阶段性特征的原因进行较好的解释。一般说来,农民收入波谷前后往往是农民收入增长较慢时期,波峰前后往往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时期。尽管农民收入增长阶段性可能与周期性存在着同义,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周期性更带有根本性。按照经济周期理论,任何变量都存在着周期性变化。从这种意义来说,研究农民收入增长的周期性又深化了一层。

以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大致经历了3个完整的周期和2个不完整的周期。具体情况如下:

1979~1983年为一个不完整周期,波峰为1980年,峰位达31%;

1984~1986年为一个完整周期,周期长度为3年,波峰为1985年,峰位为23.98%;

1987~1990年为第二完整周期,周期长度为4年,波峰为1988年,峰位为25.46%;

1991~1998年为第三个完整周期,周期长度达8年,波峰为1994年,峰位高达38.62%;

1999年开始了新一轮周期。尽管这一轮周期何时结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从农民现金纯收入增长态势来看,估计波峰为2003年,峰位为12.4%,2004年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相对较快,但是农民现金纯收入增长率较上年已经开始回落。1999年开始的一轮农民收入增长周期性波动,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周期,但估计仍然为一个长周期。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率波动的周期考察,和现金纯收入一样,周期长度不一,时长时短。比较而言,20世纪80年代的周期长度相对较短,而90年代的周期持续的时间最长。90年代这一轮周期从1990年前后开始,已经在2000年前结束,经历了大约10年的时间。从图3-1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轮的周期轮廓。2000年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2004年达到波峰,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名义增长12.0%,实际增长6.8%。

比较农民不同的纯收入增长波动情况,其中人均现金纯收入增长的周期性相对明显,而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由于扣除了物价因素,其波动的幅度缩小了很多,隐约可以看出波动的周期性。按名义增长率划分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现金纯收入的波动周期性基本一致,尤其是1985年后二者的步调更加趋于一致。

从农民现金纯收入增长波动的周期性来观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20年间,共发生了4个比较明显的波峰与波谷。90年代农民纯收入增长的波峰出现在1994年前后。1998年前后,新一轮农民现金纯收入增长已经从波谷缓慢走出,估计2003年应为新一轮周期的波峰值。

(二)农民收入增长周期与国民经济周期

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现金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将越来越大。1978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现金所占份额大约为42%,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不足70%,2002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近77%,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81.43%,2004年略有下降,但仍然达到79%。农民纯收入中现金收入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后,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依赖市场状况的变化。

农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变化与国民经济周期息息相关。如果将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周期性与我国国民经济周期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基本相吻合,表明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已与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周期繁荣阶段,国内生产总值波位高,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快,农产品需求增长快;而经济周期收缩阶段,非农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甚至会使“游离”的农业劳动力出现“回流”,或者由于劳动力需求没有增加,而供给增多,出现劳动力报酬率下降的现象;同时,受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需求也不能增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农民收入来源减少。

经济收缩时期,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减缓,甚至下降。按照国民经济核算,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上年名义增长只有1.0%,实际增长率为1.8%;1996年和1997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别较上年增长也只有2.5%和3.5%。1992年至2000年前后是我国国民经济周期明显的收缩阶段,尤其是1998年前后为波谷阶段,这一阶段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居民消费水平受到经济周期影响,食品消费受到的影响更大。1998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周期性波动处于收缩阶段的波谷年份,出现了城镇居民就业机会减少,下岗职工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加,乡镇企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减少,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周期性现象,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收入决定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下降,消费支出增幅必然随之下降,食品支出首当其冲。

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增长率在经济扩张时期一般都快于总消费性支出的速度,而在经济收缩时期,下降的幅度更大。1997年与1996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总消费性支出增长率由10.80%下降到6.79%,下降了4.01个百分点,而食品消费支出由7.85%下降到1.99%,下降了5.8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增长率由19.97%下降到2.87%,食品消费支出由15.27%下降到0.54%。2002年随着国民经济提速(实际增长率为8.5%),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较上年增长13.58%,食品消费支出也增长了12.02%;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了5.35%,食品消费支出增长了2.12%,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的年份。

当城乡居民总消费性支出增长下降到一定的速度时,就会出现食品消费支出被非食品消费支出挤出的现象,这时食品消费支出绝对水平下降,出现负增长。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由上年的6.79%继续下降到3.49%,食品消费支出增长率则降到-0.8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增长率为-1.66%,食品消费支出增长率为-4.56%。

不同的食品对收入的弹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不同食品的需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肉禽及其制品、水果的弹性较大,经济周期性波动对这些食品的影响更加明显。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禽及其制品消费支出减少幅度最大,实物购买量减少较多。最高收入户人均肉禽及其制品消费支出减少55.26元,占食品消费支出减少额的94.38%,动物蛋白食品消费支出减少最多,不论是哪个收入层次的城镇居民,肉禽及其制品支出减少额在食品支出减少额中占最大的份额,从而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23.66%下降到22.38%,下降1个多百分点。1999年基本上也呈现出相同的特点。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而对农产品的总需求的任何波动必然会对农产品供求关系产生极有影响的冲击。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据世界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以1989~1991年的生产能力为100,1999年我国的人均食品生产指数已经达到151.3,高出同期世界约45点,高出亚洲接近30点。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稳定,结构改善,尤其是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高,而食品消费因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没有能相应增加,使农产品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当农产品需求不能增长,价格水平出现下降时,农民收入必然减少。1998年,如果按照食品消费支出零增长计算,我国食品消费支出减少412.6亿元,如果按照食品消费支出的单位收入弹性计算,食品消费支出减少644.2亿元。1999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总平均水平虽然有所反弹,比上年人均增长5.21元,但是在原有比较低水平的基础上恢复的。若按食品消费的单位弹性计算,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减少了573.81亿元。1999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人均减少39.14元,按食品消费的零弹性计算,全国农村居民减少食品消费支出总计达179.43亿元,若按食品消费的单位弹性计算,全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总计达340.59亿元,按单位弹性计算,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减少近千亿元,比1998年食品消费减少得更多。

农民收入,尤其是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民经济的周期性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尽管通过比较,农民收入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与经济周期并不完全一致,但初步分析发现,经济周期收缩阶段,农产品需求下降。其次,农业波动的周期性也是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