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种资本与过程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三种资本与过程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以往的研究多将企业内外部的R&D资本视为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关键因素。同时,行业的竞争状况也会影响R&D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因此,提出假设1:假设1:R&D过程管理在企业金融资本与创新产出间起中介作用。

三种R&D资本与R&D过程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1]

徐 凯 高山行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作者简介]徐凯,女,陕西咸阳人,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竞争。高山行,男,陕西兴平人,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E-mail:yu-ky@sina.com.cn。

[摘 要]以往的研究多将企业内外部的R&D资本视为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关键因素。但资源管理理论提出,企业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资源积累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企业资源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企业绩效。本文通过对我国22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的R&D过程管理对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及R&D人力资本和产品创新之间有显著的完全中介效应,即R&D各项资本只有在企业具备R&D过程管理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产品创新。同时,行业的竞争状况也会影响R&D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在制定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要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注重内外部资本和内部R&D过程管理能力的共同发展,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竞争优势。

[关键词]R&D过程管理;R&D社会资本;R&D人力资本;R&D金融资本;产品创新

一、引 言

基于资源的理论(Resource-based View,RBV)认为,企业的资源尤其是无形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企业获得及保持其竞争优势(Penrose,1959)。Teece等(1997)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企业特定资源的整合是企业防止竞争对手模仿的关键手段。并且,资源的整合利用多具有随机性、路径依赖性及复杂性,这些特性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但正如Foss和Knudsen(2003)及Priem和Butler(2001)的研究所指出的,基于资源的理论只是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其对资源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描述过于简单,并未对特定的资源及其整合管理做过详细的描述,并且也未就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的问题加以探讨(Sirmon,Hitt和Ireland,2007)。

本文就企业的R&D活动展开,具体研究了企业的R&D金融资本(R&D Financial Capita l)、社会资本(R&D Social Capita l)及人力资本(R&D Human Capita l)如何通过R&D资源管理对企业创新产出产生影响作用。研究打开了资源—企业绩效的黑箱,通过企业的具体内部活动(R&D资源管理),研究了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三个主要资本的整合管理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及其理论依据

1.R&D过程管理的概念

随着对资源理论研究的深入,大量的研究指出仅仅占有资源或者对资源进行随意的使用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Penrose,1959),因此产生了资源管理的概念。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将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和分配的过程(Hitt,Ireland,Camp和Sexton,2001;赵永斌、弋亚群,2007),并且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还可以防止竞争者的模仿并有利于发现对关键资源的有效替代品。在资源管理的概念下,Sirmon,Hitt和Ireland在2007年提出了资源构建和资源应用的概念(Sirmon,Hitt和Ireland,2007)。他们认为,资源管理是企业获取内、外部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的能力。

从R&D活动的角度来看,技术资源的管理对于企业形成创新产出非常重要。现有的研究发现,创新型企业通常能够将R&D相关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应用于开发、获取和使用新技术等过程,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Han,Kim,2001)。具体来说,在R&D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R&D人员从内部产生或从外部获取创新性想法,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估,选出最优的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这些被挑选出来的想法将形成产品雏形。在将这一想法向产品雏形的转换过程中,通过社会资本进行外部技术获取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企业的金融资本也是产品开发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Verhaeghe和Kfir,2002)。

2.R&D过程管理在R&D金融资本与创新间的中介作用

Nelson(1959)和Arrow(1962)的早期研究就指出,创新活动的金融资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问题。企业在R&D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决策:投资多少及如何投资。大量的研究围绕投资多少的问题展开,这些研究将R&D投入及创新产出相联系,推导出被普遍采用的创新产出方程(Geroski,1990;Harris和Trainor,1995;Love和Roper,1999)。但是,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金融资本进行创新活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R&D活动的效果。R&D活动通常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过程,并且多数的研究都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直接经济效果。只有具备较为丰厚的物质资源并将其合理使用的企业才能在R&D活动中表现优异,并从中获益。因此,R&D活动中金融资本的分配、管理和使用对于创新非常重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投资。

总结以上的研究,企业要达到创新的目标,首先需要拥有较为充分的R&D金融资本,其次需要引入R&D过程管理的概念,使这些金融资本在不同的R&D活动中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创新的目的。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R&D过程管理在企业金融资本与创新产出间起中介作用。

3.R&D过程管理在R&D社会资本与创新间的中介作用

社会资本理论最初用于团体内隐含的关系资源研究(Jacobs,1965)。这一理论被逐渐广泛应用于企业内和企业间的研究(Nahapiet和Ghoshal,1998)。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联系是获取外部环境中关键资源的重要方法(Pfeffer和Salancik,1978)。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企业的创新并非是独立的,而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的,因此社会资本首先通过影响创新环境从而影响创新本身(Landry,2002;Fountain,1998)。其次,社会资本(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还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创新产生影响:

第一,创新依赖于信息的传播,特殊化和复杂的技术通常需要紧密的合作来完成。网络中的个体联系能够加速信息的交换,同时降低信息的搜寻成本。

第二,网络具有协同效果,它可以将互补的知识、技能和金融资本相融合。这一融合能够产生技术上的巨大突破(Subramaniam和Youndt,2005)。

第三,社会关系不仅有利于创新本身,还有利于加速创新的传播。

但是,社会资本不可能直接形成产品创新,它必须通过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和应用而形成创新。具体来说,虽然社会资本能够扩展企业的知识存量,但企业如何吸收外部的知识使之与企业内部的知识形成互补,并在R&D过程中联合发挥作用才是决定社会资本能否促进产品创新的关键。并且,对R&D社会资本的集成和创新有利于提高竞争者模仿的难度,能够帮助企业开发出重要资源的替代品,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R&D过程管理在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产出间起中介作用。

4.R&D过程管理在R&D人力资本与创新间的中介作用

R&D活动中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并推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开发,从而加快企业的增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以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均表明,一个企业人力资本的水平能够正向影响创新(Dakhli和de Clercq,2004;Subramaniam和Youndt,2005)。并且,较高的人力资本的水平能够降低后续培训的额外支出,因此企业能够将更多的金融资本用于创新活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当的人力资本管理会阻碍企业的创新。

首先,R&D部门内各研发团队的协调及R&D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沟通对于创新过程非常重要。只有R&D部门内及R&D部门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保证R&D活动中不会产生意见和分歧,从而使创新活动得以顺畅进行。其次,企业需要在R&D过程管理中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R&D员工参与研发活动及研发培训的积极性(Leitner,2005)。如果R&D部门不能有效地组织其员工进行实时的培训,就难以克服“知识陈腐”的问题,知识的老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最后,众所周知,员工离职会使公司内部的技术外溢,尤其是一些非专用的技术会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企业内部有效的R&D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以上三点,我们提出假设3:

假设3:R&D过程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本与创新产出间起中介作用。

5.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作用

Miles和Snow(1978)的研究表明,在行业中相互竞争的企业是在寻求不同的战略以适应竞争,也就是发展企业对行业竞争状况的适应能力。Miles和Snow的研究说明了一个产业中各企业的行为模式能够归纳为依据产品—市场领域划分及行业竞争程度对竞争对手所做出的预期、分析、防御和反应。后继的研究都强调了行业竞争程度会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和企业绩效(Conant等,1990;Slater和Narver,1993;Moore,2005)。这些研究认为,行业竞争程度和竞争战略通过企业特征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发现竞争程度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所有的企业均处于不同竞争程度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决定了企业在追求更高的企业绩效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和竞争反应模式(Porter,1980;Varadarajan和Jayachandran, 1999;Matsuno和Mentzer,2000)。

第二,竞争程度和企业战略特征不仅解释了企业活动的异质性,战略特征还反映了企业对竞争的适应性反应。

具体到R&D活动来看,由于产品的不断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企业防止竞争者模仿的有效方法,因此企业R&D资本状况及其过程管理从企业战略的特定方面(R&D活动)说明了战略因素(R&D实力及运作能力)对行业竞争程度的适应性反应,同时也说明了行业竞争程度是企业进行有效的R&D过程管理的动因。因此,竞争程度能够影响企业R&D资源(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和R&D人力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提出假设4、假设5及假设6:

假设4:不同的行业竞争程度会影响R&D金融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

假设5:不同的行业竞争程度会影响R&D社会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

假设6:不同的行业竞争程度会影响R&D人力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

图1为本文的研究模型。

图1 概念模型图

三、样本数据收集及变量的测量方法

1.数据收集和研究设计

本次被调查的企业所处的行业较广,涵盖新兴的电子行业、传统制造业、能源行业以及化工行业,企业的规模分布情况如下:特大型企业20家、大企业47家、中等企业74家、小企业85家,具体行业及规模分布见表1。调研城市大部分处于经济技术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惠州、西安等。

在展开全面调研之前,我们选取西安高新开发区的三家企业进行了预调研,这些调研的结果从最终的调研问卷中剔除,我们根据这三份调研问卷反馈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问卷的收集采用三种形式,主要形式为上门访问,指导被调查者进行问卷的填写并及时回收;同时,我们也走访了部分企业,将问卷交付被调查者,经其填写后在规定时间内寄回;而且,我们通过发送E-mail的方式,对全国几个大城市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整个调研过程共发出问卷350份,截至2004年8月15日共回收问卷226份,反馈率为64.6%。被调研者主要是企业的CEO或者其指定的其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Gaedeke和Tootelian认为,高层管理者的回应达到20%就是可以接受的,据此而论,问卷的回收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Gaedeke和Tootelian,1976)。

表1 调研企业的行业及规模分布

2.因变量(产品创新)

我们从产品创新的新颖性角度提出了测量产品创新的三个题项:“近五年来,贵企业全新产品创新的数量、渐进性产品创新的数量、创新的新颖性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 ”问卷采用7点Likert量表,1为“远远低于竞争者”,7为“远远高于竞争者”。

3.自变量

(1)R&D金融资本。根据已有的大量研究(例如,Kaplan和Stromberg,2001;Svensson,2007),我们利用与竞争者相比的R&D支出水平来测量R&D金融资本(1=远远低于竞争者,7=远远高于竞争者)。

(2) R&D人力资本。参考Edvinsson和Malone(1997)、 Stewart(1997)及Youndt,Subramaniam和Snell(2004)对R&D人力资本的测量,我们采用研发部门内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员工人数/研发部门员工人数来测量R&D人力资本。

(3)R&D社会资本。根据Nahapiet和Ghoshal(1998)对外部社会资本的定义,我们采用7点Likert量表度量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代理机构/高校联系的紧密程度(1=没有联系,7=联系非常密切)。

(4)R&D过程管理。根据Sirmon,Hitt和Ireland(2007)对资源管理的定义,我们采用“企业对Know-How、引进的先进设备、引进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的开发利用程度”(1=没有开发利用,7=充分开发利用),度量了R&D过程管理。

(5)行业竞争程度。竞争程度是可能影响创新的另外一个变量(Aghion,Griffith和Howitt,2006),为了度量竞争程度,我们使用了5点Likert量表(1=“完全竞争”,5=“垄断”)。

4.控制变量

(1)行业类型。竞争强度和R&D活动在行业间有较大差异,并且行业分类和创新产出相关。我们按照SIC标准将行业分类,并将其中占比例最大的三个行业用虚拟变量的形式加以控制。这三个行业分别为电子行业(SIC 36,占22%)、精密金属制品业(SIC 34,占21%)和计算机设备业(SIC 35,占12%)。

(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无疑会影响企业创新(Ettlie和Rubenstein,1987)。大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同时它们也更易于从外部获取企业运作和创新所需的资源。本文采用员工人数的对数来衡量企业规模指标。

(3)企业绩效。企业的绩效会影响企业对R&D活动的各项投入,我们用“相对于同行业中竞争者,企业的利润水平”(1=相差很远,7=高出很多)来衡量企业的绩效。

(4)技术发展阶段。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企业会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Chandler和Hanks,1994)。本文将技术发展阶段划分为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稳定阶段以及衰退阶段。

5.分析方法

根据分布线性回归及温忠麟推荐的中介效应的分步检验程序(温忠麟等,2004),我们检验中介关系的步骤为:

(1)模型0的估计模型只包含控制变量,作为其他包含自变量模型的参照模型。

(2)分别用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和R&D人力资本及企业R&D过程管理对产品创新进行回归分析。

(3)将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和R&D人力资本及企业R&D过程管理共同对产品创新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判别企业R&D过程管理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即假设1、假设2和假设3成立)。

在验证调节关系的时候,为了防止多重共线性的发生,根据Aiken和West(1991)的建议,我们对变量实施了中心平均值的处理(即对数据进行差分处理)。

四、假设检验结果

1.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 15.0和AMOS 4.0软件。如表2所示,所有变量都显示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信度用于测度变量的同一性,它可以用因子载荷加以判别。R&D社会资本、R&D过程管理和产品创新的因子载荷都远远高于0.60,所以这三个因子都通过了聚合效度的检验。

表2 信度和效度

我们用AMOS 4.0进行了确定性因子分析,以检验变量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105.267,χ2/df =1.726,p<0.01,拟合指数[GFI]= 0.937,比较拟合指数[CFI]= 0.978,近似标准误[RMSEA]= 0.057)。

由于我们的问卷多是由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独立填写,为了防止产生共同方法偏差和单个被调查人偏差,我们在调研和数据统计过程中分别采取了过程补救措施和统计补救措施。过程补救措施包括减少题项的模糊性,将测量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R&D人力资本及R&D过程管理的题项和产品创新的题项分别置于问卷的不同部分,从其他的信息来源获取控制变量的数据等。统计补救措施包括统计数据的对数化处理、二手资料的获取、实地考察,并进行了Harman的单因子分析(Harman,1967)。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每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都不超过20%,所有因子的载荷都高于0.43。这一结果表明,数据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和单一被调查人偏差。

2.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

表3为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表3中可以看出,产品创新和R&D过程管理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R&D过程管理可以促进产品创新;反之亦然。

表3 均值、方差和相关性

注: **相关关系在0.01的水平上显著(2-tailed); *相关关系在0.05的水平上显著(2-tailed)。

3.假设验证

为了更清楚地检验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R&D人力资本及R&D过程管理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我们在模型0中只包含控制变量,在以后的模型中将自变量加入。从表4的模型回归结果来看,模型1中R&D金融资本(p<0.001)、R&D社会资本(p<0.001)和R&D人力资本(p<0.01)与产品创新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模型2中,企业R&D过程管理与R&D金融资本(p<0.01)、R&D社会资本(p<0.001)和R&D人力资本(p<0.001)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显著。模型3中,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和R&D人力资本与产品创新的相关关系均变得不显著,但产品创新与R&D过程管理则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与温忠麟(2004)的中介变量检验步骤相比较表明,企业R&D过程管理分别在R&D金融资本、R&D人力资本、R&D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因此,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均成立。

假设4、假设5和假设6认为,行业竞争程度在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及R&D人力资本和R&D过程管理之间起调节作用。为了检验这个假设,我们分别将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及R&D人力资本这三个指标与R&D过程管理相乘的数据代入回归方程中。为了防止多重共线性的发生,根据Aiken和West(1991)的建议,我们对变量实施了中心平均值的处理(即对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行业竞争程度对R&D金融资本和R&D过程管理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说明行业竞争程度不会影响R&D金融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因此假设4不成立。模型5的回归结果显示,行业竞争程度对R&D社会资本和R&D过程管理的调节作用显著为负(p<0.05),说明行业竞争程度会负向地影响R&D社会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但假设5不成立。模型6的回归结果显示,行业竞争程度对R&D人力资本和R&D过程管理的调节作用显著(p<0.05),说明行业竞争程度会正向影响R&D人力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因此假设6成立。

为了防止模型多重共线性的存在,我们又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验证。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是用于检验模型是否具有多重共线性的常用方法。一般来说VIF值如果大于10,表明变量之间具有高度多重共线性。从我们的VIF结果来看,所有的VIF值均小于1.80,据此而论,我们的模型中,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226家中国企业的调研数据,采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R&D过程管理在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及R&D人力资本和产品创新间的中介关系,以及行业竞争程度对R&D金融资本、R&D人力资本及R&D社会资本和R&D过程管理关系的影响,得出了以下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企业内部难以模仿的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以前的研究多认为占有了这样的资源就能够获得良好的企业绩效。Sirmon,Hitt和Ireland在2007年提出了资源管理的概念,首次打开了资源理论的黑箱,强调只有将静态资源进行动态管理,才能够使企业内有价值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本文在资源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R&D过程管理在企业R&D资本及产品创新之间的中介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具有良好的R&D金融资本、R&D社会资本及R&D人力资本是促进产品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R&D过程管理才能够将这些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质资源的作用,形成创新。

(2)行业的竞争程度会影响R&D金融资本、R&D人力资本及R&D社会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并且影响的效果与方向均不同。首先,行业竞争程度对R&D金融资本和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竞争水平下,R&D的投资都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的R&D过程管理水平。其次,行业竞争程度负向影响R&D社会资本与R&D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这一貌似矛盾的结果说明,在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高校的联系获得的R&D资源对R&D过程管理的促进作用不如在行业竞争程度弱的时候明显。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当行业竞争激烈的时候,企业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很容易扩散或者被竞争者模仿,因此降低了提高自身的资源利用的价值。最后,行业竞争程度正向影响R&D人力资本与R&D过程管理的关系。这一结果说明,在竞争激烈的产业,企业会充分利用其R&D人力资源,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及创新。

以上的结论也对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实践指导价值。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良好的R&D资本只是获得创新的必要条件,企业只有将内外部R&D资源与R&D过程管理相结合,才能保证企业创新的成功,保持长期的技术领先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市场越来越国际化,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应该充分考虑不同资产在使用上的优劣势,合理安排组织R&D金融资本、R&D人力资本及R&D社会资本的协调使用。我国企业在制定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要针对行业的发展水平,注重内外部知识资源积累和内部技术管理的同时发展,对资源进行进一步管理和应用,形成企业自身的优势技术,才能建立长期的技术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Aghion,P.,Griffith,R.,& Howitt,P.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Comp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 :97-102.

[2]Aiken,L.S.,& West,S.G.Multiple Regression: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Newbury Park,CA:Sage,1991.

[3]Chandler,G.N.,& Hanks,S.H.Market Attractiveness,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4) :331-347.

[4]Conant,J.S.,Mokwa,M.P.,& Varadarajan,P.R.Strategic Types,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Multiple-measures-based Stud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5) :365-383.

[5]Dakhli,M.,& de Clercq,D.Human Capital,Social Capital,and Innovation:A Multi-country Study.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04(16):107-128.

[6]Edvinsson,L.,& Malone,M.S.Intellectual Capital:Realizing tour Company’ 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power.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7.

[7]Ettlie,J.E.,& Rubenstein,A.H.Firm Size and Product Innovation.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87(4) :89-108.

[8]Foss,N.,& Knudsen,T.The Resource-based Tangle:Towards a Sustainable Explanat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3(24):291-308.

[9]Fountain,J.E.Social Capital:Its Relationship to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1998,25(2) :103-115.

[10]Gaedeke,R.M.,& Tootelian,D.H.The Fortune 500 List-an Endangered Species for Academic Research.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76(4) :283-288.

[11]Harman,H.H.Modern Factor 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12]Hitt,M.A.,Ireland,R.D.,Camp,S.M.,& Sexton,D.L.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 for Wealth Cre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special issue:479-491.

[13]Jacobs,J.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New York:Penguin,1965.

[14]Kaplan,S.N.,& Stromberg,P.Venture Capitals as Principals:Contracting,Screening,and Monitor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26-430.

[15]Landry, R., Amara, N., & Lamari, M.Does Social Capital Determine Innovation? To What Ext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2(69):681-701.

[16]Leitner, K.H.Managing and Repo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 Research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R&D Management,2005,35(2) :125-136.

[17]Matsuno,K.,Mentzer,J.T.,& Rentz,J.O.A Refine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ARKOR Scale.Journal of Academic Marketing Science,2000,28(4) :527-539.

[18]Miles,R.E.,& Snow,C.C.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trategy and Process.New York:McGraw-Hill,1978.

[19]Moore,M.Towards a Confirmatory Model of Retail Strategy Types:An Empirical Test of Miles and Snow.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696-704.

[20]Nahapiet,J.,& Ghoshal,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42-266.

[21]Penrose,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Basil Blackwell,1959.

[22]Pfeffer,J.,& Salancik,G.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Harper & Row,1978.

[23]Porter,M.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New York:Free Press,1980.

[24]Priem,R.L.,& Butler,J.E.Is the Resource-based“View”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1) :22-40.

[25]Sirmon,D.G.,Hitt,M.A.,& Ireland,R.D.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 :273-292.

[26]Slater,S.F.,& Narver,J.C.Product-market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the Miles and Snow Strategic Type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27(10):33-51.

[27]Stewart,V.A.Intellectual Capilat.New York:Doubleday-Currency,1997.

[28]Subramaniam, M., & Youndt, M.A.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the Typ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3) :450-463.

[29]Svensson,R.Commercialization of Patents and External Financing during the R&D Phase.Research Policy,2007(36):1052-1069.

[30]Teece,D.,Pisano,G.,&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 :509-533.

[31]Varadarajan,P.R.,& Jayachandran,S.Marketing Strategy:An Assessment of the State of the Field and Outlook.Journal of Academic Marketing Science,1999,27(2) :120-143.

[32]Youndt,M.A.,Subramaniam,M.& Snell,S.A.Intellectual capital profiles:An examination of investments and returns.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41(2) :335-361.

[33]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5) :614-620.

[34]赵永斌,弋亚群.企业闲置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科学学研究,2007(2) :173-177.

The Influence of R&D Capital and R&D Process Management on Product Innovation

Xu Ka iGao Shan-xing

(School of Management,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Xi’ an Shanxi,710049,China)

Abstract:Previous research regards internal and external R&D capitals as the key factors which may influence product innovation.However,besides the R&D capital acquisition,R&D resource managemen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product innovation.Based on resource based view and using 226 Chinese survey datase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D resource management fu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financial capital,R&D social capital,R&D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 innovation.Furthermore,industry competition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financial capital,R&D social capital,R&D human capital and R&D resource management.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D-related resources provide the potential for product innovation,but it is the R&D resource management that leads to the realization of product innovation.

Key Words:R&D Management;R&D Social Capital;R&D Human Capital;R&D Financial Capital;Product Innovation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2006069803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o.NCET-05-0847)及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No.07200701)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