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经济的研究背景
当前人们之所以格外关注虚拟经济,是与现实经济实践背景分不开的。
(一)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由传统的商业危机让位于金融危机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全球经济越来越信用化,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信用的发展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作为经济化了的信用,必然随着信用关系对经济生活的渗透,日益加深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物质生产部门施加支配性影响,于是社会经济出现了虚拟化。而一旦在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通过金融危机的方式扩散到整个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即为明证。如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乃至越演越烈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及1999年伊始的巴西货币贬值风潮。这些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给人们一种思考,就是基于实物经济的传统管理政策和手段在世界经济虚拟化下日益失效,而与经济虚拟化相适应的新政策和管理手段却又十分缺乏,因此造成了各国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的频频失误。而且传统的经济理论又难以对这种新景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事物的发展就只好以破坏的形式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由此,人们就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虚拟化这一新的命题上来。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大企业跨国兼并的高潮,国际性的资本配置正在与实物生产能力配置日益脱离。企业之间的债权关系和产权关系的变化,很大程度上通过资本的运营得以实现。同时在国际垄断资本与国际投机资本双重作用下,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已经远远超过实物经济领域供给与需求之间对比关系的变动范围。例如,1999年初,国际石油价格跌破了10美元/桶的30余年来的历史低点,但此后仅8个月,原油价格就突破每桶25美元,到了2000年甚至突破了每桶35元大关。价格这样的巨大变动绝非简单的需求与供给关系变动所能决定的,国际资本运作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我国“债转股”政策的实施
为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国家在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实行“债转股”政策。也就是由国家开发银行会同若干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银行对企业的债权,并通过重组整合后将其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在条件成熟时通过上市、柜台交易、协议转让或企业回购等形式有偿出让股权,收回股权。这个过程的运行主体是产权,是资本。该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改革进程正在进入一个与实物经济运行日益脱离的、对经济关系的“虚拟”调整过程。由此引发了人们思考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我国近几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
从货币角度看,通货紧缩是1997年经济“软着陆”前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而后的政策又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货币化的迅速发展和虚拟资产迅速扩张对货币的需求量。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在市场化的同时,经济货币化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许多原来未进入市场交易的活动相继开始交易,如迅猛发展的房地产、期货、证券市场交易,这些活动都需要货币媒介的支持,这样,国民经济循环系统中对货币的需要量远远超过实际经济增长所显示出的需要量。而同时我国一段时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偏低,并且我国货币形式单一,信用卡、个人支票等发展缓慢,金融市场政体缺乏活力等也都造成货币供给量不足,在证券、期货、房地产等虚拟资产大幅增加和货币化的时期,货币需求量大增,这种货币供需矛盾是造成我国通货紧缩货币方面的原因。因此人们从货币角度出发,研究通货紧缩的问题及其治理时,越来越感到一个叫做“通货”的虚拟经济层面正在通过对就业、收入增长及货币资产购买力的巨大影响左右着实物经济的发展,因而在反通货紧缩过程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货币流通量、利息率、税收、国债、财政投资等价值杠杆来调整实物经济的总量、结构以致主观性的经济预期。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的,正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看到虚拟资本的运行对实物经济的影响力,从而引发我们对虚拟经济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