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的收益

旅游文化的收益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收益一、收益和旅游文化收益(一)收益概说收益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做是财富的增加。2.间接经济收益旅游文化活动的间接经济效益就是由于旅游文化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表现为其他相关部门和行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收益

一、收益和旅游文化收益

(一)收益概说

收益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做是财富的增加。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1890年,艾·马歇尔在他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亚当·斯密的“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引入企业,并且,提出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经济学收益思想。194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J.R.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把收益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性的经济收益概念。他认为,计算收益的实际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不使他们自己变为贫穷的情况下可以消费的金额。

经济学家林德赫尔将收益解释为资本在不同时期的增值,视收益为利息。按照林德赫尔的说法,在特定时期的利息和预期消费之间的差额就是储蓄(该期间内的资本增长额),而收益则是既定时期内消费与储蓄之和。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埃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在其所著的《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第一,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第二,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第三,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在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计量的,也有不可计量的。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货币收益则因不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容易计量。因此,经济学家只侧重于研究实际收益。

另外,在会计学上,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二)旅游文化收益

无论是精神意义上的文化或者是物质意义上的文化,其产生和存在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所以,文化行为和文化活动被赋予了某种社会功能,因而会产生某种效益。文化的效益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显示出文化效益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另一方面是社会意义层次的。文化活动的经济效益指的是那些能够创造或者带来货币收入的文化行为,即文化行为纳入经济运行轨道并利用价值规律作用所产生的货币价值收益。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表现的主要是非货币价值形式,更多的是表现在社会伦理、思想和民族精神上。

旅游文化是旅游相关行业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独特的旅游文化可以打造地区旅游品牌。通过对旅游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可更好地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一方面可以带来利润形成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价值,从积极影响角度而言即形成社会价值收益。

旅游文化活动所产生的价值有经济和非经济的差别,这是相对而言的。对旅游者个人的利益、旅游企业利益或者旅游地社会的利益的划分,往往因为各种利益的交叉包含而难以彻底分开,作为非经济性的旅游文化活动存在条件的政府或者社会资助,其本身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是政府用经济手段开展宏观调控自觉履行社会经济规律的责任

二、旅游文化的经济收益

(一)从效益角度说

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收益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社会或者其他各种角度而言,都必然会带有强烈的文化本身的特点。文化单位从事文化活动取得经济效益是多渠道、多方式的;可以是自身单位获得的也可以是社会其他单位获得的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收益

直接经济收益顾名思义就是从事旅游文化活动所直接得到的经济收益。例如旅游广告费、旅游报纸杂志收益,等等。旅游文化的直接收益可以根据其服务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渠道和形式,可以有政治的、知识的、娱乐的、也可以是道德的。同时直接收益也因为文化活动的目的呈现出不同的各自特点。

2.间接经济收益

旅游文化活动的间接经济效益就是由于旅游文化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表现为其他相关部门和行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首先表现为各旅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旅游文化活动所拥有的社会影响力,为本企业服务而获得经济效益,可以称之为旅游文化活动的广告效益。广告效益往往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旅游文化活动形式有密切关系。它的发展既是旅游文化活动发展的一大趋势,又是旅游企业经营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旅游文化活动的直接及间接效益,往往是对应存在的。旅游文化直接经济效益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是以旅游文化的间接效益为条件的;旅游文化单位诸如广告费的收益是以文化广告效益为基础的;政府对旅游文化活动的资助和扶持也是以文化间接经济效益为条件的。

(二)从商业角度说

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外汇收入两方面。旅游文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旅游媒介中,因为旅游业是现代旅游概念的核心。如果旅游业经营者、从业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服务观念及经营思想等文化素质越优秀,那么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就越会受到激发,精神上得到享受、愉悦,消费心理得到刺激,从而实现消费行为。另外,旅游资源中文化含量与价值的开发,同样会促使旅游消费的增加。跨国旅游在获取外汇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外国游客入境旅游,既要进行商品消费,又要求提供劳务服务,接待国就是用消费商品和为旅游者服务来换取外汇的。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跨国旅游能给国家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国际支付能力。

三、旅游文化的社会收益

一般来说,旅游文化的社会效益应该包括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了避免叙述上的重复,本部分就有别于经济效益的其他社会效益展开叙述。

(一)旅游文化的社会效益观

1.旅游文化的社会效益是对特定价值观的推广和影响

一定的文化模式总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而一定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才能得到普及和发挥。价值观是对各种社会行为、方法的一种取舍和价值判断,它是从代表一定社会特征的选择性的行为方式中演变出来的,是一定社会的基石。对于旅游文化而言,价值观意味着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会以典型性的能够显示和强调那些价值观的方式来作出其评价和选择,从而指导旅游者的行动。社会价值观对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制约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制约着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2.旅游文化的社会效益是对旅游行为的一种协调

旅游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旅游者的行为素质,规定着他们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关系。当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社会对旅游者行为的需要发生改变时,新旧伦理及行为规范的冲突尤其显得明显。所以,运用文化与其媒介的及时、有效地表达到拥有不同行为准则的群体间达到无障碍的沟通,从而达成社会的共同合作和效率的提高。对旅游行为而言也是如此,协调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经常性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化,社会协调性的要求就会不停地提高,旅游文化社会效益的这一方面的重要性自然也就要有所提高。

3.旅游文化的社会效益是提高旅游质量的一种手段

旅游文化的社会效益还包括作为旅游者新领域的意义所在。当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更趋于商品的非实物化,更注重人类的福利的社会性。商品的福利性不单单是实物型商品的效用,还有劳务的效用;不仅包括闲暇的价值,还有社会公正、平等的意义;也不仅是追求简单的商品或者劳务的实际效用,还追求劳动的正效用。对于旅游文化而言,就是追求更高层次更多附加价值的旅游产品,这就对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从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以来,旅游者对自身的了解得到了深化,对需求的满足赋予了更广的主观意义。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积淀,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旅游文化的商品收益观

旅游文化商品包括两个方面的形态,一方面是实物形态;另一方面是非实物的服务形态。其特点就是精神劳动物质化及价值化,取得物的外壳;精神劳动借助于物质载体,直接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化消费品。旅游者通过购买这些物质性的旅游产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丰富了生活。旅游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之所以可以流入市场,为消费者即旅游者购买的根本原因。旅游文化商品具有一般物质商品的商品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但是旅游文化商品又有一般物质商品不一样的属性及特点。一般物质商品满足的是人们生存、生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初级层次的需要,体现的是物质层次的社会效益,客观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及意识没有很大的深远的影响。但是旅游文化商品却不然。一方面旅游文化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经济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精神及意识的属性。旅游文化的商品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即是它们能满足旅游者的某种精神需要,当然,这种需要是多层次的,其价值也就是它们的生产同样凝聚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旅游文化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体力脑力劳动的凝聚,进入市场流通的话也就必然会具有交换价值。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商品是出于交换的目的而生产的。对于大多数旅游经营者而言,他们生产旅游文化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为了自己消费或者赠送。而旅游者也不能够无偿地获得产品,他们必须付出一定的价值用来购买,因此,交换得以成立。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旅游文化产品只有通过商品生产、交换等形式才能正常运转,从而实现其价值。

(三)旅游文化的社会收益与商品收益的关系

从事旅游业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相关服务内容,满足旅游者的精神及思想需求。在旅游文化被消费的过程中,一方面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满足旅游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创造了社会效益。旅游文化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旅游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之一,两者相互对立又统一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企业为了自身的生产发展追求经济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旅游企业从成立的那一天就是社会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从某种程度看企业的经济活动只是手段,为社会提供所必需的物质及服务,只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尽自己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诸如:安置社会劳动力就业,承担员工福利待遇等;扩大生产为社会积累财富;企业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响应政府号召;等等,此外,还应该通过自身的技术管理的提高,不断为社会技术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旅游文化商品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企业生产并销售文化商品服务于旅游者,有一个价值判断标准的问题。从低层次而言,乃是满足旅游者感官方面的娱乐、审美享受;从较高层次而言,应该是能否促进社会的经济进步和发展、能否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强调旅游文化商品的价值判断标准就是强调旅游文化商品的社会效益。依靠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认清方向,选择正确目标,实现社会效益,是旅游文化商品生产所应该遵守的方式和途径。在市场经济之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制约。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不一定好,但是如果只顾短期或者局部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作为一种短期的行为,必然将会影响全局,以及长远的经济效益。

2.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桥梁和保障

第一,旅游企业没有一定的经济利润的保证,只能被市场无情淘汰,所以旅游企业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的管理过程中都应该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努力。企业强调独立的经济核算,实现较好的经济利益,才有可能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福利作出应有的贡献,承担其社会责任。

第二,旅游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它本身创造的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就为自身的发展创造重要的条件。换言之,没有现实的经济效益,也就没有长远的社会效益。所以,如何赢得市场,创造好的经济效益是某种程度上尊重社会效益的表现。

第三,强调经济效益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同时人是生物有机体,在自己的生产发展中必须尽可能地少消耗资源。人的本质属性反映到社会经济领域,强调经济效益,重视经济核算,即是自觉坚持少投入,多产出。由此可见,重视经济效益是人类本质的自觉体现。企业在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强调经济效益、重视经济核算也体现着这样的自觉性,使人们的经济活动更符合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这不仅保证了人类自身的当前发展,而且保证了子孙后代的发展。

总体而言,旅游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可以统一的。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共生共存的,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是经济文化两者内在联系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强调旅游文化商品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推动旅游文化的效益化、全方位等方向发展意义重大。在强调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旅游文化获得了现实的力量;在强调旅游文化的社会效益过程中,市场和旅游文化获得了人性的灵魂,创造出了人的经济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