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

近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1 近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5.1.1 中国近20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863计划”应该说,“863计划”开创了我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河。中国政府批准实施旨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家“火炬计划”,体现了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战略思维。“火炬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

5.1 近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

5.1.1 中国近20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1)“863计划”

应该说,“863计划”开创了我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跨入以核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领域。至1965年,在核能、航空航天、微电子、光电子、自动控制、新材料和精密仪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初步建起了具有一定层次和纵向布局的科研体系及产业体系。

从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需要及实际可能出发,遵循“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863计划”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的15项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力争通过“863计划”的有效实施,达到以下目标:一是瞄准高新技术发展的差距,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努力缩小与他们的差距,争取在某些有一定优势的项目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二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配套、结构合理、有旺盛创造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将所开发的阶段成果尽快商品化和产业化,为改造传统产业和建立新型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提高工业、农业在20世纪末向现代化过渡的速度;四是对全国范围内的高新技术发展起到先行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为在2000年以后我国形成具有相当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条件,为国民经济向更高水平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993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863计划”实施的国内制度环境的变化,当局对其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从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转向“顶天立地”,既要攀登高新技术的高峰,又要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并根据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增设了通信技术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两个主题,“九五”期间又新设了海洋技术领域。

“863计划”实施十数年来,在其所涉及七大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至1995年底,已鉴定的科研成果1398项,其中获国家或部委级奖的658项,达到国际水平的有550项。在其36项关键技术中,60%是在水平很低,甚至几乎空白的情况下,进入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11%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水平。至2000年底,获得国家专利超过2000项(1)。“863计划”的成就还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培养造就了新一代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队伍,寄存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在某些点上实现了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发展道路,使我国在国际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2)“火炬计划

如果说“863计划”更注重跟踪国际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那么,“火炬计划”则更注重我国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发展。1988年8月,由国家科委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并交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火炬计划”,其宗旨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生产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火炬计划”的重点技术领域为微电子与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其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体系;二是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是积极组织实施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目标的“火炬”项目及其辅助项目;四是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服务;五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和民间各种渠道同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其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六是积极培养“火炬计划”所需要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包括各级政府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中国政府批准实施旨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家“火炬计划”,体现了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战略思维。15年来,在“火炬计划”的引导下,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火炬计划”已经成为引领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面旗帜。“火炬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科技工作总体战略布局的调整,加速了一大批先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中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5年来,共组织实施“火炬计划”项目2.4万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有90%以上来自于企业的自有技术或者国内开发的技术,其中有40%以上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研究开发计划的成果。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像曙光高性能计算机、SP-30大中型程控交换机、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清华同方的移动型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厦门厦新电子公司的HDTV高清晰电视技术等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的产业化,都曾得益于“火炬计划”的支持。

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火炬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从1991年起,国务院批准创建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了局部优化环境。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国家级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已经从1991年的2587家发展到2002年的2.6万家,增长了10倍;工业产值从1991年的71.2亿元提高到2002年的12975亿元,增长了182.2倍;上缴税费从1991年的3.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730亿元,增长了181倍;出口创汇额从1991年的1.8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321亿美元,增长了177.3倍(2)

1991年,在我国各高新区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7家,尚无过10亿元的企业。到2002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达到1874家,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6.6%,这些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达到12833.7亿元,占当年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83.7%。深圳华为、东软、清华同方、长沙远大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火炬计划”的旗帜下成长起来(3)。自1991年以来,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现了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据统计,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1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近50%,2002年,国家级高新区企业工业增加值新增部分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新增值的22%。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和上海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已经超过1000亿元,南京、深圳等11个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超过400亿元。大多数国家级高新区成为所在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多数国家高新区像苏州、绵阳、西安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30%,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活力。

③“火炬计划”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一面旗帜。“火炬计划”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不仅要培育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群,更要引导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辐射和渗透,促使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比如,传统产业比较密集的老工业城市——沈阳,在106户大型和中型企业当中,一共实施了“火炬项目”154项,累计实现产值40多亿元。

④“火炬计划”已经成为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走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的一面旗帜。“火炬计划”实施15年来,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和探索,建立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支撑体系,形成了依托市场发展、政府政策引导扶持、政府宏观管理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机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广泛推广了民营科技企业创造的自由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六自”机制。在支撑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当中,有80%是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全国已经有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430多家,在孵的企业有23000多家,已经毕业的企业有6900多家,其中有30多家企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4)。伴随着“创新创业"的热潮,依托大学的资源,全国已建立58家大学科技园,极大地满足了在校大学生、教师的创业需求,其中,清华创业园、上海交大慧谷孵化器、北航科技孵化器等大学孵化器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到2002年底,国家级高新区已经聚集了14000多名博士毕业生、8万多名硕士毕业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科技企业家(5)

(3)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综合性、关键性技术问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科技计划。自1982年“六五”计划以来,坚持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优越性,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有选择、有重点地研究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技术,共安排了539个项目,取得了近10万项科技成果,截止到1999年,已产生了1534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继承“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共同管理,根据“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围绕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在农业、电子信息、能源、交通、材料、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组织多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联合攻关,共安排了251个项目,5100多个专题,中央财政投入53亿元,引导地方配套和单位自筹达176亿多元。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攻关计划共取得2万多项成果,其中150多项已经获得国家级奖励,获得1300多项专利,建立了45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等科研与应用基地;培养具有生产实践经验和研究开发能力的科技骨干2万多人,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000多人,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950多亿元,出口创汇23.5亿美元(6)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工业高新技术领域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完成“八五”期间已取得的高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研究与开发,形成若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突破某些重点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为下一步产业化提供支撑。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继续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机构调整、解决社会公益性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其总体目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在3~5年内使我国若干重点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明显的提高;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有明显增强。

5.1.2 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政策回顾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趋势,得益于中国对世界宏观经济发展的正确认识,得益于对先进科技的密切跟踪和对知识经济的敏锐掌握,得益于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和规定,同时,也得益于知识经济理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及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1)主要产业政策概述

1986年,“863计划”实施后,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直接促进和保证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198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1994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有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科技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199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等7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1991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并与该文一起下发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3个文件。1992年11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有区域性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深圳、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都先后制定了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2年,根据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趋势,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和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创和发展过程中,税收政策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顺利发展和不断壮大做出了贡献。1988年8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增字第61号通知规定,对属于“火炬计划”开发范围内的高技术、新技术产品给予减征或免征产品税、增值税优惠;1989年12月23日,国税所字第220号文件规定,对科研单位中试产品免征所得税;1991年3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更详细地对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定了完整的税收优惠政策;1994年3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财税字[94]001号文件《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规定了减免征所得税的规定;1996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工字[1996]4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提出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促进联合开发,加速企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推动企业机器设备的更新,增加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投入,改进管理办法,并制定了相应的财政、税收优惠办法;1995年7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1995]139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两个密集型企业”税收优惠》的通知;1999年11月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273]号文件通知,对高科技产业化实行税收优惠,通知对与自行开发软件产品、技术转让、科研资助、高新技术产品有关的进出口和科研机构转制的5个方面规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新技术相关政策分析

纵观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无不是与技术创新的发展史紧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技术创新不断扩散的过程,而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高成长性,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了独特的特征。1981~2000年,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出台的政策计136年项⑦,涉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机构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财政、金融、教育与培训、人才政策等诸多方面。综合来看,这些政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①政策的数量分布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工程化、生产、营销、技术扩散、教育与培训8个阶段。在现有已出台的政策中,基础研究政策有30项,占7.6%;应用研究试验阶段政策有69项,占17.5%;技术转移政策有65项,占16.46%;工程化政策有56项,占14.2%;生产政策有69项,占17.47%;营销政策有51项,占12.91%;技术扩散政策有40项,占10.13%;教育与培训政策有15项,占3.8%。可参见图5-1。

②从偏重供给政策逐步向环境方面的政策转变。技术创新政策可分为技术创新供给政策、需求政策和环境政策。属于供给方面的政策主要有: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机构建设、人才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属于需求方面的政策主要是公共采购政策、技术政策;属于环境方面的政策主要有知识产权政策、经济政策、技术市场政策、技术标准等。

img9

图5-1 技术创新政策分布状况

为改变我国产业技术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状况,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创新政策,主要是供给方面的政策。在这个时期,政府一方面通过实施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计划,迅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计划,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实施效果看,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不足的是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足,以及存在重复引进、重视硬件引进忽视软件引进等问题,从而造成技术引进质量不高,没有通过技术引进最终实现提高我国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技术创新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表现在更加注重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技术扩散的技术市场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等。

③从早期注重基础研究、研究开发,逐步向工程化、营销、市场开拓和技术扩散转变。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干预主要集中在创新过程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转移阶段,对工程化、营销、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扩散重视不够。80年代中后期,这种状况已逐步得到改进,即由主要关心研究与开发转变到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市场上的成功以及创新扩散。从创新过程看,经济转型中的技术创新政策,已从干预创新的局部环节转变为对创新全过程的干预,具体内容请参见表5-1。

表5-1 中国高新技术及技术创新政策随时间演变的特点(1986~1999)

img10

续表

img11

续表

img12

资料来源:据史清琪等(2000年)资料整理而成。

④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干预方式由更多依赖计划手段逐步向市场手段转变。科技计划一直是我国政府干预技术创新的主要政策工具。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计划的干预方式、干预对象和干预内容都在发生变化。第一,早期指令性计划较多,而后期计划多为指导性的。第二,即使是同一个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执行方式、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如“863计划”刚开始时几乎全部从事基础研究,后来也从事一些应用方面的研究。第三,技术创新方面的计划(工程)逐步取代原来的科技计划。我国早期的科技计划虽然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但其制定的初衷并不是技术创新,而我国现在制定的一些科技计划直接是为了推动技术创新的,如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计划等,具体请参见表5-2。

表5-2 国家主要科技计划一览表

img13

续表

img14

续表

img15

⑤技术创新干预对象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向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转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以及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被明确,相应的政策逐步出台,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计划”等。并且政策干预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已涉及民营科技企业和乡镇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