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出现了五个不同的层次:①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墨西哥等。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第一,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在独立前完全被宗主国所控制。2.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的共同战略目标是迅速提高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使本国成为富裕的先进国家。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1.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

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整体而言,前二三十年间发展较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迟滞,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发展准备阶段(1945~1955年)、起飞阶段(1956~1965年)、高速增长阶段(1966~1973年)、开展石油斗争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3~1980年)、停滞阶段(1980~1990年)、经济调整与改革阶段(1990年至今)。就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有些国家如东亚和东南亚、拉美国家和中东石油国家发展较快,成就较为突出,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前进缓慢,成效不是很大。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出现了五个不同的层次:①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墨西哥等。②以中东石油输出国为代表的能源、原材料出口国家。③中等收入且加快发展的中小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摩洛哥、智利、秘鲁等国。④人均收入低,但发展快的地区性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⑤最不发达国家,大约有50个。

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大大高于独立以前,也高于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1955~1970年,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但不包括高收入石油出口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4%,而西方工业国家为4.7%。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为5.3%,西方国家为3.2%。同期,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1%,而西方国家为2.4%。

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独立前的亚非拉国家经济结构单一,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比重大,工业水平低。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现代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工业增长中,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较快,高于西方工业国家。

第三,经济自主性有所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在独立前完全被宗主国所控制。独立后,这些国家和地区废除了对宗主国的贡赋和某些特权,或把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或增加在外资企业中的股份,或限制外国垄断资本的非法活动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已经能够按自己的民族意愿制定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经济,并对外国垄断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四,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以色列、中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非洲的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国家和地区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纺工业,后来又发展钢铁、化工和船舶制造等重工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大提高,工业制成品已成为出口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模式表现出蓬勃生机。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世界上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

2.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的共同战略目标是迅速提高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使本国成为富裕的先进国家。多数国家独立后逐步探索和实施了某种经济发展战略。以第三世界国家所实施的贸易政策为标志,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两大类:

所谓进口替代战略,就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内容有:贸易保护政策,对制成品特别是消费品进口,通过关税手段和非关税手段进行限制,直至完全禁止外国某些工业品的进口;限制外汇的持有,实行外汇配给,对资金流出国外实行管制;为促进替代工业的投资,在财政、税收、价格和信用等方面给予进口替代工业特殊优惠;等等。

但是,第三世界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大都收效甚微,经济难以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战略,在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运转较好,战前严格的贸易限制大大放松,这给一些国家增加出口创造了条件;同时,各国跨国公司日益重视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实行新的工业战略有了可能,许多国家开始由进口替代转为面向出口。

面向出口战略也称出口导向战略,是指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着眼于发展出口产品,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实行这一战略的第三世界国家大力鼓励出口,对出口制品减免关税,给予出口补贴;对产品出口提供信贷和保险;对出口部门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和机器设备进口,减免关税或减少进口限制,给出口商品提供一定比例的进口限额和许可证等。在外汇和汇率政策上,拟定合理的汇率,改变因汇率高而不利于本国产品出口的情况,实行货币贬值,给出口企业和出口商优先提供外汇或实行外汇留成、出口奖励等制度。

第三世界国家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所实施的两种经济发展战略,各有所长,对国民经济发展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进口替代有利于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免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一些国家从轻工业的进口替代逐步发展到重工业的进口替代,逐步改变本国的单一经济结构。面向出口的战略,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市场范围,推动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从而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但是,两种战略也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口替代战略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生产力闲置,工业产品出口因成本高、质量低而缺乏竞争力;由于过于着眼进口替代工业,忽视了农业和电力、能源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制约经济的整体效益。面向出口战略由于主要是为了出口,容易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严重依赖世界市场,同时也容易加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人民生活难以改善。

农业在第三世界国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数国家里,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全局。但第三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多把力量集中于发展工业,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农业,带来严重的粮食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逐步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业取得了一定成就,有的国家粮食自给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一些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没有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

3.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和政策调整

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在取得了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对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而言,80年代是倒退的10年。

20世纪8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1%,远远低于前15年接近6%的年均增长水平。1989年,第三世界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1980年的98%,其中非洲相当于80%,西亚只相当于64%。从投资水平看,1965~1980年,中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国家国内总投资水平平均增长8.2%,而1980~1989年则只达到2%,其中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有的出现负增长。为了弥补资金的短缺,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借了大量的外债。1980年,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不过6300多亿美元,到1990年则达到12000亿美元,1991年,达13200亿美元。这就使第三世界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形成资金债务的恶性循环。沉重的债务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不断上升,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条件随之大大恶化。由于贸易状况不佳及还本付息的增多,第三世界国家正常项目的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1990年达210亿美元,致使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压缩国内需求,大幅度削减进口。此外,粮食匮乏、失业严重、贫富差距加大和两极分化加剧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造成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社会矛盾激化。

出现上述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因是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束缚,世界市场油价暴跌和其他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内因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不足,技术落后,政局动荡,特别是一些国家决策上的失误。

为克服困难,促进经济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第三世界国家一直在调整政策。各国调整的内容各不相同。

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与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一些过去实行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的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乌拉圭、智利等,都加强了鼓励出口的工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劳务出口;一些以出口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菲律宾、科特迪瓦和韩国等,则重视加强国内的进口替代,以减少进口,节省外汇。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把这两种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放松价格管理,更多地发挥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将一些严重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并将一些工商企业转为公私合营或私营;积极发展私营企业。

实行开放政策,改变过去闭关自守的状况,提出国际化的口号,在政治、经济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注重对外开放的多方位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多元性,制定鼓励外资的优惠政策,保障外资利益,改善投资环境。

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实现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金融、服务等各部门的均衡发展。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多样化。例如,石油输出国积极发展石油开采、提炼、化工、运输和销售等行业,力争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东盟国家计划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资源条件的金属、化工等基础工业,提高农矿产品加工程度,以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亚洲“四小龙”则逐步淘汰效率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纠正重工轻农的倾向,发展农业生产,改变粮食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