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和谐江西与江西在中部崛起

构建和谐江西与江西在中部崛起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江西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前提条件和保证,而江西在中部的崛起又为构建和谐江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江西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江西与江西在中部崛起

董 锋

在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此基础上,江西省根据党中央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和谐江西的口号。除此之外,江西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当然是实现江西在中部的崛起。构建和谐江西与江西在中部崛起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呢?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江西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前提条件和保证,而江西在中部的崛起又为构建和谐江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江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和谐江西与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大意义

2003年,我国人均GDP跃过1000美元的大关,国民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经济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可以这样说,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在这个时候,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对于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江西实现在中部崛起,必须有和谐江西作为前提保证,而江西在中部的崛起又为构建和谐江西提供物质基础,两者辩证统一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无论从华东六省一市的比较,还是从中部六省的比较,江西都是处于落后地位的。然而从历史和自然经济条件来看,江西在中部乃至在全国都是处于前列的。江西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便是对江西这块美丽富饶土地的最好评价,而从江西对中国革命所做的不朽贡献来看,江西人民也绝对是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因此,从各个方面来看,至少是从中部六省来看,江西经济都不应该是处于现在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江西一定能够实现在中部的崛起,这也是当前江西省委、省政府、江西4000万父老乡亲最首要的任务。

而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也就是要有和谐社会作为前提条件和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果没有民主法治,使得政令不畅,社会动荡,这样的社会根本谈不上经济发展,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事实便是明证;如果没有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利益无法协调,人民内部矛盾重重,社会矛盾激化,这样的社会,经济只能够停滞或倒退;诚信友爱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也是前一时期各个省纷纷提出建设“诚信××”目标的原因;充满活力则有利于调动人们进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正因为如此,孟建柱书记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构建和谐江西确实是江西实现在中部崛起的前提保证,同时,江西在中部的崛起又为构建和谐江西提供物质基础,两者辩证统一。应该指出的是,实现江西在中部的崛起本身就是构建和谐江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就是联合国评选最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没有江西在中部崛起为构建和谐江西提供物质基础,构建和谐江西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非洲、南亚、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社会动荡,人民颠沛流离,而与此相比较,新加坡却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居住地,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前面那些国家经济水平低,长时间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而新加坡则在最近几十年实现了经济腾飞,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已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人们如果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社会当然谈不上和谐。

二、构建和谐江西,为江西在中部崛起做好保障

(一)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努力形成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时代的最强音。要牢固树立“在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和谐中谋求更好发展”的理念,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进一步弘扬创业精神,努力形成想创业者敢创业、善创业者创成业的社会环境

和谐社会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社会。江西要加快发展、实现崛起,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真正把群众作为发展主体,激活全社会的创业细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的创业环境。

(三)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我们一定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和兼顾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保证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分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

(四)进一步培育创业、和谐的社会文化,努力形成和谐创业、和谐兴赣的浓厚氛围

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和谐,是人们精神上的和谐、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创业不单纯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育创业、和谐的社会文化,对于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与人为善、和衷共济、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使和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成为大多数人的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和谐兴赣、创业富民的文化氛围,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三、江西的社会经济实际和在中部以及华东的地位

(一)江西的自然经济条件

江西既是沿海的内地,也是内地的前沿,她东靠长三角,中邻闽南地区,南接珠三角,区位优势明显;江西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各种矿产特别是有色金属储量丰富,号称“五朵金花”的金、银、铜、钨、稀土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江西环境优势明显,她的森林覆盖面积高达60%,居全国第二位,绿水青山遍布全境,甚至可以称之为沿海地区的“后花园”;与其他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相比,江西不缺水,不仅有5100多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而且年降水量多达1600毫米;与沿海地省市相比,江西还具有经济成本梯度差优势,在江西修建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仅需2000万元,而一些省份却要4000万元,甚至8000万元以上,修建标准厂房每平方米造价仅为350元,沿海地区则要翻几番。

(二)江西2004年最近的一组经济发展数据以及2003年相关数据与周边省份的对比

1.2004年江西的经济发展数据

江西省2004年的GDP总量为3500亿元,财政收入349亿元。利用外资20亿美元,居全国第八。出口为20亿美元,投资总额为1820亿元,农业收成为360亿斤,农民人均增收459元,城镇人均收入为756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593元,城镇人口失业率为3.6%,人口进出比为1∶1.07,全省共有高速公路1500公里。

2.江西省2004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江西的GDP贡献度偏低,所谓GDP贡献度是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4年全国的GDP为135700亿元,财政收入为26000亿元,GDP贡献度为19.159%,而江西2004年GDP为3500亿元,财政收入为349亿元,GDP贡献度仅为9.977%。二是二产比重偏低,全国二产比重为52.98%,而江西的二产比重为45.8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多百分点。三是城市化的问题,江西的城市化水平为35.4%,全国为33%,发达地区更高一些,然而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全国共有105个,而江西仅一个;再仔细分析一下,江西100万以上人口城市1个(南昌),50万~100万人口城市0个,50万以下人口城市居多。从中可以看出,江西城市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50万~100万人口这档城市出现了断档。

3.与周边一些省市经济数据的比较

中部六省(2003年)

img8

华东六省一市(2003年)[1]

img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华东六省一市还是中部六省来比较,江西都是处于落后地位的。

四、利用后发优势和产业梯度转移,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为构建和谐江西提供物质基础

(一)经济发展的真正含义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经济发展已不单单是GDP数字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根据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它共包含八项指标:①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②技术创新、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③产业结构持续演进和升级;④社会储蓄比例持续增加;⑤国际贸易日益扩大,贸易结构日益优化;⑥市场需求结构日益完善;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日益完善;⑧社会价值观向不断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变化。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表明:落后地区追赶上发达地区是完全有可能的

新古典增长模型。

保持给定的人均资本水平k所需的投资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折旧率,假定人口增长率是恒定的,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的不变几率d%,因此,保持人均资本水平所要求的投资是(n+d)k,假定储蓄是收入的一个固定百分数s,因此人均储蓄是sy,因为收入等于产出,可以写成sy=sf(k),人均资本的净变化Δk是储蓄超过必需的投资部分:Δk=sy-(n+d)k,稳定定义为Δk=0,并且在y,k值满足,sy=sf(k)=(n+d)k

如图

img10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一个重要判断是趋同,如果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生产函数相同,它们最终将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在这个框架中,穷的地区是因为资本少才穷,但如果他们与富的地区的储蓄率一样,并有机会获得同样的技术,他们最终会赶上富裕地区。

可以说,新古典增长模型给了我们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一种理论上的信心。

(三)梯度产业转移和后发优势是江西实现在中部崛起的正确选择

(1)大量数据和理论说明:发达地区的发展主要靠技术进步,而落后地区的发展主要靠基础设施的完善。

(2)利用梯度产业转移,江西做好“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承接工作: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梯度,是区际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因为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内部先发区域的土地、环保、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会以更快的速度攀升,再加上其面临的市场饱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等原因,一些产业或产品的竞争优势会逐渐丧失,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的压力。而另一方面,相比较而言,后发区域则由于基本发展条件已经具备,要素价格更为低廉,政策性优惠等诸多因素而成为一些产业新的优势生产区位。这样,两方面的作用,会使较发达区域的一些产业,出于保持提升竞争优势的动机而寻找空间上的迁移和重组,从而发生产业的区际转移。因此,只要一国内部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区际产业转移就必然会发生,考虑到一国内部各区域间要素流动性比国际间更强的事实,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更具有普遍性。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正是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了发达国家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而实现了经济腾飞,而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东南沿海省份适时承接了亚洲四小龙由于产业升级(即由高加工度化向高新技术工业化升级)而转移出来的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目前,沿海正处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中间阶段,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只要加大内外开放力度,并充分与沿海的产业、资金、技术及管理等优势达成有效对接,形成优势互补,“江西在中部崛起”就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因此,正像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那样,江西要做好“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承接工作,即做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发达地区劳动力提供的基地,发达地区农产品供应的基地,做好发达地区人们的旅游后花园。

(3)江西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区域后发优势包括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所谓区域技术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区域的技术模仿创新,即可以从先发区域引进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所形成的追赶优势,这不仅包括从外部世界正常学习利用科学知识所引起的知识型或智能型技术进步,而且包括引进技术和模仿技术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区域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区域的制度学习和制度移植,即效仿或借鉴各种先进性制度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一种追赶优势,比如,后发区域在发展起步时的政府替代作用,发展计划和发展策略上的学习与模仿,市场竞争制的引进,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方法的借鉴以及经验教训,等等。

江西既属于华东六省一市的传统行政区划,最近又刚刚纳入中国南部九省区与香港、澳门组成的“9+2”区划,无论是相对于上海、江浙,还是相对于广东、香港、澳门,江西省都属于后发区域;既然亚洲四小龙能够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引进和制度学习,实现经济的追赶和赶超,那么江西的后发优势应该更能够发挥。

结束语

江西在中部的崛起,需要江西社会的和谐,而同时,江西在中部的崛起,也为构建和谐江西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江西要实现在中部的崛起,既要吸取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正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和谐江西的初衷所在。“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相信只要按照这条正确的道路坚决走下去,江西就一定能够实现在中部的崛起,建成社会主义和谐江西!

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新华社:《政治局集体学习构建和谐社会》,新华网,2005年2月22日。

3.曾业辉:《省委书记孟建柱:红土地脉动和谐发展潮》,《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3月9日。

4.江西省文明办:《省委书记孟建柱对开展全省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江西精神文明网,2005年4月13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6.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施培公:《后发优势——模仿创新与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8.新华社评论员:《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新华网,2005年2月20日。

【注释】

[1]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