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理论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理论仅仅分析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分析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关税同盟的动态分析是指讨论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就业、产出、国民收入、国际收支和物价水平会造成什么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或市场扩大效应、促进竞争效应、吸引外资等。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理论

仅仅分析关税同盟静态效应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分析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关税同盟的动态分析是指讨论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就业、产出、国民收入、国际收支和物价水平会造成什么影响。从动态角度看,关税同盟首先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竞争促进效应、投资刺激效应,进而影响到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经济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建立后由于成员国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效应。一些研究表明,许多欧洲小国的国内市场容量连维持最低生产成本所需的规模经济都不能达到。只有当市场扩大时,公司才能拓展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关税同盟的建立,使成员国之间有可能进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这会使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竞争促进效应是指关税同盟成员国相互取消关税后迫使企业参与竞争而产生的效果。由于关税这一保护因素的取消,为了生存,原来被保护的企业面对竞争,将愿意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促进科技进步,革新旧产品,开发新产品,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直至联合或合并,以增加竞争力。投资刺激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的建立引起投资增长而产生的效应。关税同盟的建立,会迫使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改进技术、提高竞争能力。同时,由于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这有利于生产要素更加合理而有效的配置。所有这些会促进投资的增长,这一方面表现在本国资本的投资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其他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资本进入。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关税同盟等形式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事实上是创造了一个类似于国民市场的内部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商品、劳动力、资本自由流动,使价值形成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无异于一国国民市场。它通过人为的力量来代替市场调节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从而实现较优生产配置,实现集团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在外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提高。它导致了生产力的国际间再配置和国际专业化的加深,从而表现为国际贸易量的增长。由于这一过程是一国专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这就使得在发展水平差异大,经济结构差异大的国家间的一体化,对后进国家的不利面较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或市场扩大效应、促进竞争效应、吸引外资等。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给成员国带来静态效应,还会带来某些动态效应。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动态的经济效应远比静态经济效应重要得多。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的理论有四个理论:区域规模与市场力理论、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一体化理论、产业集聚的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规模与市场力理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从理论上强调了区域规模与市场扩大带来的动态效果,从研究方法上逐渐由局部均衡向一般均衡和博弈论的方法演进。Eric W.Bond,Constantinos Syropoulos,西托夫斯基(Tibor Scitovsky)和德纽(Denieu)对区域规模与市场力量的理论进行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一)Eric W.Bond,Constantinos Syropoulos对区域规模与市场力的研究

他们构建了N个国家N种商品的贸易分析模型来分析集团规模(纳什)均衡关税及福利的影响。对称的贸易集团的绝对规模和它们的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试图利用模型中的参数来说明这种关系的变化。相比之下,相对规模集团的扩大会提高其相对市场力量和事业的福利,并且会超过自由贸易的水平。他们确立了存在最优集团规模,并利用模型中的参数研究最优规模的独立性。

一方面,这将形成一个“欧洲堡垒”,就是集团将增加其对外贸易壁垒以限制非成员国的市场准入。另一种观点是,区域贸易集团将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因为它们很可能使削减关税以及与非成员国之间谈判更加容易。克鲁格曼(1991)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构造了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模型,该模型将世界分为两个同样大小的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但对其他的国家征收最优关税。他研究了贸易集团规模扩大的影响,并指出它会引起的市场力量的扩大,因此它们的对外关税将会增加。这种关税的增加将降低世界福利,并由此得出结论:从世界福利的角度看,大型的贸易集团的建立是不利的。在克鲁格曼的模型中,当存三个贸易集团时,世界福利将会减少。

研究贸易集团征收共同对外关税时,集团规模和“市场力量”之间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克鲁格曼的分析是限于集团规模成比例增加的情况,并假定集团间的相对规模不变。从某种意义来说,集团绝对规模的增加,将使市场力量得以增强,同时其他贸易集团的规模也有所增加。因此,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研究绝对集团规模和税率之间的敏感性关系。第二个目标是考虑一个贸易集团规模的扩大相对于其他贸易集团的影响,并找出这种贸易集团规模的变化对关税和世界的福利的影响,并对这些效应加以比较。

他们提出一个简单的贸易要素禀赋模型并利用一些参数代表比较优势,然后采用这种模式分析贸易集团成比例扩张的影响。

结果显示,贸易集团纳什均衡关税的增加所产生的影响对关于要素禀赋所作出的假设是很敏感的。当进口份额为零时(如克鲁格曼的模型提到的),均衡关税必须随集团规模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如果进口份额是在不断增加的,替代弹性也相对较低,平衡关税必然随集团规模的增加而降低。

对于中间值的替代弹性,如果贸易集团规模较小时,关税将增加,但集团规模较大时,关税将减少。他们利用这些均衡关税说明贸易集团的数量,在此世界福利被视为要素禀赋和替代弹性的函数。可以看到,如果存在4个或更多的贸易集团,替代弹性很低,并且进口量较小,那么世界福利将会减少。如果进口量相对较高,那么在只有两个贸易集团的情况下,世界福利会减少。

模型中用要素禀赋模式来说明集团规模相对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研究了一种情况,一个贸易集团通过从其他的贸易集团中吸收成员的方式得以扩充,通过贸易集团规模的扩大,最优关税变得任意大,当集团内的成员数量增加时,其内部价格接近自由贸易水平。利用这些结果得出,扩大集团可以保证自己的福利水平超过自由贸易水平。

如果集团包括所有国家,集团的扩大将使福利下降,通过以上分析,这一结论得以确立。然后利用这一结论阐述了规模适中的集团扩张对世界福利的影响,并说明了最优规模是如何受偏好和禀赋影响的。

通过分析,作者集中考察决定市场力量的因素,在此情况下,集团内的关税的选择试图使一定时期内的世界福利最大化。这样,他们假定贸易集团采取的结构是外部强加的。

(二)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是经济学家西托夫斯基(Scitovsky)(10)和德纽(Deniau)在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时提出的。这一理论以共同市场为分析基础,主要论及了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竞争效应。德纽指出,大市场的建立引发机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大批量生产、专业化、最新技术的应用和竞争的恢复,所有这些因素都将使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下降,再加上取消关税所引起的价格下降,必将导致购买力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消费的增加又引起投资的进一步增加。西托夫斯基则以“小市场与保守企业家态度的恶性循环”的命题出发论述大市场理论,他指出:在建立共同市场之前,由于市场狭小,竞争趋于消失,价格居高不下,市场陷入高利润率、高价格、低资本周转率、小规模生产的恶性循环之中。建立共同市场之后,取消了各种贸易和投资限制,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和价格下降,这迫使企业不得不停止过去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而转向大规模生产,随着生产成本和价格的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市场随之进一步扩大,出现大市场—大规模生产—生产成本和价格下降—大众的大量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的良性循环。

二、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一体化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已经被纳入了系统的关税同盟理论。我们所熟悉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概念对关税同盟的效应仍是相关的,但增加了两个新的概念,成本降低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每一个效应都由生产和消费部分组成。假设两个联盟国家面临给定的世界市场价格,主要的分析是直接的局部均衡分析,考虑三种情况:可进口商品起初在两个国家都生产;只在一个国家生产;两个国家都不生产。分析中考虑到了寡头垄断、产品差异化、多商品模型的一般均衡。

——W.M.Corden

科登在1972年发表一篇文章,把规模经济因素放入关税同盟理论的分析中,成为现在一些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的重要基础(W.M.Corden,1972)。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假定各国成本不变或成本递增,经常因为忽略规模经济被人批评,科登研究的目的是把规模经济系统地引入关税同盟理论。尤其应该看到我们所熟悉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概念对关税同盟的效应是否仍是相关的。

(一)简单的模型假设

首先假设存在单一产品,这种产品在C国生产,而且至少能够被两个联盟国家之一生产。每个同盟国都有一个实际或潜在的生产者,并且面临一个下降的平均成本曲线(代表私人和社会平均成本),他假定无论生产规模、产量,都为生产要素支付不变价格,因此不存在要素租金。假设平均成本曲线包括正常利润,联盟中每个国家面临C国确定的进口CIF价格和出口FOB价格;由于运输成本和C国关税,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假设平均成本曲线在每个国家都达到高于出口价格的最低值,使产品不可能被出口到C国。他们还假设,因为关税和相对较高的成本,最初所有国家都不互相出口。

有两个简单的假设:(1)假定两国结盟前具有相同的关税税率。它隐含在许多传统关税同盟的理论和方法中,这意味着一国可以关注关税同盟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并不需要关注共同对外关税的实施,因为关税在同盟建立前已经存在。(2)假定税率是旨在使含关税进口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包括正常利润,从而避免任何超额利润。如果目前国内没有生产,则不会有任何关税。

在每一个国家,国内价格是由从C国进口成本加关税决定。在这个价格上有特定数量内需,而在这个数量上有一个实际或潜在的生产的平均成本。如果这一平均成本低于国内价格,将有国内生产,没有进口;如果在这个数量上潜在国内生产平均成本者超过国内价格,就会只有进口,国内没有生产。从C国的进口含税价格仅仅决定了国内生产者可以索取的价格上限,可能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要价更低。假定在这个阶段,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收取进口限制价格,一旦同盟建立,进行同样的分析,假定同盟没有运输成本。要么联盟的需求将全部靠从C国进口,或者在联盟内部有一个单一的国内生产者。在后一种情况下,可能价格低于C国制定的价格,但是要假定在这个阶段按照价格低限要价。下面按照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最初在两个国家都有生产

当联盟成立后,两个生产者之一,国家A的生产者将占领整个联盟市场,另一国退出市场,因此A国生产者的平均成本下降,由于分工,同盟国的总生产成本下降。这个效应可以分解成两部分:(1)B国高成本的国内生产被来自A国低价的进口替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A和B之间的贸易向更便宜的供应来源转移,因此传统的贸易创造产生。但必须记住,假定在这个阶段,B国的国内价格是给定的,B国得不到任何收益,超额利润都归A国,事实上,B国可能会损失,因为其驱逐的生产者可能已经赚取超额利润。(2)A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国内供给。这可以说是成本下降效应。这是与B国建立贸易的结果,它不是一个传统的贸易创造效应,因为它并不是转向更便宜的供应来源,而是对现有的供应源价格的降低。国家A的消费者将一无所获(因为他们同从前面对相同价格)所有利益将归生产者。

2.起初只在A国生产

有两种可能性,最有可能的是,A国的生产者占领整个联盟市场,其影响还可以分解为:B国用从A国进口取代从C国进口,从A国比C国进口昂贵,因为非但如此A国就没有必要成立联盟以打入B的市场,因此B国从贸易转移中受损,一个昂贵的进口来源地代替了更便宜的进口来源地。贸易转移损失在B国将等于丧失了进口关税收入,该联盟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转移的损失可能较少,由于A国的生产者可以从B国的进口中赚取超额利润。

另一种可能性生产逆转似乎不太可能。当联盟成立后,B国开始生产,B的生产者可能会把A国的生产者驱除出市场,占领整个联盟市场。其成本将低于同盟成立前A国的成本,所以,通过A国从比较便宜的来源进口而获得利益,这一次出现了贸易创造,(虽然收益会完全归B国)而B国由于用较昂贵的国内生产取代了从C国进口较廉价的商品而遭受了损失。新建立的生产者在供给整个联盟市场时成本必须高于从C国进口的成本。当国内生产取代了从C国进口时,产生了贸易抑制效应,他和贸易转移效应性质相同,因为都是国内生产取代了廉价的进口来源,但这次的昂贵的供给来源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内生产者,而不是伙伴国。

3.起初在两个国家都没有生产

当联盟的成立时,一个国家A可能在第一时间开始生产,因为其平均成本可能低于给定的国内价格,他们仍然会高于从C进口的不含关税的成本,否则,即使没有联盟,A很可能已进入了B的市场,并且取得了联合市场的利益。在这一例子中,对A有一个贸易抑制效应(国内高成本生产替代从低价的C国进口)对B国有贸易转移效应(从较昂贵的伙伴国进口,取代从较便宜的C进口),在这两个国家,总体的损失由关税利益的损失反映。

研究的结论是,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观念仍然相关,但它们必须辅以两个其他概念——“成本降低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这是论文主要的结论,(即使有些限制假设被抛弃)成本降低效应可能是更重要的。

(二)经济效应

假设关税在A国和B国最初都是一样的,共同对外关税已经存在,而国内生产总价格达到含关税价格,消除了消费效应。通过B国从低价来源进口而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的利益现在都归A国所有。假设关税的目的是保护,而不是收益,并且关税将够高,使国内生产产生,(进口完全排除)否则关税将不被实施。此外假设如果征收关税,它只是足以让国内生产者来支付成本加正常利润。这两个组成部分可称为量身制作的关税。因此,目前没有任何关税收入和超额利润,一切得失,将全部由消费者承担。下面是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应:

1.最初在两个国家都生产

A国在供应整个联盟市场时,平均成本低于只能供应其国内市场时的价格,且低于B国只供应国内市场时的成本,因此,每个同盟国的国内价格可以低于初期的国内物价。鉴于量身制作关税,共同对外关税将因此会低于起初的两国的关税,两国将从成立的联盟中受益。(1)在B国贸易创造由两个部分组成:生产效应主要来源于用从A国廉价进口代替高价国内生产,消费效应主要来源于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引起的国内的较低价格。(2)在A国消费者存在降低成本的收益;这亦由生产和消费部分组成。生产效应是原来的国内生产现已获得了较低的价格,而消费效应是在较低的价格上消费一个额外的数量,获得消费者剩余。

事实上,量身政策规定的共同对外关税将低于初始关税,量身订制关税也许并不是一个完全现实的假定。实际上,至少在一个国家关税可能下降,收益将多数或全部归消费者,而在其他国家超额利润归联盟的生产者(可能不属于这个国家)。

2.初期只有A国生产

该量身订制模型应用于本例子是很容易的,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如果B国起初没有生产,那么它的关税已经为零,如果国家A想占领B的市场,(也就是说之前并没有占领)这产生于B国征收关税,产生于建立共同对外关税。B国的国内消费者面临的价格会上升,其损失可分为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两部分,较低价的消费现在成本比以前高,这是转向一种昂贵的供应来源——贸易转移效应,此外消费者剩余的减少缘于价格提高引起的消费量的减少,贸易转移的消费效应并未出现在传统的局部均衡的关税同盟理论中。

科登总结出四种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成本降低效应、贸易抑制效应,各有一个生产和消费部分。在极限情况下(第一部分模型)消费部分消失。在另一个极限情况下(目前的部分),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效应,所有收益和损失都有消费者获得。可以设想一种情况,存在消费效应和超额利润,并且由于关税收入的损失,政府承受了一些损失,消费效应和超额利润的程度取决于关税体系允许哪种程度的垄断形式,又取决于他们是否选择这样做。

(三)寡头垄断市场和产品差别化

现在偏离在联盟国家只有一个单一的生产者的假设,并允许寡头垄断市场和产品差别化。

1.初期各国都生产

假设最初在每一个国家都有两个生产者。如果起初每个国家的两家公司不合并,或其中一方并不试图把另一方竞争出局,假定兼并或竞争会在大地区形成。可以想象,四个寡头厂商同时存在,瓜分同盟的市场,他们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做到这一点,这将会有四种商品而不是两种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就会获得福利。实际上这是个贸易创造效应。需要没有成本降低效应,因为差异产品贸易的增加不需要与每个公司产量增加相结合。

起初在每个国家可能有不止一个厂商,因为潜在优势生产者不敢吞噬小厂商,因为害怕引起对垄断的公开的政治敌意,有可能导致公共干预。当关税同盟成立,消除了一个以外的其他生产者,维持起码的竞争成为可能,事实上,政府可能要求本国企业合并,以加强竞争力。剩下的两个公司——每个国家一个,都可以不合并,因为害怕反垄断行动或者因为难以控制跨国公司,甚至立法禁止收购外国公司。生产者数量的减少便使得成本降低。此外,由于产品差别化,跨国贸易可能增加,或者刚刚开始建立。这可能产生或不产生贸易创造收益。在一方面,消费者可选择的企业的数量和从前是一样的,因此,他可能不能选择各种不同的产品,但是,在另一方面,他现在可以在不同的国家选择产品。

2.起初只有A国生产

A国可能有几个厂商,当联盟成立后,他们全部进入B的市场。B国产生了成本降低收益和贸易转移的损失,两种都可以看出:(1)如果各个厂商产量的扩大给他们带来了产出规模,这些厂商要扩大产量,所有接近产出规模的平均成本是最低的,因没有联合遭受的总损失降低了,寡头垄断局面还会持续下去。(2)部分降低成本的收益可能会失去,因为现在有一个较大的潜在市场,B国生产者可能会首先进入。

(四)一般均衡

建立一个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一般均衡关税同盟模型是很困难的。一些关税同盟传统理论已经通过两个很好的模型阐述出来,这导致的结果同局部均衡的论述相同。更多商品的模型变得相当复杂,而且往往以零散的方式加以阐述。发展两商品模型的规模经济理论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有许多进口竞争品,每一种产品在每个国家只被一个公司生产或可能被生产。每种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先是下降到一个点,最终向上,以排除向C国的出口,此外,存在成本不变的出口生产。有一个流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其货币工资已给定。每个产品的成本曲线都是相互独立的,因为他们只取决于给定的货币工资和有关生产函数。在最初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有一个量身而制的关税体系,这就引发了国内生产一部分产品,进口另一部分。局部均衡分析现在可以直接适用。当时该联盟成立后,占领了伙伴国的市场,生产将扩大(成本降低效应),其他产品的生产将会停止,因为国内市场可能被伙伴国占领。(贸易创造)从C国的进口将停止,因为或者被从伙伴国的进口所代替(贸易转移),或被国内生产(贸易抑制)所代替。

与一般均衡相比,首先,不同产品需求曲线可能转向,因为实际收入作为一个整体与收入分配会变化,或由于有交叉弹性,一种产品价格下降将使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曲线左移。某特定产品的需求水平,或者决定维持国内产业的关税税率,或者决定国内产业是否能在某一特定关税税率下存在。此外,它决定着实际产出量。由于这些需求关系,不能把每一个产品分开来看,就好像一般均衡是各个局部均衡的集合一样,但它仍然是真实存在的四大效应。

第二个一般均衡的情况是通过汇率调整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固定货币工资)。首先,在某个特定的汇率下,许多A国的产业可能扩大到B的市场,许多B国的产业倒闭。这种情况会引起A国货币升值,B国的货币贬值。(以各国的货币表示)这会导致一些A国产业退出市场,也会使一些B国的产业振兴。考虑一般均衡模型影响,我们应该比较同盟建立前后的情况,每一种情况有自己的均衡汇率。

(五)动态考虑

没有本质上的“动态”的规模经济,整个分析迄今一直比较静态。但事实上,在一个比较静态模型中,当有规模经济时,它是不可能准确地说明关税同盟均衡的。如果起初产品是由两个伙伴国生产,可以说,联盟建立后,一个国家将占领整个同盟市场。但是,不能说哪一个国家会这样:要依靠动态考量——关于寡头竞争本质,两国投资总额的相对比率等等。在比较静态模型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这就是如果只有一个厂商存活下来,将有贸易创造和成本降低的效应,而两者皆代表收益。但谁也不能说哪个国家将获得的贸易创造,那个国家降低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