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安市零售业态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

西安市零售业态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西安市零售业态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一、百货店(一)百货店在国际上的发展百货店是在19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小型杂货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认为是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第一节 西安市零售业态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

一、百货店

(一)百货店在国际上的发展

百货店是在19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小型杂货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认为是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1852年在法国巴黎开业的“好市场”商店是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店。其发展经历了创办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落期。

百货商店创办期:1852年~1880年。在这个时期,百货商店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许多经营方法远未定型,促销手段比较简单,组织形式单一。

百货商店发展期:1880年~1914年。在这个时期,百货商店的营业额迅速增加,坚持实行薄利多销策略,毛利率限定在14%~20%之间。经营的商品以大量日常用品为主,并开始注重店堂布置和商品展示。

百货商店成熟期:1914年~1950年。这期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百货商店虽然面临威胁,但通过增加向顾客提供服务,实行集中购买,开办各种分店和特许经营店等措施仍保持着优势地位。

百货商店衰落期:1950年以后。在这期间,由于百货商店之间激烈竞争导致竞争费用加大,商品价格趋贵。而同时,其他新兴零售业态如廉价商店、超级市场以低价位在与百货商店的竞争中分流了原属于百货商店的一部分目标群体,使百货商店面临着困境。

在此演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很多百货店价格由低价走向高价;顾客由普通百姓走向中产阶级或是富翁;商品由日用品走向高中档品、由广泛走向专业;服务由单一走向多元;柜台由封闭走向敞开;经营由自营走向兼有出租柜台。

(二)百货店在中国的发展

百货商店来到中国,虽然比发达国家晚了整整60年,但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的大城市里。

在上海,于1991年8月18日在南京路上开业的精品商厦,两年内就还清了近4千万元的贷款,其业绩之骄人使得大笔资金投向百货商店这种零售业态。据有关资料显示:1991年我国年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只有94家,而到了1997年已达到1000家以上,年均增速10%以上,并且地域分布趋向集中。但是,因过度投资、选址不合理而引起商圈重叠所导致的激烈竞争,以及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各种费用上升,使得百货商店在90年代末又逐渐走向迅速衰落。其中以郑州市亚细亚商场为代表的大型百货商店从兴盛到衰落还不到10年时间。而1997年广州十大百货公司总销售额仅比上年微升0.1%,扣除营业网点增加因素,实际是负增长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百货商店迅速发展又迅速衰落的变更之后,一些企业退出该业态,百货店的经营逐渐步入正轨。在中国商业联合会公布的2001年零售百强企业名单中,经营百货业的大连商场集团公司实行销售总额753300万元,同比增长21.2%;其中零售总额500363万元,同比增长49.8%,名列第五。同时,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2002年全国250家重点大型百货商场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4.8%,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1%。有关部门最新统计显示,以百货为主的零售业实现的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以上。

但是,由于新型零售业态大型综合超市、仓储超市在价格优势层面上的竞争,以及专业店、专卖店对追求时尚、高消费顾客群体的分流,百货商店的发展速度明显相对缓慢,发展空间日趋狭窄,2000年百货业毛利率仅为12%,同比下降7%,与国外30%的毛利率差之甚远。

(三)百货店在西安的发展

西安百货商店的发展与全国几乎是同步的,也是在90年代初逐渐进入快速发展,在1995年发展高峰时期,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正在经营的百货店一度达到了40家,90年代末逐渐走向衰落,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同等规模的百货店只有19家,其中以民生、开元商城、唐城、世纪金花为代表。

二、超级市场

(一)超级市场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

超级市场的产生被称为零售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它在自选商店的基础上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

1.创立期:沿着从自选商店向超级市场发展的轨道演进

1912年,有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两家食品自选商店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开业。但当时顾客还要到柜台处交款,不能称为超级市场。随后,1916年,克拉伦斯·桑德斯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开办了一家店名为“皮格利·威格利”的新式食品杂货店,最早地使用了回转式入口和出口的支付柜台。在一层楼里,顾客从旋转栅门的入口进场,按着预定的线路看到全部的商品,最后走到惟一的出口,付款后,走出另一个旋转的栅门。顾客是“自取”,商品是“自销”。

正是在此基础上,超级市场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诞生。在1935年时,美国的17个城市中已有600多家超级市场。1937年后,随着超级市场规模的扩大,俄克拉荷马城一家超级市场的店主西·哥尔特曼,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购货手推车,推动了超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交通运输和冷藏技术设施的发展,保证了停车场所和商品的低廉价格,使超级市场日趋定型。

2.发展期: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美国的超级市场加速发展。同时,20世纪40~50年代,英、法、日等国也相继产生了超级市场,并迅速蔓延开来,世界性的超级市场革命爆发。

3.成熟期:美国的超级市场从60年代中期以后便步入了成熟期

在发达国家,各种零售业态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创立、发展、成熟几个阶段,有的已进入衰退期。在美国,超级市场从创立导入到成熟大致经历了35年的时间。

(二)超级市场经营特征的变化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超级市场在演化过程中,其经营特征的变化历程主要有:

(1)商品由食品走向综合性日用品。超级市场刚一出现时,基本上只是满足食品方面的一次购足,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超级市场不断进行商品扩充,增加了非食品的经营。发展到今天,人们已无法从超级市场找到食品商店的旧貌。

(2)规模由小店铺到大市场。这从美国超级市场定义的变化可见一斑。美国起初限定称为超级市场的店铺年营业额不低于25万美元,50年代提高到37.5万美元,1963年改为50万美元,1975年提高为100万美元,80年代后又提高至200万美元。

(3)服务由单一走向多元。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烈,超级市场开始增加了一些服务项目,诸如信贷、送货、退货服务等。随着服务项目的增加,超级市场价格有上升的趋势。

(三)超级市场在我国的发展

超级市场在我国的产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超市是作为一种新型的零售商业形式从国外引进的。1981年上半年,广州市友谊商店首先开办了我国第一家超级市场(后称“自选商场”,270平方米)。到1983年底,据广州、湖北、北京等省市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超级市场40多家。

80年代初我国开办的自选商场中,北京市的发展速度最快,1982年,北京首先开办了三里屯和海淀自选商场,截止1983年底北京已有25家自选商场问世。这些自选商场多数是在原副食、蔬菜商店的基础上改建而成。1984年北京自选商场达41家,1985年底进一步增至51家,而全国此时约有155家。

虽然,在这段时间,全国许多省市都开办了一定数量的自选商场,新的商业形式开始也吸引了许多顾客,但两三年之后,大部分自选商场都相继恢复了传统的营业方式,在北京幸存下来的仅京华自选商场一家。从北京市开办的自选商场来看,经济效益都大大低于经营同类商品的普通零售店。由于费用大幅度增加,致使自选商场经营亏损。如北京市销售量较大的甘家口自选商场,1982年费用为6.5万元,1983年猛增到34.4万元,增加了429.1%,虽然销售额上升了79.4%,但还是从1982年盈利6.9万元变为1983年亏损10万元,大多数自选商场长期经济效益不理想。80年代中期以后,自选商场在我国逐渐减少,只有极少数经营有方的商场得以幸存。

199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家连锁超级市场——东莞美佳超级市场在东莞虎门镇开业,超级市场的发展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随后,1991年联华超市成立,1994年农工商超市成立,超级市场获得飞速发展。

到了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均GDP的增长,超级市场又重新在我国兴起,尤其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上海市为例,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自1991年起至1995年每年以14%的速度递增,至1995年,人均GDP为2290美元。换言之,从1991年起,上海市人均GDP就在1000~2000美元之间,出现了超级市场。到1995年,有各类超市公司21家,超市网点700家。

(四)超级市场在西安市的发展

超级市场于1993年在西安市场上起步,1997年开始真正发展,典型代表就是海星超市。2002年底,西安市的超级市场不足300家。为从顾客的满意度来评价西安超市发展现状,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茹同学2003年做了一次实地调查。

1.调查目的

(1)探求顾客对超市评价的构成要素。

(2)了解顾客对当前超市的满意程度。

(3)大型超市在行业顾客满意度指数评价中的地位。

(4)社会人口、地域等因素对超市顾客满意度指数评价结果的影响。

(5)识别西安超市行业服务质量的薄弱环节。

超市作为一种新的商品零售模式,近几年在西安乃至全国范围内兴起,并逐渐“火”了起来,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近些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经营理念、现代营销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与推广,推动了我市超市的快速发展。爱家购物广场、人人乐超市等几个大型超市也在销售规模,营业网点和营业面积等方面逐年递增,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其销售额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在商业零售领域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型综合超市”(GMS)源于法国家乐福1963年创建的超级市场,以其品种多样、价格适中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喜爱。综合超市以生鲜熟食、干货、冷冻系列、首饰、食品、休闲食品、烟酒茶叶、粮油、家用百货、洗涤用品、针杂、日用品、办工用品、文体用品、家电系列、各类服饰、鞋帽、床上用品、儿童商品等为主要经营范围。

超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既占如此重要地位,因此了解超市行业顾客满意度指数,对于商家了解顾客要求以吸引更多的顾客,甚至对于西安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顾客对西安市超市的整体印象

西安市各大超市在顾客心目中的知名度测评结果显示,顾客认为西安市最有名的超市中家乐、爱家、好又多、人人乐居前四位,具体情况如下:

表5-1 认为西安有名的超市

img18

3.顾客对超市购物的期望

(1)影响顾客选择超市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选择超市的主要因素是距离近、方便,价格有优势,商品种类齐全和商品质量有保证。具体情况如下:

表5-1 影响顾客选择超市的因素

img19

(2)顾客对西安各类型超市的期望测评结果如下:顾客对西安市大卖场(购物中心)的期望值最高,其次是中型超市,而对小型便利店的期望值最低。具体情况如下:

表5-2 顾客对西安各类型超市的期望

img20

4.顾客对超市购物价值的感知

(1)顾客对不同类型超市商品价格合理性的评价:测评结果显示,顾客普遍认为大卖场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而认为中型超市和便利店的商品价格较高,尤其是便利店的商品价格有50%的顾客认为过高。

(2)超市的促销活动对顾客的吸引力:测评结果显示,9.0%的人认为吸引程度高,32.6%的人认为较高,53.4%的人认为一般,3.8%的人认为较低,1.2%的人认为吸引程度低。数据表明,促销活动对顾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超市促销是吸引顾客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但也应该看到,超过半数的顾客并不为促销所动,这说明促销也并不是一种百试百灵的药方

5.顾客对超市商品及服务质量的感知

顾客对有关超市商品及服务质量的测评指标进行了评价,这些测评指标包括距离远近,方便程度,商品种类齐全程度,商品质量保证,购物环境,结算方便程度,服务态度,商品更新快慢,品牌效应,餐饮点,休闲娱乐等。顾客对商品保质保鲜也做出了评价,测评结果显示:顾客对某些超市的商品保质保鲜程度的满意度很低。

反映在超市发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顾客占调查总数的9.7%,没在超市发现过假冒伪劣产品的顾客占调查总数的81.3%,而有9.0%的顾客无法辨别商品的真伪。因此,进一步加强对超市的进货渠道的管理及商品质量的严格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6.顾客对超市的投诉及超市的投诉处理

(1)对超市投诉处理态度的评价:23%的顾客表示满意,29.5%的顾客表示较满意,26.2%的顾客认为一般,8.2%的顾客认为较不满意,13.1%的顾客认为不满意。

(2)对超市处理时间的评价:26.7%的顾客表示满意,25%的顾客表示较满意,30%的顾客认为一般,6.7%的顾客认为较不满意,11.6%的顾客认为不满意。

(3)对超市投诉处理结果的评价:28.3%的顾客表示满意,20%的顾客表示较满意,31.7%的顾客认为一般,6.7%的顾客认为较不满意,13.3%的顾客认为不满意。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超市发现假冒伪劣商品的顾客占总数的9.7%,而曾经对西安市超市行业进行过投诉的顾客仅占总数的2.6%(这其中还包括对超市服务质量的投诉)。这一现象表明西安市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7.顾客对西安超市行业的整体水平的评价

测评结果显示:14.1%的顾客表示满意,62.8%顾客表示比较满意,23%的顾客认为一般,0.2%的顾客认为较不满意,没有顾客认为不满意。结果表明西安市超市行业的整体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顾客满意度指数。

8.顾客忠诚

测评结果显示:51.2%的顾客愿意再次到被调查超市购买,21.5%的顾客不是很清楚,而同时有一定比例的顾客不愿意再次到该超市购买商品。数据说明西安市超市行业还是具有较高的顾客忠诚度。

通过对顾客评价结果的统计,计算出西安市超市行业的顾客满意度指数为79.3。具体评价结果见下表:

表5-4 超市顾客满意度指数

img21

同时,通过统计,也计算出了西安市超市行业中的便利店,中型超市和大卖场三种类型及十多家顾客较多的超市的顾客满意度指数。

表5-5 各类型超市顾客满意度指数

img22

9.西安市超市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超市还有待于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针对以上表格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对今后超市的发展方向预测如下:

(1)物流配送越来越重要。随着超市的发展,物流配送中心显得越来越重要,物流配送为顾客提供了便利,也是超市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源泉。

(2)建立和发展自有品牌。充分发挥自有品牌效应是大型超市的一个明显趋势。自有品牌商品可分两部分:一是自产,二是定牌。自产商品主要是投人小、销量大,周期短的产品。定牌商品发展潜力大。生产定牌产品的企业可不负责销售、广告,只管以销定产,使超市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呈现出纵向化发展优势,为公司带来更多利润。要想达到既能降低进货的销售成本,又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的目的,开发和经营自有品牌的商品则是一个有效途径。自有品牌具有风格独特、价格低廉、统一设计、统一资源、统一价格等优势,形成系列产品。

(3)发展经营规模化。通过连锁经营、发展规模效益是超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结果,也是超市发展制胜的重要秘诀。作为薄利多销的超市,发展连锁集团积极开展连锁经营是实现模效益的有效途径。

三、大型综合超市

(一)大型综合超市在国外的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是在超级市场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向顾客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购物环境、服务设施和方式,保证顾客获得最大限度的方便。

(二)大型综合超市在中国的发展

自1992年7月,国务院《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颁布以来,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荷兰万客隆、日本佳士客、德瑞合资的麦德龙等国外大型商业企业纷纷在各大城市抢滩布点。这些大型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主要采用两种零售业态: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超市。如1996年投资深圳的沃尔玛就开设了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大型综合超市性质)和一家山姆俱乐部(仓储超市性质)。另外,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营业态的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零售商家乐福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我国大型综合超市的发展是从90年代中期随着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以此种业态进入中国而发展起来的。据统计,1999年,全国11家销售过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综合超市,总销售额612亿元,比1998年增长50%,远远超过社会销售总额增长速度[1]。据内贸部发布的1999年零售业50强排名,头10把交椅中传统的百货公司占了4席,半壁江山拱手让给了大型超市。1999年,在上海和广东均首次出现大型超市赶超百货业的现象,上海市联华超市以73.07亿元的销售额赶超中国零售业“龙头老大”——上海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同期销售额63亿元),深圳万佳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以10亿元的销售额名列全省零售业第一。

截至2001年6月,我国零售业发展较快的上海市的大型超级市场已达到43家,其中由外商投资企业开设18家,内资企业开设25家。总营业面积47.7万平方米,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有25家,平均单店营业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

(三)大型综合超市在西安的发展

西安市的大型综合超市是从1999年末起步的,典型代表是好又多、人人乐。进入2002年,西安的大型综合超市大规模扩张,截至2002年11月,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商品品种2万种左右的大型综合超市有15家之多。

四、仓储商店

(一)仓储商店在国际上的发展

从业态的角度讲,这种脱胎于超级市场的零售业态,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1968年,SHV集团在荷兰建立了全球第一家集货仓及卖场于一体的商场,取名为“Makro”,中文译名“万客隆”。“万客隆”大多建在城乡结合处,营业面积一般在20000平方米左右,附设大型停车场,商场内装修简单,采用开架式货架陈列商品,商品主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所售商品直接来自厂家或国外进口,质优价廉。商场既是货仓,又兼营批发零售业务。顾客只要缴纳一定的会费,便可成为其会员,持卡消费,享受价格、送货、保险等方面的优惠待遇。“万客隆”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取得了成功。从此,这种模式迅速波及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并呈兴旺发达趋势。

1975年,仓储俱乐部的美国开山之父索尔·普莱斯(Sol Price)在南加州开了名为普莱斯俱乐部(Price Club)的第一家仓储俱乐部。接着,美国开办了很多类似的“价格俱乐部”、“平价商场”,经营商品品种多且多为畅销品,毛利率为8%~10%。

美国典型的仓储俱乐部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商品组合从食物到一般商品。食品中包括谷物、食用油、新鲜果菜、奶制品、鲜肉、熟肉、海产品、新鲜面包、罐头食品、软饮料、糖果烟酒等;一般商品更是从服装鞋帽、美容保健品、清洁用具、珠宝乐器、家庭用具、手工工具到汽车零配件、办公设备、家庭电器、图书音像制品等,一应俱全,实行会员制销售。

由于这种经营方式迅速受到消费者欢迎,进入90年代,仓储俱乐部成为美国零售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了30%,至今美国已有2200家商场,年营业额高达300多亿美元。两家最大的公司卡斯柯和山姆俱乐部的零售额占了行业的绝大部分。1998年,卡斯柯完成销售额243亿美元,位居全美零售业第9,《财富》杂志500强第141。而从1990年起,始建于1983年沃尔玛公司的山姆俱乐部就已占据了美国仓储俱乐部业态销售收入第一的地位。1992年,山姆俱乐部已达208家分店,销售额达到了126亿美元,在整个仓储俱乐部中的市场份额达到37%,1996年,分店数进一步发展到433家,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250亿美元。2002年,山姆俱乐部在美国本土的销售总额为316.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93.53亿美元增长7.7%。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在美国本土已经拥有525家山姆会员店。

这种新型的经营方式,90年代初出现于亚洲地区,并且迅速在该地区商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仓储式商场发展尤为突出。日本、港台地区称其为“量贩店”。1993年仓储式商场在香港开业,开业后仅8个月内在港岛连开4家分店,拥有1.5万名会员,每月平均有50万人次光临购物,月销售额达3000万美元,而且每月以25%的幅度递增。

(二)仓储商店在我国的发展

国内第一家仓储商店——“广客隆”于1993年在广州开业,在其开业仅10个月期间,销售额便突破2亿余元。随后,“好又多百货商场有限公司”、国内外几家公司共同投资的“正大万客隆(佳景)有限公司”等纷纷在广州成立。

在深圳,从1994年1月就相继有“百姓购物俱乐部”、“三九人人购物广场”、“百家惠”、“万佳平价百货商场”等近30家仓储式商场开业。

在北京,1995年已有“顺天府”、“物美广场”、“大道惠仓”、“京客隆”等仓储式商场或连锁集团40多家、店铺24家。

在上海,“百姓购物俱乐部”、“家万全”量贩店等仓储商店也纷纷成立。1995年,仓储商店已达30多家。

此外,仓储商店在其他大中城市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像济南就有济南世界购物广场、嘉隆会员店,天津有“家乐”美式平价俱乐部、昆明有红联百货广场,武汉市自1997年武商百盛量贩店、中商徐东平价广场开业,随之就有十几家仓储商店问世。

(三)仓储商店在西安的发展

截至2002年底,从严格的角度讲,西安市目前尚无标准型的仓储商店,因为本文中一直视为西安仓储商店代表的“家世界”,并没有实行真正的会员制经营。2003年8月21日,随着麦德龙的登陆,西安市才有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仓储商店。

五、便利店

(一)便利店在国际上的发展

便利店最早于1927年出现在美国,1927~1946年为初创期,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美国便利店的高速发展期。在此阶段,便利店迅速传遍美洲、日本、澳大利亚及欧亚各国,其在日本的发展最为成功。

日本便利店在20世纪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第一家便利店建立于1969年。进入90年代,虽然日本经济出现了衰退,但日本便利店的数量从1991年的9700家增加到1997年的20530家,销售额从15920万日元增加到36890万日元。其中,伊藤洋华堂(Ito-Yokado)经营的7-11便利店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便利店。7-11便利店自1973年成立以来,一直高速增长,到2000年底,7-11在日本已拥有8600家店铺,并以高达2.2万亿日元的销售额超过大荣公司,荣登日本零售业榜首[2]

(二)便利店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最早出现的便利店是广州南方大厦开办的“24小时连锁便利店”,但中国便利店真正起步却是在90年代,其标志是1992年10月16日在深圳开业的首家Seven-Eleven便利店(合作经营)。

上海市1995年1月出现了第一家连锁便利店“可的”便利店,其后又相继出现了华联罗森便利店、联华便利店等多家便利店。2001年,上海便利店发展进入高峰期,在经历了五年的兼并整合期后,形成“五虎割据”的局面:华联罗森、联华、良友、可的和梅林正广和。到2001年底,上海的便利店网点数已突破3000家[3]

与此同时,便利店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其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也都有相当数量分布。

(三)便利店在西安的发展

西安市的第一家便利店是在1999年出现的。到目前为止,西安市的便利店数目也不足300家。其代表也只是“海星便利岛”、西果便利店、十九粮贸等几家。

六、专卖店

专卖店在我国的发展主要从80年代中期的“三来一补”企业产品如服装、鞋类的内销开始,而后,又逐渐扩大到家电、家具、首饰、化妆品、电讯工具等多个领域。十几年来,专卖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中发展最快、最好的还是各种服装、鞋类专卖店。

在西安,专卖店起步于90年代初,1995年以后在西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班高峰期。发展最快的也不外乎是经营衣服、鞋类的专卖店。如“班博”服饰专卖店、“老人头”皮鞋专卖店、罗蒙服饰专卖店、香港正辉鱼专卖店等。此外,还有吉顺爱华、索尼专卖店以及雅芳(AVON)专卖店。

七、专业店和大型专业店

(一)专业店在国际上的发展

专业店在西方国家经历了独立化阶段(17世纪)、分化阶段(18世纪~20世纪30、40年代)、高档化阶段(二次大战后)阶段。

第一个阶段:独立化阶段。

最早开设店铺的是手工工匠,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规模的日益扩大,专门从事店铺经营而不从事商品生产的商人出现,随之独立化的专业商店便产生了。

早在路易十三时代,就有一些行商在城市中开小店铺。除了一些杂货店外,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形式的商店,诸如食品店、绸布店、五金店等。到17世纪,店铺蓬勃发展,城中的临街建筑几乎都被改造成店铺。

第二个阶段:分化阶段。

18世纪时,西方零售业的主要形式是杂货商店,常采取物物交换和赊销的形式,提供日常所需用的商品,遍布乡间。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居民产生了对特定产品的选择性需求,各类专业商店应运而生。19世纪上半期,是西方专业商店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但大多以小店铺为主。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了,进而产生了休闲阶层。该阶层追求享乐和漂亮的消费潮流使专业商店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专业店,例如,肉店、面包店和食品杂货店;另一部分成为满足人们新潮消费的精品店,例如,时装店、珠宝店、首饰店、香水店、化妆品店等。后者常常汇集各种名牌产品,质量优良,价格也较昂贵。

第三阶段:高档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专业商店向高档化方向发展。提起专业商店,在人们脑海中已不是肉铺、菜店和粮店,而是时装店、香水店、电器店等,甚至有的专家将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商店排斥在专业商店之外。

然而,二战后,人们的购买力虽较之以前大大提高了,但却变得对价格越来越敏感,美国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型百货商店为了与折扣店、超级市场竞争,放弃了过去价廉货全的特色,开始突出专业化,并提高商品档次。这使专业商店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许多专业店,特别是一些世界级名牌时装专业店,品牌单一、顾客有限,只好靠开拓其他高利产品维持经营。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后又以“专业商店并不一定是高档与豪华,其根本特征在于专,高档常常是专而精的陪衬”为发展思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专业店与折扣店的功能相结合、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的大型专业店(也叫“大类杀手”)又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型专业店的快速发展,促使Toys“R”Us(经营玩具),The Limited(经营服饰),The Gap和Barnes &Nobel等专业店连锁公司均以新开设“大类杀手”店以补充现有专业店。

2000年,Toys“R”Us,Circuit City(经营电子产品),Best Buy(经营电器)和Home Depot(经营家居用品)都已名列财富500强[4]。同时,The Gap、Toys“R”Us、Office Depot还分别以146.947亿欧元、137.281亿欧元、124.338亿欧元分列世界零售50强排行榜的第42、45、49位。尤其是作为最大的“大类杀手”店,Home Depot已连续几年排在全美10大零售商之列。1998年,该公司名列全美零售业第六,全球500强企业第96位;1999年以384.34亿美元列世界零售100强第5位;2000年以491.542亿欧元列世界零售50强第5。

在美国,如今专业店已成为其多层次、多结构、多业态的商业网络结构的基础,是现代购物中心经营的主要业态。

(二)专业店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近年来专业店和大型专业店的发展以经营家电的“国美”、“苏宁”和伴随着医疗机构改革在各地纷纷建立的大药房为代表。此外,也出现了一些音像制品专业店,但规模都较小。

(三)专业店在西安的发展

西安市的专业店、大型专业店以“国美”、“苏宁”、“智圣”以及坐落于北大街的“百姓大药房”为代表。据统计,西安目前的专卖店和专业店(包括大型专业店)共有19家,门店400多个。

八、家居中心

(一)家居中心在国际上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实际上并没有家居中心这种业态,它被归在“大类杀手”之中,如美国的家居(Home Depot)、德国的欧培德、英国的百安居(B&Q)等。

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类杀手”迅速发展,而家居改建中心(home-improvementcenter)是“大类杀手”专业店中发展最快的一种。家居中心传统上是经营五金、木料、涂料的专业商店,主要与建筑商进行交易。而家居改建中心,即美国现代的家居中心,将传统的五金商店、木材场与自我服务结合起来,向那些希望“自己动手做(Do It Yourself)”房屋装修的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典型的家居中心在建材、五金、涂料、电动工具、园艺和庭院设施、水暖、电力供应设施和其他维修供应品方面提供又深又宽的商品组合,一些还扩大至包括家具和家用电器。

(二)家居中心在我国的发展

由于消费习惯的问题,中国历来只有类似“家具城”的家具中心,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居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外商欧培德、英国的百安居(B&Q)等的进入,中国才有了真正的家居中心。目前,此种业态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家居中心在西安的发展

西安截至2002年底,有两家以房屋修缮和室内装修、装饰品、园艺品、室内外用品等为主,自选和开架销售相结合的家居中心,分别是天津家居装饰建材中心、紫薇宜家。总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的西安美伦现代家居中心,只能称得上是“家具中心”,却不是家居中心。而太白路建材市场、大明宫建材市场等以批发为主,也不能称做家居中心。

九、购物中心

(一)购物中心在国外的发展

(1)产生阶段:(1940~1950年)

购物中心起源于美国,诞生于1940年。购物中心在此阶段产生并区域定型,在规模、管理方面仍不完善,经营者进行了很多探索,二战期间,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2)发展阶段:(1950~1970年)

二战后形成的新的消费浪潮和人口向郊区的迁移使购物中心在1950~1965年迅速发展。1955年,全美大城市的郊区共计有约1800个购物中心,正在兴建的还有约1800个。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购物中心委员会提供的资料,美国已有购物中心4200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万平方英尺的约占1%,40万~100万平方英尺的约占3.7%,10万~40万平方英尺的约占32.3%,其余的为10万平方英尺以下。在购物中心从业的人数接近1100万,购物中心的年收入超过9350亿美元,1994年零售业销售额的50%是从购物中心获得的,2000年的营业额已达1万亿美元[5]

(3)停滞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70年代初,西方爆发了能源危机,石油价格暴涨,靠小汽车到郊区购物费用太高,购物中心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

(四)购物中心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购物中心是在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消费领域拓宽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广州天河城广场和上海港汇广场分别于1996年2月和1999年开业。目前,中国的购物中心多建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表5-6所示。

表5-6 国内已建成和即将开业的购物中心前20名排行榜

img23

续表5-6

img24

资料来源:http://www.xasmw.com

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零售业发展较快的上海市,目前开业的购物中心已有14家,包括正大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上海广场等在内,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建的购物中心为13家,建筑面积将超过200万平方米;正在规划立项的购物中心有11家,建筑面积亦将超过100万平方米;尚处于布局设想的购物中心也有5家以上。据此预测,至2005年上海市将有20多家购物中心投入运营。而到2010年,上海市范围内规模大小不一的各类“购物中心”将超过40家。

上海市政府和大型企业集团在策划“购物中心”建设项目时,都认真吸取了欧、美、亚洲诸国在购物中心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上海的特定环境条件,在商场建筑设计、服务功能配置、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新貌。各区在确定建设方案时,从上海地区的土地资源、商业基础、人口分布、消费习惯等实情出发,整合各种商业资源,既有在新兴区域按照国际一流水平打造现代“Shopping Mall”,也有在历史形成的商业闹市口,重新组合现有商业建筑群,充实调整服务功能配置,促其跃升为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既有建在市中心的“都市型商业购物中心”,也有建在居民集聚区的“社区商业购物中心”,以及建在近郊区的“乡村购物中心”,还有一些是根据特定环境位置、商业服务特色、商品结构特点建立的“迷你型购物中心”。

(三)购物中心在西安的发展

目前,西安市还没有购物中心这种零售业态。但是,西安紫薇大卖场发展有限公司在长安县投资兴建的“紫薇家居购物乐园”——据称是西安第一座集建材、家饰、家具、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Shopping Mall”已开始动工,并宣称要力争使年贸易收入达40个亿。同时,西安市经济开发区与美国中信地产投资有限公司于2002年4月签订协议,将在北郊经济开发区投资2.5亿元建设一个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Shopping Mall。”此外,西饮集团也与新加坡一家集团签订合作意向,共同投资在高新区建造一个32万平方米的“Shopping Mall”,预计在2004年开始动工。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各种零售业态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西安市作为一个西部内陆城市,其零售业业态的发展,又滞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其在中国零售业业态发展的梯队中,明显处于靠后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