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收支结构比较

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收支结构比较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国际收支流量结构的比较,从而发现各国国际收支账户流量的组成状况和特征,总结一国国际收支变动规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差异性,而经济结构最终决定其国际收支结构。样本国家中的7个发达国家的货物和服务贷方和借方流量占GDP比重变化较为稳定且比值较小,与这些国家金融化程度较高的经济结构直接相关。

第一节 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收支结构比较[1]

一、国际收支流量结构比较

在国际收支结构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属于核心内容,货物和服务、资本和直接投资又是核心内容中的最重要部分。基于数据的可得性,笔者重点选取了经常项目下货物与服务贷方、借方流量占GDP比例、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直接投资流入量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及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占GDP比例等数据,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国际收支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国际收支流量结构的比较,从而发现各国国际收支账户流量的组成状况和特征,总结一国国际收支变动规律。

(一)货物和服务流量占GDP比例

在国际收支中,货物和服务的贷方和借方流量主要反映一国出口和进口的变化,其占GDP比重反映了一国经济对出口和进口的依存程度。如表7-1、7-2所示,从变化趋势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种类型国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是发达国家货物和服务贷方和借方流量占GDP的比例变化较为平稳。其中上涨幅度最大的是德国,因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例较大,货物和服务贷方流量占比由1985年的34.41%上升到2008年的47.88%,上涨了13.47个百分点,借方流量占比由1985年的30.29%上升到2008年的41.63%,上涨了11.34个百分点,其他发达国家比例变化不大。二是新兴市场国家中大部分国家货物和服务贷方和借方流量占GDP比重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走势。从上升幅度来看,亚洲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超过了南美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反映出亚洲国家偏向于出口导向和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向亚洲集中的事实。从占比的绝对值来看,发达国家货物和服务贷方和借方流量占GDP比重要远低于新兴市场国家:一是2008年,样本国家中的7个发达国家贷方流量占GDP平均值为28.35%,借方流量占GDP比重平均值为28.57%。二是样本国家中10个新兴市场国家贷方流量占GDP平均值为62.87%,借方流量占GDP比重平均值为57.95%。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货物和服务贷方和借方流量占GDP比重变化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差异性,而经济结构最终决定其国际收支结构。样本国家中的7个发达国家的货物和服务贷方和借方流量占GDP比重变化较为稳定且比值较小,与这些国家金融化程度较高的经济结构直接相关。而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化水平不高,两个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且比值较大。

表7-1 世界主要国家部分年份货物和服务贷方流量占GDP比例

img113

资料来源:根据IMF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表7-2 世界主要国家部分年份货物和服务进口占GDP比例

img114

资料来源:根据IMF统计数据库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如表7-3、7-4所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世界各国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占GDP比重平均值由1980年的6.7%上升到2007年的27.9%,流出存量占GDP比重平均值由1980年的5.8%上升到2007年的28.9%。首先,从总体比较来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占GDP比重平均值要高于发达国家,反映出国际直接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聚集的趋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流出存量占GDP比重平均值高于发展中国家。其次,从所选的样本国家具体情况来看,在7个发达国家中,美国直接投资总量最大,2007年美国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量分别达到15.1%和20.2%,居世界各国首位。英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变现最为活跃,2007年英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存量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8.6%和61.5%,居发达国家首位。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直接投资表现出极大的特殊性,日本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其直接投资的流入量远远落后于流出量,2007年日本直接投资流出存量占GDP比重为12.4%,但其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占GDP比重仅为3%,大幅落后于美、英等其他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流入流出结构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则同样是个特例,与它的经济规模相比,其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额微不足道。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中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最大,2007年直接投资流入总量达到,居新兴市场国家首位,但受到资本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表现较为低迷,2007年中国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占GDP比重为10.1%,但其直接投资流出存量占GDP比重仅为3%,直接投资的不对称结构也十分明显。新加坡直接投资表现最为活跃,2007年新加坡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存量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4.7%和92.7%,居于新兴市场国家的首位。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日本相似,直接投资流入规模与其经济规模却极不相称,1997年之前,其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占GDP比重很低,远远落后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直接投资的流入规模加速扩大,到2007年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占GDP比重上升到12.4%。印度利用外资水平较低,2007年印度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存量占GDP比重仅为6.7%和2.6%,这与印度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表7-3 世界主要国家部分年份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占GDP比例

img115

img116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历年WORLD INVESTMENT REPORT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表7-4 世界主要国家部分年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占GDP比例

img117

img118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历年WORLD INVESTMENT REPORT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三)证券投资流量相对规模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资本流动由直接投资为主转向更多依赖于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推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金融交易提供了新的交易平台,金融衍生产品大量出现,金融创新水平得以提高和发展,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受到金融全球化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直接投资占全球资本流动的比重下降,证券投资逐步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形式。如表7-5所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证券投资流量增长显著,其中,证券投资资产流量由1990年的18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9364亿美元,增长了156倍,证券投资负债流量由1990年的25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30049亿美元,增长了118倍。从资金流向来看,跨国证券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如图7-1所示,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1985-2007年证券投资负债平均值比较,我们发现发达国家是证券投资流入主要目的地,由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金融发展水平高,拥有发达资本市场,证券投资流入规模较大。日本则是发达国家中的特例,受其经济发展模式的约束,证券投资负债平均值为负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证券投资流入规模有所增加,但由于金融发展滞后并受到90年代初期拉美金融危机和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投资流入规模相对较小。[2]

表7-5 世界各国部分年份证券投资流量变化

img11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国际统计数据整理得出。

img120

图7-1 1985-2007世界主要国家证券投资流入量(负债)平均值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国际统计数据整理得出。

二、国际收支差额结构比较

国际收支差额包括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国际收支差额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更能细致地反映国际收支结构全貌。通过对样本国家国际收支差额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是深入发掘国际收支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的重要途径。

(一)经常账户差额占GDP比例

经常账户差额占GDP比例是衡量一国国际收支结构的重要指标。样本国家经常账户差额占GDP的比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首先,从经常账户差额占GDP比重平均值的散点分布来看。如图7-2所示,17个样本国家2006-2008年占比是正值即经常账户处于顺差的国家有9个,其中3个为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德国和加拿大,另外6个国家主要以东亚的新兴市场国家为主;占比是负值即经常账户处于逆差的国家有8个,其中4个为发达国家,另外4个包括拉美的巴西、墨西哥及南亚的印度和东亚的韩国。多数国家比例正负值的数额差异处在±5%的范围内,只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正值比例和美国的负值比例较大,超过了±5%的范围。其次,从总体变化情况来看。如表7-6所示,发达国家中美国、英国比例基本为负值,而日本比例基本为正值,日本和英国比值变化较为平稳,而美国的负值比例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负值比例出现了加速扩大的趋势,90年代中期之前的12年里,美国的占比平均值为-1.85%,90年代中期之后12年里,下降到-5.013%,负值比例增长了3.162个百分点。其他发达国家比值则表现为正值、负值交替出现,并且变动较为平稳。新兴市场国家中东亚5国正值比例较高,并且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正值比例迅速扩大。90年代中期之前12年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三个国家占比平均值分别为8.82%、-2.25%、0.01%,90年代中期之后12年里,变化为21.83%、13.76%、6.41%,分别增长了13.01、16.01、6.4个百分点。而拉美3国和印度则普遍为负值且变动较为平稳。

img121

图7-2 17个样本国家2008年经常账户差额占GDP比重平均值散点分布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IMF统计数据库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表7-6 1985-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经常账户差额占GDP比重(三年平均值)

img122

资料来源:根据IMF统计数据库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样本国家国际收支差额结构变动分析

1.发达国家国际收支差额结构

发达国家国际收支差额结构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所选样本国家中7个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按照国际收支结构阶段理论来判断,这些国家都处于国际收支结构的净对外投资国或成熟的债权国阶段[3]。表7-7系统地记录了1970-2008年7个发达国家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状况。数据表明7个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一级账户差额结构存在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国际收支差额结构表现为“经常账户逆差+金融账户顺差”;第二种情况是,日本、德国等国的国际收支差额结构表现为“经常项目顺差+金融账户逆差”;第三种情况是,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国际收支差额结构大体平衡。此外,7个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次级账户差额结构中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平衡关系,例如,美国、英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来自货物,服务为顺差,金融账户的顺差主要来自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并与经常账户的收益顺差相对应;加拿大的经常账户逆差来源却与美国、英国不同,绝大服务和收益账户是经常账户逆差最主要来源,货物账户几乎都是顺差;日本、德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主要来源于贸易账户,服务账户为逆差,收益账户基本平衡,金融账户的逆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账户,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账户基本平衡;法国和意大利的服务贸易优势较为显著,服务账户为顺差,其他账户基本保持平衡。1997-2008年,7个样本国家的国际收支差额结构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法国和加拿大由经常账户逆差国转变为顺差国,美国和英国的贸易逆差以及日本和德国的贸易顺差都变得更为显著。同时,7个样本国家国际直接投资逆差和证券投资顺差状况进一步扩大。

表7-7 7个样本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概览

img123

注:+表示顺差,数字表示年份数,表中全部用顺差表示,共有两个时段的统计数据,第一个时段是1970-2008年,共计39年,国际收支平衡的顺差值为+ 19或+ 20,如日本在1970-2008年的39年间经常账户顺差的年数为34年,则其间逆差年数为(39-34= 5)即5年。第二个时段是1997-2008年,共计12年,国际收支平衡的顺差值为+ 6,如日本在1997-2008年的12年间经常账户顺差年数为12年,则其间逆差年数为(12-12=0)即0年。

资料来源:根据IMF统计数据库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2.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收支差额结构[4]

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基本符合不同收入水平的国际收支标准模式。如表7-8所示,在统计时段内,新兴市场的GDP增速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模式上都属于借助外部资金的力量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但在利用外资结构上存在显著不同。首先,新加坡和韩国虽然都属于高收入国家,但两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新加坡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1970-2008年的39年间直接投资账户几乎全部为顺差;韩国则主要通过借外债来吸收外资,相对而言,新加坡的国际收支结构更具高级化,经常项目中新加坡的服务多年来保持大量顺差。其次,拉美3国主要通过外债形成资金来源,在国际收支结构变化上主要表现为金融账户下长期贷款账户上的国外资金流入,同时经常账户下收益账户形成了多年逆差。经历了80年代初期的金融危机后,拉美3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开始转变,利用外资方式上向外商直接投资转移,减少长期贷款,并通过货物贸易顺差用于弥补收益逆差,从而弥补由于过度借债带来的投资收益逆差,经常账户开始由逆差转向顺差。第三,东南亚3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的外商直接投资。20世纪70年代以来,稳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促进以出口导向的工业制成品部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货物账户长期保持顺差。最后,印度的国际收支结构体现了低收入国家的主要特征,经常账户下的3个次级账户——货物、服务和收益全部表现为持续逆差,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印度对国际资本具有一定吸引力,特别是1997年以来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顺差。最后,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特殊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双顺差”特征显著,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表7-8 10个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收支概览

img124

img125

资料来源:根据IMF统计数据库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三、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收支失衡主要特征与实证检验

(一) 9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特征

1.全球中心美国的特征

美国是全球资本聚集和商品交换的中心,其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特征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账户顺差。这种特征集中地反映了美国作为全球经济中心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作为贸易中心,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二是作为资本中心,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其金融发展水平远远超越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且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日益巩固。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迎来了由技术进步导致的新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美国金融服务业得到了超长发展,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大幅提升了美国金融资产供给能力。在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衍生需求进一步刺激了消费的增长,这促使贸易逆差出现了不断扩大的格局,美国作为全球消费中心地位也得到提升。

2.次中心德日的特征

二战以来德日等次中心国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经常账户的顺差和资本账户的逆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政策调节和成本上升影响,特别是强大工会势力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僵化状况,进而抑制了企业节约劳动成本空间,限制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德日等次中心国家的实体经济上出现增长放缓的趋势。在经济增长降低的背景下,这些国家开始将部分产业向外围国家转移,国际收支结构出现了经常账户顺差减少的趋势。在金融发展上,德日等次中心国家逐步放松金融管制,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大幅增加投资机构的数量,积极发展混业经营,这使得资本交易日趋兴旺,资本账户逆差也开始出现减少。

3.外围发展中国家特征

外围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其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特征是经常账户的巨额顺差。[5]这些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政策支持下形成较高的外贸竞争力,并普遍选择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累积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外部经济最重要特征。这些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通常是以银行为主导,金融自由化水平远低于金融深化程度,金融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在资金的分配中政府起着主要作用,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资金配置使用上产生了两个非常明显的悖论:一是在储蓄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下却吸收了大量的FDI等国外资本;另一个是美国国债等低收益金融资产成为长期顺差所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所购买的主要对象,而严重缺少股权、FDI等高收益资产投资,对本国和本地区高新产业发展更缺乏必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收支失衡表现各异,总体变现为全球生产结构与金融结构的极端不对称性,特别是在金融结构差异显著的条件下,各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也各有不同。中心国家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发展水平,国际收支失衡表现为经常账户的逆差和资本账户的顺差,而金融发展以银行主导的德日等次中心国家国际收支失衡表现为经常账户的顺差和资本账户的逆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更加突出。

(二)主要经济体金融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的关联性检验

为证明金融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笔者选取了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一体化程度和经常账户失衡指标进行关联性检验。

笔者选取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6)的金融指数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这一指数作为系统反映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的全球影响力最大,其中有三个核心二级指数最具代表意义:一是传统的银行中介指数。主要衡量金融机构控制贷款周转变化状况,全面反映吸收存款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和信息公开水平。二是新金融中介指数。主要衡量金融市场能够提供直接融资的金融工具发展状况。三是金融市场发展指数。主要衡量金融市场准入状况,反映金融市场功能发挥的保障性因素,具体包括金融进入标准、投资者保护条款以及合同执行力保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表明,在大多数国家,传统银行业务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欧元区国家传统银行的非金融部门中出现了资产和负债同时下降的局面,但其规模仍然保持是美国2倍水平。在新金融中介指数上,各国间的差距较大,其中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和加拿大居于较高水平。在金融发展指数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了18个工业国家,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国家差距并不大,原因是这些国家普遍改善市场进入条件,特别是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流动性和深度方面有显著提高。从总体来看,美国金融发展程度仍最高,国家之间金融发展水平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众多经济学家对金融一体化程度进行了研究,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较大争论。笔者借鉴了Chinn和Ito(2005)对金融一体化测度的方法和结论,通过编制各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指数来考察金融一体化程度,指数编制主要反映了多重汇率、经常账户管制、资本账户管制和出口退保要求的情况。这一指数选取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汇率管制年度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按照二进制虚拟变量形式进行处理,测度了跨国金融交易管制程度。测度结果显示,指数值与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一体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变化。在此基础上,为反映经常账户失衡程度,建立基本公式如下:

img126

cgdp代表私人部门信贷占GDP的比重,gdpp代表每单位资本GDP。

(7.1)式是一个简单的相关关系式,并非强调严格的因果关系证明。cgdp用来表示金融深化程度,gdpp用来表示经济发展的阶段。表7-9显示了金融发展水平与国际收支失衡关系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选取的7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在测度关系上截然相反,在1970-2004年和1990-2004年两个阶段中,发达国家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发展中国家则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对发达国家进行细分考察,可以发现金融发展差异导致测度结果不同,发展水平较高的英美表现为金融发展水平与经常账户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德日则表现为金融发展水平与经常项目账户存在不显著负相关。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经常项目越倾向于赤字,金融发展水平越低,经常项目越倾向于盈余,进一步证明了金融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系。

表7-9 金融发展与外部经济失衡[6]

img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