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经济的基本知识

知识经济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知识经济的基本知识[本章导读]本章首先就知识经济的产生、定义和特征及其对人类经济发展的意义做一些探讨,然后分析和介绍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知识经济阶段,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文化、技术、管理和制度等领域的创新。

第二章 知识经济的基本知识

[本章导读]本章首先就知识经济的产生、定义和特征及其对人类经济发展的意义做一些探讨,然后分析和介绍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发展至今就其经济形态以产业结构来分,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高技术)经济等阶段。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从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转变的“分水岭”是18世纪中叶,在此之前农业经济大约维系了数千年。工业经济时代大约可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下半叶,为蒸汽动力时代,以英国工业为代表;后一阶段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为电力时代,以美国、德国的工业为代表。整个工业经济时代的时间跨度为200多年。知识经济萌发于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90年代至本世纪初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将走向成熟,它以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广泛运用为显著标志,该阶段美国是杰出的代表。

农业经济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活动有限,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在欧洲,法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该阶段体力劳动是创造财富的主要依赖,畜力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知识如铸铁、水利技术等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还是依赖于体力、对土地利用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等(如气候)。该阶段人们多屈服于自然(听命于自然),以“宿命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解决温饱问题及维护稳定是农业社会的首要目标,而追求小康社会则成为一种理想;在价值观上,主要体现为节俭、服从。

工业经济阶段,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资本作用下,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很多领域用机器的力量取代了人、畜的力量,并依赖技术和机器,使原来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都可以完成;同时,人类依靠技术对自然的破坏与改造也超过任何时代。该阶段,技术、知识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商品;独立的研发阶层或企业组织尚未出现,但技术、知识通过转让对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在工业经济的初步阶段,在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完善或保护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走模仿和创新之路,在引进英国等先进技术和相关设备、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及技术转化,很快完成了自己的工业革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在该阶段取得了成功。该阶段人们因受到对自然科学和规律认识把握的盲目自信与自大的鼓励,意图征服自然,并以社会财富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其目标就是追求高增长、高消费,并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社会中大部分人的价值观是“金钱至上”,并相互之间在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争夺财富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甚至不惜用战争手段来解决。

知识经济阶段,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加。该阶段技术、知识已经开始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商品,独立的研发阶层或企业组织开始出现并日益壮大,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该阶段,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产权保护更为严密,技术后进国获取关键知识(如核心技术)的成本在增加,它们走模仿发展战略变得艰难。创新成为该阶段所有国家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的根本之路。该阶段,人类已经认识到,以传统的方法来发展经济,会使人类遭受到自然的报复,进而毁坏人类本身,所以人、科技与自然相协调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经济的主导思想,而系统平衡论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该阶段人类发展目标变得较为简单,即促使人、科技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但由此也变得更为艰难,它在智力创造上对人类提出了较高要求;该阶段的价值观就是拥有知识,不断创新。

知识经济酝酿、萌芽、发展于20世纪后半叶,它以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广泛运用(特别是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为显著标志;其意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投入和配置,知识产品的生产(产生)、分配(传播)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有:以数字化信息革命为推动力量,以可持续开发和可共享的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以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投入),以知识和信息作为主要产品,以知识和信息服务行业为主导产业,以收益和规模报酬递增为原则,以知识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为管理的重点,以非标准化和分散化的生产为主要形式,社会主体和分配方式改变,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及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知识经济的意义首先表现在理论上是无限的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它将提高人类有效克制资源有限这一致命弱点,使人类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以环境的破坏、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它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构成的全方位变化,促进企业重构,引起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知识经济对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体现为:它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借助于人类无限的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它可以解决有限自然资源限制人类发展极限这一问题,通过建立人、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动态平衡,为人类和平、有序、安全、富裕地生活创造条件。但如果不能处理好一些关系,如不能让人类及时分享他人的先进有益的技术和知识,则会对人类文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进一步造成全球的两极分化,促使发展中国家重走工业革命时期的老路,破坏环境,气候变化难以遏制,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局部冲突、战争不断,恐怖活动猖獗等;这样也可能加速地球和人类的毁灭。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文化、技术、管理和制度等领域的创新。知识经济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在没有完成工业经济阶段任务的基础上直接面对知识经济,再加上“李约瑟难题”背后隐含的中国创新文化的不足,使我们的知识经济建设面对很多难题;但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起点各国没有太大差别,中国人聪明才智及一些传统文化等使我们有着诸多机遇,关键是我们能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创新,以迎头赶上。

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一样,也要涉及生产、分配和消费等问题。知识的生产是整个知识经济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意指知识产品被生产出来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开发(R&D)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其外在形式主要就是研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三类;其内核与本质是自主创新;其特点有生产主体的多样性、生产的历史继承性、知识产品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知识生产的规模效应及不依赖自然资源和正外部性等。

知识的分配是指科技知识等在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在不同空间的扩散,使不同个体之间可以分享知识信息的过程,其使命在于使知识从其拥有者手中传送到接受者手中,使后者能了解、分享和应用同样的知识,其主要使命在于扩散知识和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投入。其分配机制主要有教育机制、社会培训机制、各种媒体和信息网络机制及商业传播系统等。

知识消费意指人们受利益(含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驱动通过学习和积累、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知识消费者也可分为个人、企业和国家等三类;其中个人是最广泛的消费者,而企业消费知识除了给企业带来收益(主要是经济收益),也给其员工带来知识方面的巨大收益;国家作为消费者主要涉及购买庞大系统的知识,用于国防、国计民生的领域。知识消费具有重复性和共享性、相对整体性更强、增值性和自我满足性及多层次性等特点。

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之中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成以来的普遍现象,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不可能不涉及知识的运用,只不过区别在于知识运用的多少和程度有所不同。经济发展史反映的是人类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历史,只是不同的经济形态应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它们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新知识不断更替旧知识。早期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力、自然资源和土地,知识的作用和地位还不是很突出,经验和体力占一定的主导地位,农业知识与科技开始得到应用。工业革命后,资本、劳动力、工业技术和知识等运用的广度、深度远远大于农业社会;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占绝对比重,甚至独立成为一种商品。每个时代的经济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从知识、科技的角度看,主要是知识和科技在其中起的作用的不同是较为显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