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贸易主体的类型

贸易主体的类型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2 贸易主体的类型1.按法律地位分类贸易主体按其法律地位可分为自然人和企业法人。作为贸易主体的自然人是指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个体工商业者是贸易主体最初的形式,为推动贸易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贸易活动的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流通必须靠这三者共同完成,因此他们并列成为贸易主体。其中,生产者为贸易关系的建立提供物质基础。

2.1.2 贸易主体的类型

1.按法律地位分类

贸易主体按其法律地位可分为自然人企业法人。作为贸易主体的自然人是指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企业法人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由一定人员和财产组成,实施购销行为的生产企业与贸易企业。

(1)自然人。自然人主要表现为个体工商业者。个体工商业者是指由劳动者个人出资,劳动者个人或家庭直接进行经营的贸易组织。其特点是出资者个人亲自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提供劳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建立、变更和歇业的程序十分简单;资本规模小,偿债能力有限;雇工8人以下,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营业时间长;品种多样,反应灵敏,可以弥补其他贸易组织在经营时间、空间、品种和服务上的不足。

个体工商业者是贸易主体最初的形式,为推动贸易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消费有限、贸易经营简单,在这种情形下以个体工商业者出现的组织形式非常普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出现了大规模的贸易企业,这些企业使得贸易成本大幅降低,品种极大丰富,个体工商业者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消费的层次性,以及个体工商业本身灵活经营的特点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地位。

(2)企业法人。法人的定义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企业法人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由一定人员和财产组成,实施购销行为的生产企业与贸易企业。企业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社会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并产生利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企业是社会发展的经济细胞,是贸易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按在贸易活动中的作用分类

贸易主体按其在贸易活动中的作用可以分为:生产者、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贸易活动的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流通必须靠这三者共同完成,因此他们并列成为贸易主体。

其中,生产者为贸易关系的建立提供物质基础。生产者通过商品的出售,实现剩余价值,从而维持正常的或超额的利润,继续进行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决定消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首先,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其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再次,生产靠它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可见,生产本身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生产者是贸易活动的起点。

但是,生产者的行为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才能将商品销售出去,回收资金,继续开展生产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往往存在地域上的差别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生产者建立生产基地往往优先考虑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地方;如果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那些地区最先吸引高素质人才,信息渠道通畅,融资快捷。而消费者却分布在全国各地,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就需要一个桥梁来沟通,于是商品经营者就应运而生。商品的采购、运输、储存、销售都是由商品经营者来完成的。一方面,商品经营者将生产者的产品展示、推销给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选购商品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倾向,商品经营者在采购商品的过程中又将这种信息反馈给生产者,以此指导生产者改进自己的生产行为。

消费是贸易活动的终点。商品中所包含剩余价值能否实现,最终是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决定的。消费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消费保证了劳动力的再生产。不再生产出劳动力就不能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社会经济就无法向前发展。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作为生产的个人,把自己再生产出来。”(1)其次,消费产生出新的社会需要,为生产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只有当较低层次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之后,才能产生出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消费者通过这种层次递进的消费产生出新的社会需求,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再次,从国民经济循环来看,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终点,也是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的先导,承上启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健康的消费状态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并产生良性循环。因此,消费者作为贸易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经常通过调节消费者的行为,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我国从1996年到2002年,连续八次降息,以刺激投资,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过后又由于GDP增长过快引发了对经济增长过热的忧虑。于是,2004年10月28日,中国中央银行又采取加息措施,抑制人们对于房地产等产业的过分投资,使经济增长保持健康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