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时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信息时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时间:2022-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时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孔庆明 傅 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都是一种社会制度,并断定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是用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代替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最佳交换条件。

信息时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孔庆明 傅 华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都是一种社会制度,并断定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是用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代替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上,而有计划按比例正是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相对立的另一种经济形态。这种观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间,延续了一百多年了。今天,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现象,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现象。这就是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论断,它是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对经济运行和发展轨迹的新认识。这个新认识是实事求是的典范,这个新结论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真切的体现。

一、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场

人类社会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分工以及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导致市场的出现,先是一个国家,后来扩大到一个地区,进而扩大到全球,形成全球性的商品交换市场。市场所到之处,原始、落后、孤立、封闭的自然经济体系便被摧毁,所有分散独立的经济个体便被联结组织到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总体经济中来。统一市场的形成消除了阻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整个人类的经济活动得到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就是靠这个市场的强大推动力,创造了比人类在资本主义以前所创造的所有财富还要多千百倍的财富的。这当中的根本因子,就在于市场或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生产选择方式,拥有两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是竞争,一个是信息。

人类的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涉及千千万万具有不同利益、不同目标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被市场置于同一起跑线上,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和裁判规则下,趋利避害,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和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力和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广阔、统一和自由出入的市场为每一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了自由创造、自由选择,自由竞争的舞台。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作为商品消费者的生产要素所有者都面临着选择与被选择。商品的生产者在这里通过平等竞争实现自己生产的价值,商品需求者在这里通过自由选择,实现自己对商品的效用价值。对于投身于市场的商品生产者而言,要想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千方百计探索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尝试运用最先进的管理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向消费者提供最新、最美、最廉价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为了使效用最大化,就必须用“货币选票”在市场上合理选择,实观最优的消费满足。市场上的这种激烈竞争是你死我活、冷酷无情的。谁最大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最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有限资源,谁就能在市场的生死较量中生存和发展。这种竞争促使决定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不断出现创新和突破。例如,劳动人员由体力型劳动者转为文化型劳动者,并再发展为专业科技型劳动者,各种加工工具和机械设备也由简单到复杂,并转向智能型,新的能源和原材料不断涌现和开发,交通、通讯手段也迅速发展和普及,甚至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出现一次次革命,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市场经济的另一优势就是充分发达的市场为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了信息基因。市场的自由竞争逼使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求效益、求质量、求技艺、求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益,提高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水平。要实现这些努力,就必须保证经济决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而这又完全依赖于掌握经济信息的迅速有效性和完备程度。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联结、协调整个社会经济的网络和系统。所有游动、活跃于市场上的微观经济“分子”,通过市场上的自由碰撞、自由比较和交换,把各个个体对生产的新发现,迅速地呈现在市场上,同时将其经济决策传递于市场,并依反馈的信号调整其行为和决策,然后再次作用于市场。这种不断的决策——商品信号——市场反馈——调整——决策的循环过程,使得整个市场不断生成、传递、发送各种各样的经济情报和经济信息,整个社会就可以依据市场提供的有用信息迅速发现生产的变革和消费者的需求动向,并直接作出相应的供给反应,调整生产的品种、规格、质量和数量。因此,充分发达的市场是所有经济决策者和行为人所需信息的生产器和传感器,各种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包括商品价格、股票、债券的价格,以及商品的花样、品种、销量等则是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自动调节商品供求的杠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变量的任何变动,无论是直接涉及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或经营管理方式的改进,或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开发,还是与消费者消费偏好有关的文化传统与心理意识的变迁,或纯粹消费时尚的改变,都会透过市场而提供最迅速、最公开、最直接的信息。这种信息又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向和有效配置。

正是在市场所提供的竞争和信息这两大动力的推动下,促使商品经济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实观,社会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因此从亚当·斯密到艾尔弗雷德·马歇尔以及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所有这些崇尚自由放任政策和“看不见的手”的魔力的新旧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无不将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加以维护和赞颂,认为要达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即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舍此别无它途。

但是,市场的这种功能就像一群神通广大的魔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动力,特别是能量绝大的动力,在它为造福人类产生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必然蕴含着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的相等量的冲击和破坏力。就如电、热和原子核动力一样,在你没有控制住它之前,或者在失控的情况下,它将造成巨大的破坏。市场上的动力也是这样。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最佳交换条件。因此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不存在一个有意识的社会计划控制中心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宏观协调和控制,所有生产者、消费者,这些微观经济主体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追求自己的目标,信息的获取和经济的决策都是由他们分散地进行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上“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因此,在微观上,私人企业生产表现出很好的科学性和有组织性,但相对于社会的总体需求而言,这些自由竞争的私人企业生产又表现出宏观上巨大的盲目性。其最终必然导致宏观上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失衡,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中常见的经济危机。这种带有强制性和事后性的恢复均衡的经济危机,给整个社会的生产造成惨重的破坏。危机发生时,一方面是堆积如山或被焚毁的产品,另一方面是因失业而陷入贫困和饥饿的民众。经济危机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秩序发生巨大震荡,生产力急剧下降,社会资源巨大浪费。市场经济出现的这些恶果,是市场动力失控的结果。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总之,市场经济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繁荣和发展,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不是市场动力的罪过,而是人们还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很好地利用这种动力。我们不能因为核爆炸而不要核动力,同样不能因为市场经济具有破坏力而抛弃市场动力。

二、计划不应该扼杀市场动力

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在私有制基础上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总结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考察总结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得出了必须和能够消灭这种灾难的结论,消灭的途径就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以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在恩格斯1878年写成的《反杜林论》中,后来编成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恩格斯生前最后一版是1891年)中,作了集中的表述。他写道:在把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之后,“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他分析说:“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他还断定:“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恩格斯十分乐观地指出,人类发展到这个地步,“生存斗争停止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它指明了未来社会所有制发展的方向,他们用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的论断,也包含着消除由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社会灾难这一合理内核。显然,计划经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否定,作为对未来社会经济的一种理想而提出来的。在他们的思想中,计划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19世纪末叶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来作这种推断的。他们当时没有也不可能看到,后来出现的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这种发展大大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面貌。他们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估计得过高,认为当时人们终于认识了“生产力的本性”,认为生产可以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来进行,从而就进一步推断商品交换可以取消了,甚至“生存斗争停止了”。与这些估计相关的还有:社会财富可以无限量地涌现出来,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社会可以达到按需分配的境地。这些估计使人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感觉: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将静止在一个美好的水平上。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恩格斯辞世后的一百多年的事实证明:人类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而且是天天向上,日新月异的,人类实现这种需求的手段和条件也是无止境的,而且也是天天向上,日新月异的。这种不断更新的需求以及满足需求而不断进步的手段发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江涛巨流。因此,生产力的本性还在深深地隐藏着,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日新月异、千变万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仅不能取消,而且更加纷繁活跃,人们的生存斗争不会就此停止。站在今天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人们的眼界大大地开阔了。人们不仅要问:社会财富“无限量”的界限在哪里呢?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界限在哪里?按需分配的“需”的界限在哪里呢?实际上这种“限量”“满足”“按需”的边界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静止在一个水平上。不仅不能静止,相反,这种变革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马克思、恩格斯故去之后,首先从前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怀着满腔热忱先后对这种理想的计划经济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实验。尽管各国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不同,但在经济的运行和管理上有一共同特征:就是在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垂直的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管理体制,以指令性的计划指标和行政性命令来确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市场,或市场机制要不完全不存在,要不只是计划经济的一种补充,在资源配置上不起什么作用。这是非常理想化的实验。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初期,这种经济体制的确显示了巨大威力。由于这种集中的计划管理的特点,它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调配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中央计划决策机构的预定目标。因此,在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体系,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同时,由于宏观上对经济控制较严,它也避免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导致的巨大的国民经济波动,如生产波动,通货膨胀和失业。

但是这些优势却是以极高昂的代价达到的。由于这种计划经济取消了市场,也就同时取消了来自市场的两大动力:竞争和信息。首先,计划经济的指令性计划剥夺了微观经济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企业变成了机械地完成计划指令的生产单元,只是作为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而存在,没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其次,垂直性的行政领导抹杀了经济主体间横向的比较和交流,导致各种经济信息的泯灭,并使信息交流、传递渠道阻塞,反馈缓慢,这就必然造成各级决策部门决策上的封闭性、主观性和静止性。因此,在这种既无内在动力,又无决策的信息保障的单纯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生产技术更新缓慢,管理手段僵化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产品更新换代停滞不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长期得不到满足,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所以,在经历了初期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所有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先后陷入了经济呆滞状态,只有产值的增长,而各种新的技术指标却固步不前。结果,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最大限度满足,停留在单调品种和单一规格的水平上,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几次巨大的危机之后,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震撼世界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控制市场这个强大的动力问题。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首先提出在市场机制起作用下,政府的积极干预是达到生产和就业均衡的手段。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又从实践上开始推行积极的国家干预政策。紧接着,这种国家干预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开始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中被接受,凯恩斯的观点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界也由异端而被奉为正统。

二次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生变化,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福利资本主义之后,又提出了有指导的或有计划的资本主义。日本是采用国家计划较成功的例子。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用萨谬尔森的话说:“我们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在其中,国家机关和私人机构都实行经济控制。”[1]尽管不同的国家都有极不相同的国家计划,但是都普遍朝着更多的干预和计划方向发展。制订公共工程计划方案以提供就业,削减税收以提高购买力,或降低利率以鼓励投资,以及防止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这些都已经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今天,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把它们的政府对经济干预和控制手段,扩大到全球范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联盟,甚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等这些全区域或世界性经济组织的成立,以及七大工业国首脑高峰会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等等,都是在利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的调控。

但是,资本主义的致命要害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他们的政府对私人资本家的干预和调控的效力是有限度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仍然是西方政府难以克服的顽症,尽管有许多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他们还是难以解决资产阶级的民族利己主义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经济衰退和经济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衰退和摩擦还孕育着更大更危险的灾难。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有制相比仍然有其自身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如果能通过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充分利用和有效地发挥市场经济提供的两大动力,那就会出现惊人的奇迹。现今已经具备达到这个目的的条件。

三、信息化把市场与计划统一起来

随着最近几十年出现的新技术革命,人类已经由传统的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这是全球的一个高度共识。作为这场新技术革命主导的信息技术(包括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机械电子技术)在这股迅猛的潮流中,发展最快、影响最深。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扩展性和渗透性,它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成为时代的特征。

由于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促使生产的工艺技术和生产品更新。过去的定型产品生产流水作业线,变成了灵活多变的选择性作业线。据统计,最近十年一般工业部门的工艺淘汰率达百分之三十,而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的淘汰率则高达百分之五十。这说明科学技术的物化速率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美国总统关于《科学技术新领域展望》的文件指出,六十年代认为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时间差距平均为三十年,而现在时间差距大为缩短:生物技术工业主要领先过去十年的研究成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工业上的开发利用差不多与其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平行进行。现在科学与技术比以前更加密切地交错在一起。成功的关键直接取决于创造的能力和加速利用新知识的能力。而这一点又取决于新的通信方式的绝妙利用,可能的解决方法是采取电子通信。

高科技和信息化,使生产和商品交换处于变化多端、迅速更新的过程之中。在生产和需求日新月异变化的情势之下,呆板的产品品种和产品产量年度计划、五年计划,都是无稽之谈。只有信息能够指挥生产。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的纽带作用,现在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工艺——消费潮流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一个企业的命运,就看它上与科学技术的联结,下与消费者需求的联结程度。美国出现了飞机制造厂与航空公司一起搞飞机设计,服装厂与服装销售商一起搞服装设计的联合体。这些企业取得了成功。这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化过程。在这里,科学技术是一个信息源,消费需求又是一个信息源,信息技术使这两大信息源结合在一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有了很大的适应性。我们看到正是信息化使技术的推力和市场的动力紧紧结合,从而实现了飞跃。如果说土地、资本传统上曾经作为决定社会生产的重要要素,那么,今天,信息则更是一种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它在现代经济中占有更为至关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革命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利用能力。它为真正做到市场和计划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信息革命一方面使人类经济活动变得愈来愈复杂多样和具有变异性,另一方面又大大拓展了人类获取信息的功能。今天,在信息化条件下,市场信息的生成和传递比过去更充分更迅速,对市场和消费者偏好的预测和把握也愈来愈准确,客观上为充分利用市场动力和计划功能,改进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资本主义世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迅速地综合统一市场信息,实现宏观的经济调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各个生产厂家、金融中心、贸易公司可以利用经济和科技的信息库以及通向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网络,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了解到各种商品的生产、储存、销售和消费的确切数据,了解到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产品改型换代的情况,了解到各种货币和证券的比值和价格,了解到各种生产工艺技术的变革情况等等。一句话,信息革命已经使人们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反映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的各种市场参数和有效信息,作出适时而正确的决策。由于对决策周围的各种未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进一步把握,作为对未来进行安排和控制的计划,也有了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础。资本主义的政府机构和大的托拉斯、跨国公司都在利用信息革命提供的这种手段,实现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高科技和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在人类面前显现了一幅更美好的图画:生产的能力和消费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人们对生产力性质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财富的涌现也是无止境的。更高级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更高使用价值的产品不断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志趣和信心。在彩电、电话和组合音响之后大屏幕高清晰度的彩电成为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所追求的新目标,住宅的传真通信和空调化是人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往后还有更高级更美好的追求。

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规,这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的步调。这也就决定了人类不能停止它的生存斗争。信息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生产力呼唤着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历史的实践证明:单纯的市场经济或单一的计划经济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种新的在信息控制下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机结合的新经济体制已经显露神采。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动力非但没有取消和削弱,相反,由于信息化提供的控制手段,反而得以发挥得更大、更充分、更安全,而计划经济也摆脱了它的封闭呆板性,走上了活跃而科学的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是这个经济体制的最好利用者和最快的适应者,社会主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建立起来新的经济体制,一方面可以把人们的意志统一在一起,形成集中统一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又确定了每个人劳动创造的活动基地,划分了每个人分得劳动创造果实的权利。同时把人们推向市场,在市场上展开竞争,在市场上进行信息的碰撞和交合,最后通过集中统一的机构把信息综合起来用以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资源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都得到最优的配置。

我们也要在中央机构建立大型的经济和技术信息库,并在全国建立信息网络,把终端机通到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工厂、商店和市场。而且要把这种信息网络与全世界的信息库、信息网络联成一个整体。

我们的新的经济模式就是建立在这种既有市场动力、市场信息源、又有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从微观上看,是一个一个独立活动的活性大分子,从宏观上看,每一个活性大分子的活力又都是自觉地有规则的。在这里,市场与计划实观了高度的统一,动力与控制在信息革命的条件下实现了协调,所以,可以把这种经济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的新的经济思想和论断,是信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结论,也是20世纪一个世纪经济活动的新总结。在这个思想指引下,人类的经济活动将会呈现出一幅全新的面貌。这必然形成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将被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烟台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注释】

[1]萨谬尔森《经济学》第59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