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律保证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法律保证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序——让法律走向公民生活当今中国,不仅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而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在许多普通中国公民看来,法律是公家的事,是律师的事,并非他们自己能够关心的。这是一套面向普通公民的通俗法学读物。

总序——让法律走向公民生活

当今中国,不仅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而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然而毋庸讳言,在大多数普通公民的心目中,高高在上的法律却始终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环,并因而总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及。正因如此——所以,当人们因为一些日常小事,诸如买到劣质商品、被拖欠工资奖金、邻居的音响吵得心神不宁等,因而深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虽然会郁闷、会愤怒,甚至会呐喊,但却不一定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不得不忍气吞声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所以,当人们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法律的时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粉刷在村委会墙上的“放火烧山,牢底坐穿”之类触目惊心的标语,以及县政府的红头文件视为法律。

所以,尽管人们懂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却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划分法律与道德的那条红线,从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

那么,法律究竟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在许多普通中国公民看来,法律是公家的事,是律师的事,并非他们自己能够关心的。于是,在他们眼中,“忍耐”与“私了”往往是解决纷争的首选之路。然而,法律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调处纷争,其更大的作用恰恰在于防止纠纷的产生。对法律的关注就好比一名同时拿着长矛与盾牌的武士,在忍无可忍、必须出击之前,至少可以让自己不要受到太多伤害。至于说“忍耐”,与其说是一种风度,倒不如说是一种逃避。虽然你可以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但对方却未必感激。又至于说“私了”,也必须以理服人,而与道义上的谴责与说教相比,还有什么比理性的法律更有说服力呢?

其实,法律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相反,法律源于公民生活的内在需要,是公民生活的基本范式,与每位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不应将法律高高挂在空中,而理应将其作为我们手中的“矛”与“盾”,当做我们生活中的“情”与“理”。也就是说,我们每位公民,都可以成为法律的“代言人”!

而且,要做到这些并不难。尊重法律、信赖法律,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正确对待法律的应有态度。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法律的权威性,确保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要因为突破法律的红线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还要相信法律的公正性,积极主动地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寻求对自己权利的保护与救济。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应当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并不是要我们埋头于艰深的法理象牙塔,系统地掌握所有法学理论知识,其核心环节在于懂得去借鉴和参与。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与图书了解已经发生的各种真实案例,获取基本法律常识;另一方面通过亲身经历,充实自己的法律阅历,从而真正体会到运用法律绝不是简单说一句“我要告你”那么轻松。

如此说来,法律实际上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理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因此,在麻烦找来之前,我们最好先去结识这位朋友,多听听这位朋友的建议。这正是我们编写这套《法律与现代生活丛书》的初衷。

这是一套面向普通公民的通俗法学读物。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和简明性于一体,用公民平常的话语,谈公民关注的问题,讲公民生活中的法律。

在这套丛书中,您看到的案例或者事例,都源于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都足以使您感同身受,并引起共鸣。通过对这些案例或事例深入浅出的剖析,我们力求让读者了解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法律知识,进而总结出我们生活中的法理。

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宗旨,就是让写在纸上的法律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每位公民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功能,切实体会法律给予我们公民的关怀与保护,使法治真正成为公民生活的一种现实需要!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切实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优化我们的生活习惯,并最终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使我们的社会与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周叶中

2007年7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