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2 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一直以来,日本政府十分关注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动态,并鼓励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以促进创新,保持动态竞争优势。政府的重视和推进对日本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形成了有效激励。这也是日本企业强化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重要原因。

7.2 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一直以来,日本政府十分关注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动态,并鼓励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以促进创新,保持动态竞争优势。在日本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日本企业界普遍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积极制定与经营目标相匹配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整合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环节,实现企业长期收益最大化。

7.2.1 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背景

1.日本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进入泡沫经济时期,拥有不动产的企业因为土地价值上升,带来企业潜在价值增加,股价飞涨。由此,日本企业开始重视经营资源的潜在价值。在评价企业的潜在价值时,开始重视技术能力、品牌号召力这些无形的知识财产在未来能够带来的收益。例如,日本规定企业在发行股票时必须公布的信息中包括知识产权信息。

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日本政府将其归因于日本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的状态所致,认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使得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再由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左右,而是更多地来自技术创新。只有发展能够持续产生创新、保持活力的新产业,才能保持经济增长的强势。为此,2002年,小泉内阁提出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手段和目标的构想,并开始着手建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积极以产业界为中心推进重视知识产权的政策,对企业创造、保护和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加以引导和鼓励。政府的重视和推进对日本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形成了有效激励。

进入21世纪,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企业公认知识财产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在提高知识财产价值的同时,还必须对其加以保护。不仅制造业企业如此,商务模式这一新专利种类的出现,使得本来与专利不相关的行业,如流通、服务业行业企业等也开始关注知识产权问题。

2.日本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环境。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围绕同一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竞争,而在于企业能否提供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差别化产品或技术,即企业面临更加动态化的竞争。能否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

近年来,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呈低迷态势。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日本通过大量引进欧美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和改良,构建起世界一流的产业技术,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东亚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具备了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批量型标准化产品的能力,加上低廉的人工费用,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一直通过以稍高成本维持一定产品品质的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根据瑞士IMD(国际经营开发研究所)的国家竞争力排名,1992年居于首位的日本,2008年排在22位,其中企业效率一项排在第24位。世界范围内竞争的激化,要求日本企业必须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依靠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提供差别化的产品服务。而要实现并保持这种动态的竞争优势,企业除鼓励创新外,还必须对创新产品实施有效保护,运用获得的知识产权维系竞争力。这也是日本企业强化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重要原因。

3.日本企业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的需要

日本的对外经济模式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依赖于外部市场需求。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其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企业急于在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上,日本企业尚未达到欧美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从海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收益率看,日本企业仅为美国企业的一半。这种差距也体现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方面。美国的产业界在美国政府推行重视知识产权的政策之前,就积极在海外申请专利,实施知识产权的国际化战略,既便于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又可以通过拥有的知识产权掌控技术,从中获益。而日本企业对尚未开发的海外市场,一般不会在当地申请专利。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在海外市场推行知识产权战略,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全球收入中来自海外市场的份额,还可以达到防止技术流失的目的。从对外投资模式看,日本企业通常是将生产部门转移到海外,研发部门保留在日本国内,研发与生产的分离势必增加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的难度。因此,日本企业不能够局限于以日本为中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制定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化战略,以适应扩大海外业务的需要。

4.企业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活动多样化、信息化和跨国界发展,企业的经营资源从以人、财、物为重心,转向以人、财、无形资产为重心。在企业的市场价值中,有形资产的比重下降,对无形资产的依赖度不断上升。知识财产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将影响到企业的研发、交易、融资、会计等各项业务,决定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增长,获取长期稳定收益。随着无形资产价值的提高,大企业积极筹划,致力于强化知识产权的活动。企业从专利许可中获得的收入,成为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

7.2.2 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图7-3以专利为例对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加以概括说明。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环节。由于各环节的管理内容不同,所顾及的影响因素和管理方法也各异。

1.知识产权创造管理

在知识产权管理的三个环节中,创造环节的目的是鼓励发明、筛选发明,为有价值的发明申请专利。该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鼓励发明的报酬制度;二是结合企业研发战略,筛选需要申请专利的发明。

筛选研发成果的管理方法与该项成果的研发周期密切相关。对于周期在1~2年的短期研发所对应的知识财产,除非属于通用性技术,一般不采取申请知识产权的做法。因为短期开发的技术大多技术寿命较短,即使取得知识产权,意义也不大,反而浪费人力、物力,增加成本。因此,针对短期研发,一般通过技术公开,保证企业可以自由使用该项技术,防止由于第三方取得知识产权而陷入被动的局面。

图7-3 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对于周期在3~4年的中期研发成果,由于周期相对较长,可能在研发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竞争企业已经抢先申请了相关的专利,因此,需要知识产权部门迅速及时地提供有关信息和动向,避免无效投入。如果竞争企业已经抢先申请知识产权,就需要根据企业外部因素对成果的重要性加以评价,例如,该项发明是否与企业核心产品相关,发明的未来市场前景是否看好等;如果评价结果显示研发成果属于重要发明,则或者追加研发投资,或者同竞争企业合作,取得专利使用权,或者购入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以免妨碍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

对于周期在5年以上的长期研发成果,企业难以独立完成,或者有公共研究机构的参与,或者以委托研究的形式进行。针对这种研究,在研发开始前,需要关注合作方对知识产权的态度、做法和对策,以免申请专利时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来垄断知识产权,甚至出现难以获得研发补偿的情况。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环节的管理,可以鼓励创新,提高研发效率,构筑企业技术优势。

2.知识产权保护管理

强化保护环节的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的重要技术和创新产品在更广范围内得到更强有力的保护,保证企业中长期的技术优势,维护企业商业活动的稳定。该环节主要包括取得专利、反侵权管理和构筑专利池三部分内容。

构筑专利池是为取得战略性专利而进行的管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企业专利申请及取得情况和其他企业专利申请及取得情况;把握、预测技术开发动向并加以整理;整理相关专利技术领域的典型事例;掌握企业专利的应用情况;设置放弃持有专利的标准等。构建专利池并加以分析管理,可以节约申请专利和维持知识产权所需花费的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在加强技术、产品保护的同时,正确处理第三方知识产权,防止侵权诉讼,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企业必然牵涉到第三方拥有的知识产权时,可以考虑利用本企业专利进行交叉许可,或者通过支付专利使用费的方式加以解决。当对方企业要求的专利使用费较高时,则可以采取买断专利或对该企业进行资本参与、并购等方法处理。

3.知识产权运用管理

灵活运用取得的知识产权,获取收益,平衡付出成本,是知识产权运用管理的主要目的。其主要包括三种管理方法。第一种是将企业的知识产权应用于产品中,通过生产和销售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差别化产品,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即利用知识产权实现产品垄断,追求高额垄断收益;第二种是通过许可或者转让的方式,将知识产权授权给其他企业使用,获得许可收入;第三种是以持有的知识产权为担保进行融资。具体做法包括投资信托、担保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是将知识产权资本化的一种方法。例如,银行放宽企业抵质押品范围,开展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财产权质押,满足企业的贷款需求,就属于这种运作。客观、正确地评价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是实施知识产权资本化的必要基础。

在知识产权运用环节的管理中,企业不仅要定期核查持有的知识产权的数量和权利期限,还要正确评估知识产权资产的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比较维持知识产权权利所需成本和对企业收益的贡献大小,保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企业收益。

此外,知识产权管理的高效运行,还需要精通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因此,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也是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内容。

4.驱动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顺应这一变化,日本企业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其驱动因素如下:

(1)强化经营,提升无形资产价值

实证分析表明,知识财产投入与企业收益率有正相关关系。例如,日本IT企业的收益率与专利取得效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医药行业的企业收益率与研发投入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目前,专利许可收入已经列为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

为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日本企业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将经营资源集中到有潜力的核心业务上。

(2)鼓励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激励创新。知识产权是对研发成果的产权,是针对创造及其应用知识财产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关系加以确认和保护的一种方法。通过授予产权所有人一段时间排他权利的方式,保证研发投入得到补偿,从而达到鼓励创新的目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促进创新的作用日趋明显。

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有不同的价值。以专利为例,有的专利是企业的核心专利,能够使企业在产品品质、生产成本或者服务上享有竞争优势,缺乏这样的核心专利,意味着企业将失去竞争力,失去占有的市场份额,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企业鼓励创新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加强竞争,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企业竞争日益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的背景下,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有助于强化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可以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应用于开发产品,并且利用取得的知识产权保护产品不被仿制。通过这种方法,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市场,达到垄断差别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目的。另一方面,当企业生产和研发的产品涉及到其他企业知识产权时,可以利用企业自有知识产权与其他企业进行交叉许可,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受阻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向海外转移,加强在海外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力度日益成为日本企业加强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4)获取收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管理知识产权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知识产权的价值,知识产权价值链的实现需要经过创造、流动、实施、应用等环节。

图7-4以专利为例,说明知识产权价值链的实现。企业取得专利后,将最大限度应用该专利获取收益。对于不同性质的专利,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例如,对于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或产品,可以通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间接获取收益;对于可能因为竞争对手研发出替代性产品或技术而失效的专利,或者可能遭到侵权模仿的专利,企业可以与竞争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允许竞争企业有偿使用。通过许可或者转让,使专利成为企业的直接收入来源。企业实施应用专利而获得的直接和间接收入,都将重新被投入到研发活动中,鼓励新的发明创造,形成知识产权管理的良性循环。从图示可以看出,保证企业能够回收从事研发活动的收益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功能之一。

img74

图7-4 知识产权价值链的实现

综上所述,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对于现代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建立适宜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也势在必行

7.2.3 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中,美国的企业最早在海外实施知识产权的国际化管理,通过申请专利等方式,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同时,利用拥有的知识产权掌控技术,从中获益。日本企业随之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管理,逐步从技术进口国成为技术出口国。美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其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相互影响,下面以IBM、NEC、日立等企业为例,加以说明。

1.IBM的知识产权管理案例

IBM的知识产权部门的组织形式为中央集权式,在美国设立知识产权总部,由总部统一管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300多名专利律师等知识产权相关工作人员。

参照行业动态,解读IBM的知识产权管理发展历程如下:在20世纪40年代,IBM主要通过签订交叉许可协议,确保企业经营活动不受制约,保持业务稳定。进入60年代,由于日本富士通、日立等企业展开竞争,IBM开始强化专利池的管理。70年代,为进一步强化和维护专利池,企业配置七位专利经理分别主管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同时构筑专利管理体系。80年代中期,面临美国康柏公司和韩国半导体厂商等的竞争,IBM依靠交叉许可方式,从这些企业中取得许可收入。目前,IBM依然力求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注重对新涌现的技术诀窍等知识产权资产进行运作,并通过并购和出售、许可使用等方式,使知识产权资产价值最大化,这一特点成为该企业长期获取许可收入的有力保障。

在企业的科研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研究成果仅仅从成本收益分析看,并不具有专利申请的必要性,但是一旦被其他有相同发明的持有者拿去申请,就会妨碍企业科研活动自由。为了解决这一矛盾,IBM采取了一种公开技术秘密的方法。美国IBM公司自1950年开始自行出版技术公报,每月公开那些未申请专利的发明,近年来,IBM的年申请专利仅为600—700件,但刊载在技术公报上的发明却高达8 000件以上。按照专利申请的基本原则,这些已经被公开的技术发明不再符合申请专利的条件,其竞争对手也同样失掉了在这方面继续做文章的可能性。发明的公开化,一方面起到保护自身利益、保证科研自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保障其可以严谨选择申请专利的创新成果。可以看出,IBM的专利申请策略再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申请前设立严格筛选程序,对于不申请专利的成果采取特定的处理方式,乃至公开披露。

IBM管理知识产权的成功经验在于首先,企业一直保持世界级的研发规模,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其次,将知识产权资产当作企业资产看待,通过对自有知识产权加以应用,提高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第三,策划和实践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时,随时根据公司业务和技术战略对其加以调整。

2.日立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

日立公司总部设立知识产权部,直属于社长管理,其主要职能一是制定企业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二是通过取得权利和处理纠纷等支持研发实验室和研发部门的工作。

日立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涉及知识产权如专利权(以下以专利权为例)的获取和利用;另一类涉及使用其他企业权利时的处理措施;第三类涉及知识产权应用,主要是通过许可转让增加企业收入。日立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如图7-5所示。

img75

图7-5 知识产权管理流程

在企业间的专利纷争中,获取和利用专利权是主动性措施;处理其他企业权利的措施可以保护企业,是防卫性被动的措施。两种措施需要同时推进,平衡发展。

处理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的措施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监测系统,调查专利的相关信息,同时关注可能妨碍企业经营的专利申请或专利,在企业开始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前,反向搜寻其他公司的专利信息,查找潜在的障碍。当发现潜在障碍或存在相关专利时,积极制定应对措施;第二步是调查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确定有无侵权行为。如果存在侵权,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对策,或者收取许可费,或者与对方企业互换专利使用权。

在知识产权应用方面,企业指定负责人制定目标进行全方位运作。具体措施为,将竞争企业归类,寻找可能支付许可费的企业,同时针对具体的技术或技术诀窍,指定不同的收费额度。

3.NEC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

NEC设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该部门不仅管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企业活动,同时也负责企业技术和技术诀窍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活动。这种管理方法既可以有效地防范其他企业的侵权行为,又可以利用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资产盈利。例如,在专利方面,企业不仅建立获取关键专利的激励机制,还强调专利申请费用和出售收入间的收支平衡。为了加强企业在亚洲区的知识产权管理,企业与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建立备忘录,在该局信息检索网站刊登并介绍NEC企业的专利,旨在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售这些专利,获得专利收入。同时,还利用互联网公开公司的专利、技术和工程服务项目,以利于更有效地出售拥有的专利。

NEC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是在知识产权研发部门设置知识产权总部,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总体战略,下属各单位据此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相对独立的实施方案。总部为获取知识产权资产和强化专利池的管理,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为强化专利质量,不断完善奖励制度等激励机制;为尽快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针对重要发明,由发明者、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律师组成工作小组,利用企业内部统一的专利管理系统,缩短知识产权部门与发明者、专利局、律师间的沟通时间;第二,对于重点产品、重要技术,制定历时半年或一年的项目计划,尽可能网罗一切相关专利。同时,设立专业搜索分公司,收集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第三,为提高知识产权收益,NEC公司主要在日本本土和美国申请专利,同时详细调查其他企业产品,发现存在侵权时,利用专利行使权利。此外,企业在研发活动开始前,还对相关技术进行详尽地专利调查,防止侵犯第三方权益。

NEC所采用的管理体制强化了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NEC设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管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企业活动,同时也负责企业技术和技术诀窍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活动。这种管理方法既可以有效地防范其他企业的侵权行为,也可以利用企业拥有的专利和技术盈利,攻守兼备。在专利战略方面,NEC侧重于激励获取关键专利,并关注专利财务状况的改善,达到专利申请费用和出售收入间的收支平衡。为了加强亚洲区的知识产权管理,企业与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建立备忘录,在该局信息检索网站刊登介绍NEC企业的专利,并面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售这些专利,以获得专利收入。还利用互联网公开公司专利、技术和工程服务项目,以更有效地出售拥有的专利。

除上述企业外,日本许多大公司也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战略,如东芝公司根据企业研发未来产品、下一代产品和先行产品的不同步骤,把专利申请分成概念性发明发掘阶段、战略性专利申请阶段和专利网构筑阶段,从而使专利申请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总体战略。SONY公司在世界生产国际化、国际市场一体化趋势下,为了与当今相吻合,在向哪些国家申请、申请何种领域的技术专利问题上,强调必须充分考虑公司整体的经营战略,强调与海外投资战略相配合。SONY公司1992年以前在海外申请专利的顺序是欧洲、美国、亚洲;到1994年随着公司战略重心向亚洲市场转移,该公司在亚洲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过了美国,1996年又超过了欧洲。

尽管在数字网络时代,日本制造业企业陷入困境,但是其在技术赶超时代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和实践经验,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7.2.4 发达国家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借鉴

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让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主体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可以从上世纪中期,日本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发展经验加以例证:原本不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通过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加以改良,形成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自主核心技术,实现产品差异化,进而迅速提升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整个过程中,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技术引进期间,保护企业有效规避知识产权侵权;在拥有核心技术后,帮助企业及时获取海外专利,防止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其效用影响深远,以至尽管经历“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经济低迷,更有近期日本索尼、松下、夏普等大企业集团接连传出巨额亏损消息,但是,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收入自2003年转为盈余后,逐年攀升,2007年达到峰值7 136亿日元,说明日本已经由技术进口大国转为知识产权出口大国。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音视频时代的成功和网络时代的滞后,也警示我们必须在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基础上,融合时代新特征,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1.发达国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共性分析

(1)企业高层和管理层对知识产权问题重视,并对其本质有较深刻的认识

上述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均由企业最高负责人直接领导,从而保证了企业决策是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中心,围绕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全方位管理。企业高层对知识产权本质有较深刻的认识,因而,能够在充分分析竞争环境、研发状况和知识产权现状基础上,作出正确选择,选择具有相对优势且有发展前景的领域,集中投入经营资源。

(2)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注重三个环节协调统一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的创造、保护、应用三个环节。企业不仅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更要注重应用。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应用后,仍然需要继续进行技术调查。这样,才可以正确把握知识产权的价值。同时,还要定期进行清算,对于非关键性的知识产权,企业或者通过签订许可协议授权其他企业使用,或者放弃权利。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许可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节省维持权利所需费用。

同时,企业不仅注重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更注重其质量。没有一定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打基础,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出现,但没有关键性的知识产权,企业也不可能真正形成知识产权竞争力。因此,上述企业非常重视基础性关键知识产权的获取。

(3)企业重视制定与研发战略相协调的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高层在充分分析企业营销战略、研发状况和知识产权现状基础上,慎重选择具有相对优势且有发展前景的领域,集中投入经营资源,这种选择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使营销战略、研发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三位一体,相互协调。围绕知识产权开展业务,进行管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技术。

此外,这些企业的共同之处还有:重视构建和管理专利池,积极开展与知识产权资产相关的活动;对知识产权资产的投入相对稳定,不受企业销售收入左右;企业有精通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拥有详尽的人才培养计划等。

2.启示与借鉴

(1)构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的必要选择。企业无论大小,都应该重视并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对于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应该尽早申请专利,而优势在知识产权之外的企业也并非无关,至少需要确认日常业务中是否存在侵害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的内容。

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时,首先,需要通过评估企业的实力,明确具有经营资源优势的领域及其内容;其次,要把握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根据企业定位不同,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再次,要把握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质和量,参照企业经营状况、研发状况对其加以管理、运用。此外,知识产权管理是为保持企业竞争力而开展的,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动和产品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修正。

在创造环节,培育优势技术是关键。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技术瓶颈,需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但是在引进时不能盲目购买国外的技术,应该判断是否是核心技术,与企业的关系如何,是否有发展潜力等,在评估结果基础上加以引进、消化和改良,保证引进技术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不必然为自己研发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并购、买断等方式持有,采用何种方式管理知识产权应该围绕企业经营目标进行,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形式。

在保护阶段,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是关键。但是,自主知识产权不一定是自己研发的知识产权,可以采取买断等方式以低成本取得。

(2)重视发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功能

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体现,而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整合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等经营资源的关键,有时甚至比技术创新本身更重要。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在两个层面发挥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功能:一是在企业内部,体现为激励研发创新和管理模式调整。其中创新是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因而激励研发、促进创新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功能;而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依据行业技术特征、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有所差异,只有不断加以调整才能促进持续创新,保持知识产权优势;二是在企业外部,表现为防止核心技术扩散和运用知识产权盈利。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外采取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各异。欧美企业采取“防御型”知识产权战略保护知识产权,防止技术扩散;日韩企业的“赶超型”知识产权战略,在技术引进时期,侧重于规避侵权、激励创新,拥有先进技术后,转为保护技术不被模仿,维系技术优势,其功能呈现动态变化。

(3)整备促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制度体系

发达国家注重通过定期、不定期企业调研,分析企业需求变化,并据此修订、完善一系列制度体系。例如,日本出台物质发明专利法前,曾经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大量问卷调研;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推出的开放式专利审查评议制度也是如此。该制度首先在美国软件产业试行,并邀请知名企业如通用电气、惠普、IBM、英特尔、微软、甲骨文等参与试点,参与人数达1 977人,依照参与成员提供给审查人员的对比评议文件发现,在250件专利申请中,有173件引用已有技术。这一调研结果证实该制度有助于降低专利审查成本、提高专利质量。当然,发达国家制度体系的整备更多地表现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中。例如,随着各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经历由弱到强,再到近年趋于弱化的走势过程,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保护期限随之发生变动就是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的。

(4)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交易平台与扶持政策

近年来,发达国家政府扶持企业的政策有向研发成果产业化阶段扩展的趋势。此前的产学研联盟制度中,政府、高校等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多是单项合作,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属于政府资助高校研发知识产权;日本TLO制度属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企业资助科研制度也是如此。为加速研发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进程,欧美日国家纷纷试行“研发共同体”制度,取代此前的产学研联盟。该制度注重官产学研的有效互动,特别是对跨学科的尖端技术课题,通常汇集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寻找研发突破口的同时,为研发成果在未来的商业化阶段更广泛地覆盖市场,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筹划专利申请。如美国智慧创投企业(intellectual ventures)定期召开的发明会议(invention session),出席成员中,既有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负责确定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有专利代理人负责起草专利申请方案,同时,每年投入近2亿美元巨额资金在美国和亚洲市场推广知识产权,构筑知识产权交易网络。为支持此类由多所高校和企业形成的“研发共同体”顺利开展合作,发达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往往派遣各领域专家组成支援小组,给予援助。对于优秀研发成果,由政府提供补贴,协助企业在海外申请专利,获取知识产权收益。

(5)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交流平台

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必须掌握市场需求,掌握关于竞争企业的专利信息。建立知识产权数据库便于企业对已有专利进行分类,迅速准确地查找和筛选庞大的专利公开信息。通过专利检索,企业能够尽早发现可能妨碍企业经营的专利申请或专利,以免陷入被动局面。而且,信息化的发展还可以使研发人员之间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企业各部门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和产品类型选择专利信息处理模式。因此,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实时监控是保障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随着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发展,企业不仅需要关注本国知识产权信息,更要及时跟踪国际知识产权进展状况。为此,发达国家积极构建能够迅速便捷地查阅国内外专利信息的检索系统。例如,为更好地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活动,日本专利局重新改造原有检索系统,使新系统将企业、高校的检索系统与日本专利局系统相衔接,以融会各部门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该系统拟定于2014年运行,为促进其推广使用,日本专利局尽可能对企业、高校等机构开放软件系统与开发工具,以便联合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共同参与、开发管理。在检索信息方面,努力创造一个跨越语言障碍和版权问题的信息检索环境,对于企业难以搜集的信息,如非英语国家的专利文献、盈利性较差而公益性较强的资料等,由政府部门负责采集;对于互联网信息,建立按时间顺序存档的保管机制。

(6)企业必须开展知识产权教育,进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知识产权管理是为保持企业竞争力而开展的,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动和产品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修正。这就要求知识产权部门的员工必须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无论是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还是实施应用,都亟待大量的人才投入。例如,在知识产权创造环节,要培养企业研究人员,使新员工在继承老员工的创新基础上挑战现有的状态,发现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新的知识产权。在保护和运用环节,必须培养既了解生产技术、又精通法律法规、能够胜任知识产权工作规划、诉讼、管理的专业人才。因此,培养精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人才,知识产权教育至关重要。此外,还要培养团队精神,创造一种由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组成的集体氛围,促进新观点的产生;同时,创造一种能与不同领域的人和非专业人员广泛讨论的氛围,把握核心知识产权。

(7)实施专利申请战略

国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基本性专利的申请。专利有基本性和外围性之分,其保护范围、市场价值均有很大差异。日本企业曾经经历专利数量虽多,但基本性专利比例较低的阶段,在以往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中,饱受外国公司的攻击之苦。面对这种状况,日本政府大幅增加科研预算,并突出科技基础研究;日本企业也从日美专利战略的失利中吸取教训,开始调整其专利战略,由原来的打“外围”专利战转向打“攻心”专利战,在新一轮国际技术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在专利申请上,跨国公司高度重视“朝阳专利”的申请,在确定自己的专利战略时,将专利申请与产业发展规划及技术发展走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分析其专利申请的公布领域就可以看到其明显的选择性。以石油化工行业的情况为例,国外企业在华申请专利的数量和投入的力量主要集中在新兴的高分子材料领域,自1985年以来国内外申请的专利数量为1 123件,其中国内131件,国外992件,两者分别占总量的11.7%和88.3%;与高分子材料领域申请量洋洋大观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氮肥、氯碱等传统工业领域则显得门庭冷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