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概念的概述

概念的概述

时间:2022-05-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人类在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须臾也离不开对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概念是人类认识与思维成果的结晶,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小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概念是构成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进行逻辑思维的起点,是做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人类在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须臾也离不开对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概念是人类认识与思维成果的结晶,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小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概念是构成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本要素(或“细胞”),是人类进行逻辑思维的起点,是做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的基础。也因此,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概念的知识与原理:如概念的两大逻辑特征与种类、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限制与概括、下定义与划分),不仅有助于我们防止出现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而且是我们正确地做出判断和有效的推理与论证的必要条件。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反映的思维对象,是指进入我们思维或认识主体视野中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现象中的任何事物(现象)及其属性。

思维对象的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具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如形状、体积、功能、善恶、美丑、好坏等性质,事物的性质就是构成事物的那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类似的规定性。例如,成熟的香蕉,有不规则的“⌒”(弧形)、黄色、甜味、香气等都是香蕉的性质。此外,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如前后、左右、上下、大于、小于、师生、同乡、喜爱、敬佩、帮助等关系,事物的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总之,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统称为事物的属性。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别(或非特有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一类事物独有而其他类事物都不具有的属性,它决定着一类事物之所以成为该类事物并使其与其他类事物相区别。所谓非本质属性(非特有属性),是指对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属性。例如,“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事处罚性”是决定“犯罪”之所以成为“犯罪”,并区别于其他违法行为的属性,所以“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事处罚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至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方法、出于什么动机犯罪等属性,则对“犯罪”之所以成为“犯罪”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是“犯罪”的非本质属性(非特有属性)。

概念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它相对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形式——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直观性的感性认识形式而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感性认识的感觉、知觉、表象等认识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直观属性,不能形成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和对事物之间类同、类异的认识。概念则舍去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认识论角度看,人们总是尽可能地认识事物的全部属性,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逻辑方法,逐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或非特有属性,只从全部属性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进行反映,经过抽象概括而形成概念。例如,“人”这个概念是这样形成的:首先,将它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考察和分析人这类事物所具有的许许多多的属性:有头口眼嘴鼻耳手足,有黄皮肤黑头发、有白皮肤黄头发、有黑皮肤黑头发,有蓝眼珠的、有黑眼珠的,能两脚直立行走和跑步、吃饭穿衣,能说话、会使用语言符号,有思维能力,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工作,会群居于村镇或城邦,追求善仁义礼智信等属性。然后,对这些属性进行分析、综合:这些属性中有许许多多属性并不必然为人所独有,如有头口眼嘴鼻耳手足,有黄皮肤黑头发、有白皮肤黄头发、有黑皮肤黑头发,有蓝眼珠的、有黑眼珠的,能两脚直立行走和跑步、吃饭等,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多种逻辑方法,从对象的所有属性中撇开非本质的属性,而抽取出其本质的属性。于是,从中抽象概括出“人”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即“人不仅是能使用语言符号进行沟通和交往、具有抽象理性思维能力的,而且还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的社会性动物”。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正因为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是不可能一开始就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而是在认识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人们运用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如“人”这个概念,古代的西方人最早的界定有:“人是哈哈大笑的动物”,“人是会走路的动物”,“人是能直立行走且是无羽毛的动物”,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这并非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因为它们并不能将人和其他动物完全区分开来。亚里士多德就较早地认识到“人是城邦的动物”,而中国先秦时代的荀子就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而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这已经认识到人是具有(分辨是非、真假或对错)思维能力的动物。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从各种各样的视角,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人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人是符号化的动物”(卡西尔语),“人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而进行生产劳动的动物”,人“就其现实性而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这样,便逐步形成了“人”的(社会)科学概念了。

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反映的是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即它有自己的客观内容(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同时人们又通过概念反映的本质属性去认识具有这些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事物有哪些(事物之量的规定性),即概念有确定的反映对象和对象范围,这两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又称为概念的含义)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内涵表明概念所反映的一个或一类事物对象“是什么”。任何一个正确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再例如,“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这就是“过失犯罪”这一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范围,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全部对象,它又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或者说,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之量的规定性(外延有大小之分)。例如,“故意犯罪”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故意犯罪”这个概念内涵的一切犯罪行为,如“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投敌叛变罪”、“故意杀人罪”、“抢劫罪”、“交通肇事罪”等。再例如,“过失犯罪”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过失犯罪”这个概念内涵的所有犯罪行为,如“失火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杀人罪”、“过失重伤罪”等。

外延,不仅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之一,而且是逻辑学尤其是西方古典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的基本特征。西方逻辑的基本性质,在相当程度上讲,就是二值外延逻辑。这也就是说,外延是逻辑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因为对概念外延的断定情况,直接关系到对判断或命题的逻辑特征及其真假关系、推理的类型划分和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因此,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外延的知识,对学好逻辑学至关重要。

关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有以下问题需要明确:

首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属于人类理性认识领域之主观性的范畴,它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和数量范围本身,而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和数量范围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成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客观性,这是指它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和数量范围之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所以说,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数量范围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两大逻辑特征的客观基础。由于基础是第一性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因此,我们只能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概念的逻辑特征,而不能说是客观事物的特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数量范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内涵,只有反映这个属性的思想才是内涵;再者,任何事物都可以反映在概念中而成为其外延,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事物的数量范围本身就是概念的外延。例如,“行星”这个概念,在天王星海王星发现以前,它的外延就是当时反映在概念中的七大行星。但天王星和海王星发现以后,这个概念的外延就变成了九大行星。可是,行星作为客观存在的天体,它的存在(包括它们的实际数量的多少)并不是以人们的概念是否反映它为转移的。是否在太阳系中就只有九大行星呢?不一定,据有的科学家预测,太阳系还有没发现的行星存在着。然而,根据既有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的“行星”这个概念的外延数量有九个,但2006年8月24号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通过举手投票的方式通过了执委会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行星定义的决议,按照这个定义,又明确提出了太阳系天体分类的规则:把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其他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三类;把矮行星中以冥王星为标志的海外天体区分成一个新的族。于是将距太阳系最远的“行星”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这意味着冥王星作为太阳系第九颗行星的地位正式终结。

其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所谓概念的确定性是指,概念作为人类思想成果的结晶,在人类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或在特定的思维过程中,它是从特定方面、特定视角、特定背景和特定关系上,对处于相对稳定性之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反映,所以概念具有确定的含义和适用对象,不得随意改变和混淆。概念的灵活性是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会随人们对客观对象认识的深化和客观事物的变动而变化,如“太阳系的行星”概念的外延,开始人们认为包括六大行星,后来公认有九大行星了,但近年来又正式确认,太阳系里只有八个行星。

再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单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单一性是指在特定的思维过程中,它是从某一方面、某一视角、某一背景和某一方面关系上,对处于相对稳定性之事物的质规定性和数量范围的反映只能是单一性的;而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对象就会形成不同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如“水”概念的内涵,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本质属性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而从化学角度看,它的本质属性是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这又向我们表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多样性的。

最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真实性与虚构性的统一。一般来说,人们在日常思维中使用的概念大多是真实的,即有客观存在的反映对象,如“日”、“月”、“山”、“河”等,我们称之为具有真实性的概念。但也有一些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或凭主观想象而虚构出来的,如“鬼”、“神”、“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以太”之类的概念,这些概念并没有客观存在的反映对象,它们的内涵与外延也是虚假的,我们称其为虚假概念(或虚概念)。

了解和掌握概念的两大逻辑特征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概念。而逻辑学指出,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两大逻辑特征,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确概念的逻辑途径:我们通常所谓明确概念(或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所反映事物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和明确概念所指的是哪些对象。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都明确了,概念才是明确的。例如,要明确“违法行为”这个概念,就必须既要明确其内涵是危害社会的、触犯了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令、法规的行为,又要明确其外延包括一切犯罪行为和那些情节较轻、没有受到刑罚处罚的但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有这两个方面都明确了,才能说真正明确了“违法行为”这个概念,也才能准确地使用它,不至于把它同“犯罪行为”这个概念相混淆。

概念明确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反之,如果概念不明确,就无法向他人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甚至错误百出,遭人讥笑,20世纪某军阀韩复榘不学无术而又好附庸风雅,有一次他到某一所大学去演讲说道:“今天到会的人十分茂盛,敝人实在很感冒,你们是大学生,懂得七八国的英文,我不懂得这些,今天是鹤立鸡群了。”这段话使用的“茂盛”、“感冒”、“七八国的英文”和“鹤立鸡群”这几个概念都是不明确的。显然,“茂盛”是形容植物长得好,而是不能形容人的;“感冒”是疾病,不可表示人的情绪;“英文”作为一个语种,在世界上只有一种,而某军阀不懂得“英文”的外延只有一种;还用“鹤立鸡群”一词吹嘘自我,这说明他褒贬颠倒,不学无术,愚蠢至极,却还自诩为鸡群中的立鹤,真可谓之“恬不知耻”也。

三、概念和语词

概念与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概念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而语词作为表示概念的表达形式(声音或笔画),思维形式与语言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概念都是用语词来表达的,即必须要用语词来概括、巩固和表达,没有语词表达的思想是不可能存在的。当然有的概念由一个词表达,有的概念由一个词组表达。

概念与语词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范围。概念是思维形式,是思想的基本单位,具有全人类性,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语词是语言形式,具有民族性,是用来表达概念、标志事物的一个或一组符号,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任何概念都必须借助于语词表达,但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在现代汉语中,语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一般都表达概念;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则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由于语词有民族性,概念没有民族性,因此不同民族是用不同语词表达同一个概念的。不同民族表达同一个概念时,所用的语词是不同的。例如,汉语中的“书”,在英语中用“book”,在俄语中则用的是“книга”表示。再者,即使在同一民族语言中,由于有口语词与书面语词、方言语词与普通话语词的差异,也必然存在同一个概念用不同语词表达的现象,例如“诉讼”与“打官司”、“合同”与“契约”、“死刑”与“极刑”等。

第四,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种语词在语言学中被称为多义词。例如,“拘留”这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既可以表达行政拘留,也可以表达刑事拘留,还可以表达司法拘留。对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必须严格加以区别,以避免在推理、论证中出现逻辑错误。

了解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掌握概念的语词表达形式,对于我们在表达和交流思想时避免思想混乱、词不达意现象的发生,以及准确使用概念、恰当灵活用词都具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