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武汉市环卫集团

武汉市环卫集团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华社北京电 居民区的卫生环境问题一直是历届人大会上议论的热门话题。据介绍,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是因为买车的钱没有到位。钱没有到位,车自然也给不得,遗憾的是许多用车单位和老百姓早已“等车下锅”了。据称,这种新型的垃圾转运车就是一个流动的垃圾转运站。尽管导致万洁公司连年亏损的原因有些让王立新心不甘,但至少到今天为止,王立新已经为自己第一个吃螃蟹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新华社北京电 居民区的卫生环境问题一直是历届人大会上议论的热门话题。 在最近的几年中,武汉市的环境大大改观,街头整洁了,城市变美了,各式各样的景点也多了。 我们在为此而欣喜之时,同样也为环境整治中的“老大难”百思不解,不知所措;有关部门总是各执一词,都有苦衷。 那么症结在哪?

怎一个钱字了得?

作者与宋鹏在人大会上。

几个月前,还在传媒第一次报道 “武汉市球横小区垃圾转运站作业扰民” 的时候,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就曾许诺,10月份可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理由是10月份将有一批新型转运车到位。 然而,厂家倒是按时交了车,而要用车的单位却还是没有车。据介绍,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是因为买车的钱没有到位。 按武汉市环卫局当初设想,40台车将近1500万元,市政府拨款1000万元,7个城区各自拿100万元,想不到区级财政的100万元并不是那么的容易拿出。 钱没有到位,车自然也给不得,遗憾的是许多用车单位和老百姓早已“等车下锅”了。

把花巨资购买急用的工作用车人为地闲置在仓库中,似乎天方夜谭,谁也不会相信。可这事却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在位于汉西九通汽车制造厂仓库内,就整齐划一地停放着武汉市市容环卫局所购买的24辆、每台单价为38万元的压缩垃圾转运车。 对此,尽管九通车厂销售处负责人声称这是业主的事,但多少有些惋惜。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车辆正是武汉市各城区环卫部门盼之又盼的工作车。据称,这种新型的垃圾转运车就是一个流动的垃圾转运站。 政府投资购买压缩车,目的就是逐步将转运台取消掉。

从部分城区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压缩车的确可以代替固定垃圾转运站。 武汉市环卫局环卫处张秀文处长介绍说: 垃圾转运台只是时代的产物,政府购买40台垃圾压缩车,意在增加收集次数,减少垃圾在楼道、垃圾箱内滞留时间,尽最大努力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从表面上分析,导致压缩车停摆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然而从根本上看恰恰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矛盾。还是在江岸区球横小区,环卫所曾尝试着使用压缩车不到一个月,区环卫局却向街道办收取了高达数千元的所谓“使用成本费”。 不知道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释?

这新型的垃圾转运车说来真是俏。 谁都想要,老百姓盼望它,主要图个生活环境的干净、安静,而有关部门面对它,恐怕更希望能变成个 “聚宝盆”。这些大部分由政府投资购买的新型垃圾转运车,现在成了一些部门赚钱的法宝,这事老百姓怎么也不会想得通。如今“钱”成为生活中许多办事不好、办不成的主要挡箭牌,确实,干任何事都需要资金,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反以“牟利、赚钱”为根本出发点,只考虑自己和自己的口袋能捞多少钱,这种昧心的赚钱也是万万不行的。

想说爱你不容易

3年前,原湖北省物资厅职工王立新在环卫市场作出一番大胆的预测之后,意气风发地辞职下岗办起了一家主营社区环卫保洁的保洁公司。可是几年的经营使他倍感夹缝中求生存的艰辛。如今,王立新和他的万洁公司连年亏损,难以为继,几将成为武汉市环卫体制的牺牲品。

1997年春天,武汉市唯一的一家以私有性质注册经营的环卫公司——武昌万洁环卫有限责任公司大胆亮出了自己的牌子,万洁的老板王立新悉心为客户服务,对社区的垃圾做到日清日洁,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广泛欢迎。武汉地区各媒体对此予以了极大关注,在武汉环卫系统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如今3年过去,万洁公司运作得究竟怎样?万洁的老板又有哪些酸甜苦辣? 我们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万洁的老板王立新。 看上去他个头不高,约40岁,皮肤稍黑,却透出几分精明。 谈起万洁公司,他对某些部门把环卫工作作为创收手段大为不解,表示出一种无可奈何。王立新说:环卫本来是个薄利的行业,不能把它当作创收来抓。 但现在武汉市的街道都将环卫作为创收的主渠道,在这种体制下,万洁公司存在的必要就不大了。

王立新还介绍:当初决定搞环卫,是经过一番市场调查的。 虽说环卫薄利,但不会亏,说白了没有多大的风险。 市政府想把环卫推向市场,于是他就响应号召,在武昌区成立了一个保洁公司,拥有28人6台机动车,已经颇具规模了。先后接手的晒湖小区、安居苑小区两地的社区环卫,居民们反映很好。 因为做的不好,别人可以赶你走,还可以不给钱,这是经济行为。

在经营惨淡、入不敷出的3年里,他反复琢磨,最后想到了经营大东门集贸市场这一招。 过去集贸市场是自己负责保洁,怕麻烦,后来自己负责清扫,让街里人来清运,结果街里清运不及时,今天可以去,明天可以不去,最终还是自己搞,检查卫生的也是街里的人,它是不会自己罚自己的。

王立新以他的实践,通过对集贸市场的保洁既赢得了管理者和业主的普遍赞誉,同时经济上还略有盈余,弥补了社区居民区保洁工作的经费不足。 王立新说,环卫资金用于环卫,绝对是有效益的。原来每户收3元时都有利润,现在每户收5元应该更有利润,这钱到哪里去了?

钱到哪里去了,不言自明。这要追溯到管理和环卫体制上。王立新一肚子苦水:“政府对我在政策上不平等。虽然当时政府是批了的,但有很多职能部门就是不协调,我现在不知道该去找谁。环卫所是免税的,只交工本费,一本交几毛钱;可我不行,必须按10%返给它,我能拿得起这个票吗? 作业用的交通工具也应该是免税的,可谁给我办呢? ”

眼下,老百姓对政府环卫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作法颇有微词。尽管导致万洁公司连年亏损的原因有些让王立新心不甘,但至少到今天为止,王立新已经为自己第一个吃螃蟹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也许此时的他更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是“骑虎难下”的滋味。

但愿牺牲不要成为一种社会的无谓。

(2003年12月11-13日新华社电讯稿。 合作者:高学良、高堆志。 获2003年度湖北新闻奖二等奖,因版面转载时节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