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剧应该培育大众的健康情感

电视剧应该培育大众的健康情感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代中国,电视是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之一,而电视剧又是最大众化的电视节目之一,属于雅俗共赏的那一类内容。综上所述,电视剧在培育观众的情感方面可以有很大的作为。我们首先端正了健康情感的导向,然后就该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电视剧如何培育大众的健康情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代中国,电视是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之一,而电视剧又是最大众化的电视节目之一,属于雅俗共赏的那一类内容。电视剧最大的卖点是“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在现代化和都市化加剧了人们关系疏远的今天,人们常常通过观看电视剧宣泄心里隐藏的各种各样的情感。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纵观中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十多年来,电视剧所宣扬的各种情感,又使人有些担忧。本文的主导观点是:电视剧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就要致力于培育大众的健康情感。

电视剧在中国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是独特的。党和政府希望用电视剧这一载体,尤其是主旋律电视剧,起到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发动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同时,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多次在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强调,电视剧要陶冶观众的情操,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净化观众的情感。这些号召和要求都说明,党和政府视电视剧为先进文化的载体,宣传“三个代表”的重要阵地。何谓先进文化?根据笔者的理解,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这就给我们提出两大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大众情感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一致;二是电视剧应该宣扬什么样的情感才算得上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行文至此,有必要先考察一下现在传媒业界和评论界盛行的一些观点。

首先,随着大众文化在中国都市社会的兴盛,“休闲”成为一些人论及文化时必定提起的主要观点,仿佛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各种文化产品最首要的任务,甚至是唯一的任务,就是倡导休闲,教导人们如何休闲,推出消费偶像。对已经达到或超出小康生活水平的部分都市观众来说,休闲或许是生活中的主导价值观念,毕竟,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一味地提倡休闲,而且是豪华奢侈式地休闲(一如大刮“豪华风”的电视剧中的排场),违背我国社会当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每个社会都有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必须弘扬与生产力发展相配套的价值观念。以美国为例,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较多地宣传“生产型偶像”,也就是靠勤劳和聪明发家致富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全面发达之后,媒体更多地宣传“消费型偶像”,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经常在荧屏上看到的采取“大款”和“大腕”生活方式的“明星”。目前,中国社会还未曾达到全面小康的水准,数千万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广大的农村分布着众多的农业人口,他们的文化水准还有待提高。即使是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省份差别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电视剧一味地渲染“官”“款”“腕”的生活方式,一味提倡休闲,一味鼓励不切合实际的高消费,不利于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更会使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少年形成错误的消费观,认为“享受并快乐着”就是生活的一切,抛却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当今中国最需要的是富有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建设者。电视剧生产者不应该仅仅把观众视为消费者,而应该把他们看成祖国现代化伟业的建设者——需要情感教育的建设者。“形象永远大于思想”。电视剧就是用形象说话的,一个体现时代精神的正面形象,可能比多少次报告会的灌输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其次,“观众即上帝”的说法在电视界甚嚣尘上。有的人认识不清,还振振有词地说,这种观点代表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兴趣和利益。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电视剧的创作人员作为先进文化的生产者,有幸先期体验和认识了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人民要求于他们的是把自己对先进文化的认识用形象的方式加以诠释,与观众分享。如果说,电视剧在“娱”大众的同时,承担着“化”大众的使命,并不为过。什么内容可以上荧屏,什么内容应该回避,什么内容应该批判,什么内容应该褒扬,都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专业标准,并非任何一个普通观众说了就是正确的。迄今为止大行其道的荧屏“戏说风”,打着“老少咸宜”的旗号,号称“雅俗共赏”,似乎是代表了广大观众的利益,体现了他们的兴趣,实际上是典型的“愚”大众的商业行为。常识告诉我们,娱乐不是精神生产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产品的唯一主旨,因为任何文化传播活动最终传播的都是某种思想。庸俗、油滑、游戏世间的人生态度在这些“戏说型”电视剧里随处可见,奸恶、诡谲、尔虞我诈的行为模式被这些电视剧的主人公奉为人生指南。收看这样的电视剧,除了一部分观众获得转瞬即逝的快感之外,毫无美感可言,观众的感情受到愚弄,有些人甚至感慨“我们怎么那么傻,瞧人家剧中人活得多潇洒”。无形之中,观众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负面的。

综上所述,电视剧在培育观众的情感方面可以有很大的作为。我们首先端正了健康情感的导向,然后就该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电视剧如何培育大众的健康情感。

一、电视剧培育观众的亲情观应突出“和”

维系每一个家庭的最基本的感情——亲情,应该突出一个“和”字。过去十来年播出的主旋律电视剧(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的节目)有不少是写家庭伦理的,从1992年的《风雨丽人》《皇城根儿》,到世纪之交的《牵手》《难舍真情》,到2002年播出的《大哥》,再到2003年6月刚刚播出的《书香门第》,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主旋律剧,也广泛涉及亲情这一主题。总的说来,这些剧作有其成功之处,也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但要严格起来说,还应该突出一个字——“和”。家和万事兴,中国老百姓都认这个理,中国的古训也有“和为贵”之说。上述剧目成功之处在于它们都力图体现“和”的终极目的,不足之处也恰好在于故事在讲到通往“和”的历程时,总用了一些“不和”的手段,比如剧情中大量人为设置的争吵(暴力也偶有出现),不同代的人之间出现的不必要的“冲突”,等等。若是表达真情,情节就应该显得自然;若是有煽情的嫌疑,就体现为试图赚取观众的眼泪,这样的“情”无法发挥提升观众情感境界的作用。主创人员的动机或许是好的,想着力于表现“代沟”和不同家庭成员之间价值观念的冲突,性格差异的冲突,但如果脱离了促进家庭和睦的主旨,这种努力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以《书香门第》为例,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亲戚朋友之间,总是有没完没了的矛盾,唯一能让人感受到“和”的气氛的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共同举杯为大事庆贺,但这种气氛也持续不了三两分钟,总有充满斧凿痕迹的情节打破这种“和”。子女对父母不是瞒就是骗,也不利于家庭的和睦,更不能体现书香门第的风采。《大哥》一剧的剧情也有类似的缺陷。这不禁使人们怀疑:中国之大,难道就没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和美并不在于没有矛盾,而在于矛盾是否来自生活的真实,体现生活的本色,并且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式“高于生活”,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家庭美德,增强他们对“家”的感情,对“和”的向往和追求

二、电视剧培育观众的爱情观应突出“忠”

“爱情和死亡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对电视剧来说也不例外。爱情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情感。我们的电视剧在处理这个题材时应该突出一个“忠”字,就是恋爱双方和婚姻双方的忠贞与忠诚。一说到这个话题,许多人一定就会联想到电视剧中的“滥情风”。是的,荧屏上的“滥情风”屡批不止,屡禁不止。就拿1997年秋到2002年夏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的40来部当代题材主旋律电视剧来说,超过30部涉及“三角恋爱”和“婚外恋”等感情纠葛。更关键的是,剧作者对此类剧情和人物似乎并不持批判态度,而是充满了“同情”与“理解”。这一现象令人遗憾,也令人担忧。爱情是神圣的,婚姻也应该是神圣的,中华民族对夫妻关系“相敬如宾”的诠释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内容之一。没有夫妻的“忠”,就难有家庭的“和”。难怪在电视剧《光荣之旅》中,当贺援朝夫妇要求儿子贺兵努力学习,并说“读书是你们这个年龄的人的主题”,贺兵反唇相讥:“那么离婚是你们这个年龄的人的主题吗”。可见,夫妻不睦,家庭也不和。夫妻和睦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就是双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婚姻的责任。现在的电视剧里,夫妻动不动就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继而“红杏出墙”,最后又总能“好离好散”,给观众的错觉就是离婚是一件特别“自然”也特别轻而易举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任意“组合”的“三角”乃至“多角”恋爱关系,更是容易助长电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不健康情感,令他们视感情如同儿戏,可以随便“超越情感”,“让爱做主”,每见到一个可爱的异性就“怦然心动”,最后一切“像雾像雨又像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对观众的情感误导。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荧屏上见到真正尊重爱情和婚姻,充满责任感的恋人和夫妻?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人要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电视剧对观众的另一个情感误导是制造“爱情就是一切”的错觉,把主人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单纯作为背景,让他们成天什么也不干,围绕着几桩感情纠葛纠缠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这不符合我们上文所说的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要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的要求,严重违背时代精神,绝对不应该提倡。记得“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优秀电影也经常描写爱情,但那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和追求基础上的,双方为了建设祖国的共同目标最终走到一起,故事给人的感受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比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现在的火热时代就没有这样的爱情吗?不可能,只是剧作者们没有到生活中去挖掘,而是闭门造车,想象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情节,就照着编罢了。

三、电视剧培育观众的友情观应突出“诚”

友情也是近年来电视剧的重要主题。笔者认为,写友情应该突出一个“诚”字。这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也有助于培育观众以诚待人的情感。可是,就目前情况看,电视剧在这方面不是无可指摘的。友情被庸俗化了,不是江湖上的哥们义气,就是相互利用的“礼尚往来”。我为你的违法行为走后门“摆平”,你为我的不道德行为“遮羞”。《没有冬天的海岛》反映的是海南省经济大开发以来的发展历程,但剧情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三角恋爱,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些庸俗的“友情”交易。恩怨相报何时了?发展到极致,丁海南竟然以“友情”作为筹码,要费扬“让”出女朋友苏梦。这几个人物本是患难之交,同船共渡风浪,何以堕落至此?是剧情设计者有意为之。殊不知,这样一来,观众的情感又受到了误导,感到“诚”是被人利用的原因,令人寒心。《不说再见》中的“朋友”们为了竞争,尔虞我诈。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有! 关键是在电视剧中如何表现,是批判,还是同情乃至肯定?总要立足于引导观众的健康情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友情观念。互帮互助,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同志情、战友情、同事情,应该成为今天荧屏上友情观的主导。

总之,如果电视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电视剧则是用感情说话,用形象说话,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情感,对于观众的情感培育作用不容忽视。借口“观众是上帝”,把电视剧宣扬不健康情感的责任推到观众身上,是不合理的,是自欺欺人,因为归根结底,观众是电视节目培养出来的,如果荧屏充斥“豪华风”“滥情风”“戏说风”,观众失去了良好的选择,在能够观看电视剧的时间里只能用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填充自己,久而久之,情感自然会发生变化,对低级趣味的批判力减弱,审美品位降低,在所难免。

鉴于我国电视剧所担负的特殊的使命,电视剧工作者应该用体现时代精神和代表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文化产品,培育大众的健康情感。

原文刊载于《文艺报》2004年2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