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4月,《咸宁学院学报》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委员会颁发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在编辑策划方面,《咸宁学院学报》不断开拓创新办刊思路。据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关于2008年部分报刊编校质量检查情况的通报”显示,2008年《咸宁学院学报》编校差错率仅为万分之一。《咸宁学院学报》编辑部现有办公场地160平方米;专职办刊人员13人,其中综合版8人,医学版5人。

朝晖佘斯勇

(咸宁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100)

摘 要:回顾《成宁学院学报》创刊以来的办刊实践,并从狠抓刊物的政治、学术和编辑质量关,加强监管、优化结构、完善设施,强化机制、提高刊物竞争力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是学术期刊科学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咸宁学院学报;刊物质量建设;编辑队伍建设;办刊实践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咸宁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3月,系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咸宁学院主办,以反映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月刊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截至2011年9月,已出刊146期。历经30余年的积累和发展,《学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编辑同仁们的辛勤耕耘下,在专家、作者、读者的热情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刊风格。

一、狠抓期刊政治、学术和编辑质量关

1.严把用稿政治质量关

任何产品都有质量要求,高校学报是学术刊物,不同于普通物质产品,对质量有着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出版部门要坚持质量第一,尽最大努力,把最好的精神文化食粮供给人民。”[1]因此,我们务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功能,充分发挥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坚持“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开门办刊”、“群众办刊”的原则。我们在办刊的每一个环节,务必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遵守报刊管理各项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治方向,严格按照办刊宗旨及专业分工范围出刊,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较好地发挥繁荣与发展高校学术的功能。

2.着力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学术质量是高校学报的生命,是期刊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高校学报要立命生存必须立足学术性,倡导理论创新,注重学术质量,坚守学术阵地。为此,《咸宁学院学报》奉行正确的学术导向,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而滥发“职称稿”,不好高骛远而盲目追“高”求“新”。

学报一心一意实施精品战略,紧紧追踪学术前沿,注重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研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上推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据统计,近年来,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的论文就有49篇,摘目达1000余篇。

在学术规范方面,针对当前期刊界越来越严重的学风浮躁、学术泡沫乃至学术腐败,《咸宁学院学报》始终把学术规范建设放到重要位置,着力改良学术风气,恢复学术的生态平衡。学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自觉抵制不良学术风气。2004年4月,《咸宁学院学报》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委员会颁发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在编辑策划方面,《咸宁学院学报》不断开拓创新办刊思路。在保持建设“向阳湖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的同时,不断优化编辑整体构思。选稿注重体现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注重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体现学术前沿,注重体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注重体现学校学科优势和作者队伍优势;实施专业化发展,形成鲜明的特色。

3.确保编校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编校质量是学报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素质的重要标志。一本高品位、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因为刊物的办刊指导思想、方针和宗旨都要靠编辑来落实,优秀的作者和稿源都要靠编辑来组织,期刊编辑出版的各项工作都要靠编辑完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主编和编辑,就有什么样品位的刊物。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咸宁学院学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确保编辑素质不断提高、编辑责任心不断强化、编校质量不断上新台阶。据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关于2008年部分报刊编校质量检查情况的通报”显示,2008年《咸宁学院学报》编校差错率仅为万分之一。学报也多次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

二、加强监管,优化结构,完善设施

咸宁学院对学报建设和管理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有效支持。

1.强化管理,加强监督

从学报创办起学报工作就纳入校级领导分工范围,由校长或副校长主管学报工作,研究解决学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主管领导每年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学报发展与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对学报发展和建设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定位,鼓励学报出精品、育名编,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明确、具体的支持。

2.优化结构,确保质量

学校按照出精品、育名编的要求,高标准配备编辑人员。《咸宁学院学报》历任主编均为具有博士或教授资格的校领导担任,他们是各自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学术素养和业务水平。在现有的13名专职编辑员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有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有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7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4人。学报执行主编佘斯勇同志荣获“2008年湖北省期刊优秀编辑”,学报办公室主任余朝晖同志论文荣获“2006年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优秀编辑学论著”。 2006年5月,“向阳湖文化研究”栏目被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栏目”。编辑队伍中编辑学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共参编论著多部,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正是较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为保障期刊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大对学报建设的投入,办刊环境逐年改善。《咸宁学院学报》编辑部现有办公场地160平方米;专职办刊人员13人,其中综合版8人,医学版5人。办刊设施齐全,办刊人员齐备。同时,加强了办刊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建设,初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编排一体化。

三、强化机制,提高期刊竞争力

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增强期刊活力、提高期刊质量的基本保证。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咸宁学院学报》注重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着力提升编辑人员素质,不断优化完善编辑工作流程。

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报建设和发展,学报编辑部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审稿制度、用稿制度、责任编辑制度、业务学习制度、业务人员量化考核制度等,并使之相互衔接和配套。同时,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和匿名审稿制度,运用社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所有拟用稿件进行检测,有效遏止了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甚至抄袭的现象,从根本上保证了期刊的质量。学报制订和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性人事考核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了严格、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根据绩效决定收入分配,体现多劳多得、鼓励先进的原则。

2.着力提升编辑人员素质

人才是出版业第一资源,出版业的成败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因此,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出版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1]邹韬奋说:“无论何种事业,能干的还要愿干,否则难有责任心;愿干的还要能干,否则难有效率。”因此,能力是做好编辑工作的重要前提。《咸宁学院学报》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编辑人员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并规定编辑人员每年至少应参加一次较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或参加一次各种形式的业务和技能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2011年,本刊编辑人员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达40余人次。编辑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和技能培训达30余人次。有6人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注册,取得责任编辑证书。为了有利于编辑人员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编辑部鼓励编辑人员在保质保量完成编辑任务的前提下承担一部分教学和科研任务。据统计,2000—2011年有4人承担了本科生的教学任务;2000—2011年编辑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部,参编教材多部,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完成横向课题和校级课题5项。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的提高,增强了编辑政治认知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策划能力、组稿能力和规范加工能力。

3.优化完善编辑工作流程

在组稿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利用网络传递信息快捷的特点,开辟电子投稿新途径。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无纸化办公的需要,从2009年起,学报开辟了投稿专用电子邮箱xncxb@126.com,这一举措,增加了作者对《学报》的认同感,优质稿件比例有所提高,投稿作者的地域范围明显扩大,从而使稿件质量有了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编校环节,学报严格采取三校及交叉校对制度,每期文章在付印前,都坚持达到5~6个校次,力争准确无误。这些举措,进一步优化了编辑工作流程,有效地提高了编校质量。

我校学报建设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相比、与国内专业性或全国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不断提升《咸宁学院学报》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从而使《咸宁学院学报》能在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开放、交流和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佘斯勇.“红杏一株出楚天”——《咸宁师专学报》发展简史[J].咸宁师专学报,2001,(4).

[3]余朝晖,陈蕾.《咸宁学院学报》封面演变评述[J].咸宁学院学报,2006,(4).

(原载《成宁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