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知识经济”的冲击波与高校图书馆的定位

试论“知识经济”的冲击波与高校图书馆的定位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笔者试就“知识经济”的冲击波与高校图书馆的定位等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浅见,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简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显然,知识经济给高校图书馆提出了崭新的需求。

朝晖

(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咸宁 437005)

摘 要:本文首先就“知识经济”对高校图书馆的冲击波和带来的新需求作了重要的概述和分析,紧接着就“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定位”这一新课题作了精辟的论证。尤其是从高度现代化、信息产业化、教育终身化等三方面,为高校图书馆的定位提供了新的构想,对世纪之交高校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图书馆;定位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的钟声已经鸣响,人类即将昂首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文献信息中心之一的高校图书馆,理所当然地要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所负的重任,更好地发挥效应。这是我们每一位图书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试就“知识经济”的冲击波与高校图书馆的定位等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浅见,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来自“知识经济”的冲击波

早在1990年,联合国的研究机构就已正式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此前,尽管有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后工业经济”,奈斯比特提出“信息经济”,以及福莱斯特提出“高技术经济”。然而,这些都是“知识经济”的前概念。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下了明确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为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简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2]关于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是:知识性、创新性、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集约性、高增值性、发展可持续性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将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识被誉为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在这里,知识经济所涉及的“知识”,不仅限于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经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对面临的问题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方案的知识等等。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文献信息机构,不仅存储知识、传播知识,更要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向高校各类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否则就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显然,知识经济的来临,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

1.对观念领域的冲击

社会的发展变革往往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而知识经济的冲击波,首当其冲的是思想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一个“有围墙”的独立机构,形成了一种保守的、封闭的和局部的、本位的思想观念和运转模式,“以书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馆藏量和馆舍面积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的重要标志,就连工作人员的配备也依据藏书量而定。“因循守旧”、“各自为政”的旧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图书馆的现代化概念在许多人的头脑中还只是电脑、多媒体等一些硬件,缺乏诸如科学管理、网络化、大资源观等软件概念;其次,是馆藏观念的影响。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入藏对象主要是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图书馆已形成一整套围绕纸质文献而展开的运行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最深刻的变化就是文献的载体形式由磁介质、光介质逐步代替纸介质。显然,载体形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图书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冲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这就使图书馆从以书本为服务单元转向以知识和信息为服务单元,以馆藏量为主要标志转向以获取信息和能力为主要标志。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高校往往把图书馆作为人事安排的“照顾单位”,似乎图书馆就是“福利院”、“收容所”,造成图书馆一些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极不合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这些人在传统的图书馆为读者“找找书、办办证”还可以,然而伴随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开通,如此低素质的管理人员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3.对管理体制的冲击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知识、能力、信息、智力与人才无可争辨地将成为社会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最主要的资本和资源。人的主体地位、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人们的行为对社会、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知识经济对领导和管理的需求不是减弱,而是大大增强。激烈的竞争将迫使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不断膨胀,图书馆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文献收藏,更重要的在于怎样利用,如何使读者能快捷、方便、充分地利用、高效化和深层次地服务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所有这些都给高校图书馆现行管理体制带来了强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阶段,缺乏管理上的创新。无论从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到管理方法,还是管理手段,都是如此,工作效率低,管理效果差,服务手段落后。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势必影响全国图书馆的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而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又导致服务工作长期处于低层次的“借借还还”,深层次的文献信息开发与情报咨询服务极少,显然,图书馆工作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呆滞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文献信息的综合利用率,致使图书馆为“两个文明”服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高校图书馆更新管理观念,积极探索图书馆的内在规律,尽快建立起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带来的新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无一逃脱数字化计算机化的命运。”网络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社会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价标准将不再是书刊藏量的多少和馆舍面积的大小,而主要是它的网络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显然,知识经济给高校图书馆提出了崭新的需求。

1.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网络和自动化建设

目前,我国网络和自动化建设同欧美一些国家相比,起步较晚。1994年底,国家教委启动了中国教育科研网;1996年,连接了全国100所高校;1997年第一季度,已连通200所高校,现与INTERNET连通。中国科学院正组织实施“百所联网”工程,建设一个以中国科学院网(CAS-NET)为支撑环境,遍及全院123个研究所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一些小规模的网络,如:中关村地区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医学系统文献信息网、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等都已建成并提供服务。[3]最近,CCTV-1报道,截至1999年6月,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网络”。

尽管我国已具备实现图书馆网络化的外部条件,然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状况至今还很不平衡,硬件设备规格不一,软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标准,大多处于学术地位低、技术条件差、经费短缺的境地,从而造成许多高校图书馆网络和自动化水平低、数据不规范、应用效率不高,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由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一项耗资极大的工程,各馆在网络系统的设计、选型上千差万别,不利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系统品种繁多,所以想提出一个标准的网络方案是不现实的,或许这种方案根本就不存在,然而有一点需要各个高校图书馆很好地把握,那就是做到“七性一化”,即:网络系统要具有先进性、稳定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安全性、易维护性及经济实用性;此外,还应该做到标准化。惟其如此,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和自动化建设,就一定能够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2.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随着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和自动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技术的普遍应用,高校图书管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要使高校图书馆这辆列车步入知识经济的快车道,管理人员就必须扮演“驾驶员”的角色,而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决定这辆列车能否快速行驶的基本条件。因此,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应从传统的书斋型向现代实用型迅速转变。

(1)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或者说是指组成一个人知识体系的各种知识的成份和各成份的比例结构。[4]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应由图书馆学信息学、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外语及其它学科知识组成,其中图书馆学、信息学、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外语则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进行文献交流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是“符合图书馆整理的目的所需要的一切命题的总体”[5];信息学是研究信息获取、传递与使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的学科,它能帮助用户打开世界信息资源的大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能使用户进行信息存取和程序的开发利用,使用户可在广泛的区域内通过终端利用网络内的任何数据库;而外语则是学习一切新技术的重要条件,是“探寻世界的金钥匙”。因此,每位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以上专业知识,并按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明确自己的知识结构现状,找出薄弱环节,抓住主攻方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分阶段、有步骤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2)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能力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业务能力。众所周知,文献信息载体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但电子出版物在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印刷型出版物,而计算机编目、检索、咨询也离不开专业基础知识,所以,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期刊的采购、分类、编目、保管、流通、阅览、咨询、查检等传统工作环节仍然要高度熟悉,达到轻车熟路,运用自如的境地;第二、信息能力。其关键就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处理信息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例如,能熟练地应用各种检索工具和多种检索手段搜集来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以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并通过对信息的摄取、鉴别、筛选后,以自身原有的信息与选定的信息结合,经过分析、综合、加工而产生或转换成新的信息,从而提高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效益。信息能力主要是:信息获取、信息追踪、信息检索、人机对话信息处理、文字编译、信息导读、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及维护等等;第三、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明确指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道理,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高校图书管理人员,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的。由于寻求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没有现成的蓝本,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都带有探索性,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创造性地工作。实际上,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就是高校图书馆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就是高校图书馆活的灵魂。

总之,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努力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成为“信息向导”或“沟通一切知识的能手”,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求。

三、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定位

“知识经济”的来临,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那么,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笔者认为:它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高校的培养目标,必须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度”,[6]积极寻找与知识经济的结合点,深入开发文献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办馆质量和服务水平,使高校图书馆成为高度现代化、教育终身化、信息产业化的文献信息中心,从而为社会主义科学教育和经济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

1.高度现代化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将成为高度现代化的图书馆。而图书馆的高度现代化,又主要体现在:馆藏多元化、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等方面。

(1)馆藏多元化。指文献信息载体多样化、电子化、高密集化、多媒体化。传统单一印刷型载体正向缩微载体、磁性载体、光电载体等多样化载体并存的方向发展。文献体积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高,信息含量越来越大、存取速度越来越快,输出信息方式越来越多,收藏范围越来越广,凡与人类文明有关的一切记录及其载体均可纳入图书馆馆藏的范围。

(2)办公自动化。首先是,内部管理流程的自动化。图书馆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统计、情报检索等工作全部实行电脑控制。其次是,对外服务自动化,文献的流通、查阅、咨询、检索、查新等,均由计算机完成。

(3)信息网络化。图书馆收藏资源的数据库化加上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实现网络化服务变为现实,克服了单个图书馆文献收藏的局限性,使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更加迅速、全面。读者只要拥有一部计算机,便能与图书馆声息相通,便能足不出户,从网上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

2.教育终身化

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也就是说“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即将来临。有位哲人讲得好:“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这句话真是发聋振聩,警醒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

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替,“知识半衰期”[7]大大缩短。人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犹如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于是,终身教育便显得极为重要。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一段话讲得十分精彩:“迈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一种新的经济战略,而实现教育领先将比任何时候更为重要,终生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8]

那么,什么是终身教育呢?有些专家认为:“终身教育即‘从摇篮到坟墓’的连续的、全方位的、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9]在终身教育社会里,人们将不受时空限制,不断学习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作为高校图书馆,不仅为高等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还承担着终身教育的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履行终身教育这一神圣职能提供了根本保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信息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完善,加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实施,高校图书馆将担负着为读者提供超越时间、超越国界的信息服务,为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没有围墙的人类“终身学校”。

3.信息产业化

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机器生产、信息加工整理与提供的信息技术研究的产业群体,它由计算机产业、信息通讯业和信息服务业组成。信息服务业又包含软件产业、信息处理与提供服务。[10]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开拓信息产业是高校图书馆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已是一个依赖知识驱动的智力系统。在这个时代,生产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科技产品,是“集成知识”型产品,而传统产品则属于“集成资源型”的产品。某一种产品越是接近于“纯知识型”,它的收益就越高。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竞争中,智能资本带来的收益可以说是长时期的,甚至是无止境的。“智力资本”最终将导致世界财富的大转移,即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中转移到科技拥有者的手中。以知识、信息、高技术和大文化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将是全球超级的“未来工业”。

高校图书馆拥有强大的知识信息数据库,并与国际、国内“信息高速公路”相连接,已显示出知识信息产业的雏形和新型的服务职能。在我国,一项专利开辟一个市场,救活一个企业,造福一方水土的事例不胜枚举。北大方正集团在1988年正式产销中文电子排版系统,10年来,它从原来不足10人发展到现在国内外拥有35家全资子公司,从40万元注册资金起家发展到1997年产值58.5亿元,利税竟达3.3亿元。不到10年,该企业一举成为全国电子百强中名列第12位的大型企业集团。值得提出的是,北大方正于1997年5月将自主研制的日文软件打入日本市场,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出口和销售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1997年8月,北大方正在香港的股票市价已达50亿港元,资产增值5000多倍。[8]毫无疑问,北大方正集团已走上多元化、国际化的良性发展道路。究竟它靠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创造如此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给予了有力的回答,它靠知识、靠技术、靠人才、靠创新,这就是一种知识产业!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教授颇有感慨地畅谈了创业经验,他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解决了一个“才”和“财”的关系问题。他们用人才来发财,发了财,又增加知识再发财。北大方正的专家那富含哲理的话语,充分显示了知识经济的巨大威力。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出封闭,增强产业意识,积极投入“科教兴国”的主战场,充分利用其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兴衰起客观制约作用的重要信息和专利文献资源,进行动态性的信息跟踪和捕捉,直接为国有企业排忧解难,直接为发展农村经济出谋划策,尽快地使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为振兴和发展国民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朱丽兰.怎样认识知识经济[J].科学与企业杂志,1999,(3) :4

[2]刘川生.知识经济与教育[J].上海教育,1999,(1):23

[3]李嘉琳.中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1999,(1):34

[4]肖兰芬.人生哲学教程[M].湖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57

[5]王绍平等.图书情报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520

[6]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宣教处.形势与政策[R]. 1999.53

[7]杨绍兰.论我国跨世纪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J].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48

[8]刘川生.新时代、新挑战、新观念——教育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J].人民教育,1999,(2):13-14

[9]王桂英,朱天麟.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教师素质结构发展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1):33

[10]秦淑贞.图书馆与信息产业[J].图书馆学研究,1999,(2):53

(原载《咸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