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传播对文化信息安全的影响

网络传播对文化信息安全的影响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不得不正视网络传播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全新模式,它一方面颠覆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与消费方式,通过网络创造了很多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交往新模式与消费新模式;另一方面,在这些网络搭建的空间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例如病毒侵入、黑客攻击,以及间谍对网络文化的泄密等都影响着网络文化安全。

今天,我们不得不正视网络传播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全新模式,它一方面颠覆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与消费方式,通过网络创造了很多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交往新模式与消费新模式;另一方面,在这些网络搭建的空间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其中,作为众多网络信息安全之一的文化信息安全,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公共空间的网络使用基本达到全覆盖,网络使用单位对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有研究报告表明,83%的被调查单位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11%的单位建立了安全组织。有44%的单位采购了信息安全服务,主要有系统维护(79%)、安全监测(60%)、容灾备份与修复(39%)、应急响应(39%)和信息安全咨询(25%)。[50]这体现了使用单位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同时在调查当中,被调查单位也暴露了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缺乏培训等弱点。

网络文化信息安全问题国内国外皆有之,在国内有三大隐患,主要包括国外制造的芯片、国外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国外的网络管理软件。中国与一些网络信息技术不发达国家一样存在着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同时从网络技术上看,中国缺乏自主性,而且核心技术不是自己开发的,而是依赖于国外,这种状况不利于网络文化安全。例如病毒侵入、黑客攻击,以及间谍对网络文化的泄密等都影响着网络文化安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国家安全也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美国也把网络安全提到了相应的高度,布什政府2013年2月14日发布《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首次把确保网络安全提升到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将网络安全综合纳入国家安全的总体思路中。报告指出,网络空间对于国家安全和本土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空间的安全关系着支撑国民经济和关键性基础设施的安全。该报告提出了以下目标,防止针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减少针对美国网络攻击的脆弱性;在应对网络攻击时,要把损害程度降低到最小。[51]

网络文化安全与文化技术安全密切相关,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文化便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全球传播,它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实现了文化传播的一次历时性飞跃,同时网络虚拟空间为文化消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消费空间。但是网络传播同时也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安全因素。目前,国际互联网80%以上是英文网页,世界上近六千多种语言在互联网上都找不到,而且大多数的世界性大型数据库设在美国,因此英语霸权和美国霸权使西方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观点在网络上占绝对优势。网上中文信息占不到整个网络信息总量的1%,这意味着我国大部分网民消费的是国外的文化产品,消费的是由英文主导的意识形态下的网络文化产品。因此我们在借鉴吸收别国的文化,进行文化产业升级的同时,也会带来网络文化安全的问题。美国互联网协会主席席唐·希斯认为:“如果美国想要拿出一项计划在全球传播美国式资本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最好的传播方式。”[52]可见,美国在国际互联网的运用上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它企图通过互联网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推广到其他国家,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霸权主义,视同通过文化软实力来征服其他国家。

据估算,近年来美国一直控制着世界60%~80%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制作,占有世界2/3的电影市场总票房。美国通过网络节目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以此来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目的。由于我们在文化信息能力落后和网络文化人才方面的匮乏,这导致很多不良信息得到传播。当今,我国网络文化的活跃和主流文化在网络世界的缺位,已经成为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大反差,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我们失去了网络世界,就会失去未来的文化影响力,就会失去青年一代,就会失去中国的国际形象。[53]因此我们要重视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让网络信息服务于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注释】

[1]杨义先、钮心忻:《网络安全综论》,《信息系统工程》,1998年第9期。

[2]李桂平:《网络文化安全法律对策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12第10期。

[3]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4]解学芳:《网络文化产业公共治理全球化语境下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7期。

[5]徐龙福、邓永发:《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网络文化安全》,《江汉论坛》,2010第11期。

[6]邢希娜:《信息网络化对中国文化安全的挑战与对策》,《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3第5期。

[7]王燕、杨文阳、张屹中:《国网络文化安全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研究》,《情报杂志》,2008第4期。

[8]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3期。

[9]谷志远等:《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10]杨文阳:《中国网络文化安全不良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11]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18页。

[12]程洁、张健:《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13]杨悦:《论“网络”概念的三个层次——畅谈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自然辩证法》,2001年第4期。

[1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

[15]亚历山大·戈德:“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16]史蒂文斯把传播定义为:“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17]张国良认为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希伯特主张:“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动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空间和时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的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P.Siebert,1974)。

[18]田发伟:《崛起中的中国网络媒体——现代传播评论圆桌会议发言摘要》,《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

[19]田发伟:《崛起中的中国网络媒体——现代传播评论圆桌会议发言摘要》,《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

[20]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21]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22]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39页。

[23]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24]张韬:《外经贸部退出国内第一个由政府组建的门户网站》,《微电脑世界》,1999年第5期。

[25][美]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82页。

[26]胡钰:《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

[27]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28][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29]R.L.巴特利:《乐观的际遇》,《外交事务》,1993年第10期。

[30]许佳:《国际经济与国家安全概念的重新界定》,《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31]朱传荣:《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2]朱传荣:《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3]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34][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9~14页。

[35]戴天岫、马民虎:《网络安全文化的法律对策研究》,《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1期。

[36]谷志远等:《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37]杨文阳:《试论网络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年第5期。

[38]邢希娜:《信息网络化对中国文化安全的挑战与对策》,《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39]丁烈云、赵刚:《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理论探讨》,2007年第10期。

[40]王文宏、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41]丁烈云、赵刚:《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理论探讨》,2007年第10期。

[42]戴天岫、马民虎:《网络安全文化的法律对策研究》,《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1期。

[43]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44]黄也平:《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创新及其文化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45]张颖:《网络语言对母语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影响》,《新闻爱好者》,2010年9月(下半月)。

[46]杨翊恺,程萍:《科技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时报》,2011年1月10日(6)。

[47]http://www.iresearch.com.cn/vie w/246130.htm l.

[48]解学芳:《网络文化产业公共治理全球化语境下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7期。

[49]张福贵:《“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正途》,《学术月刊》,2012年第2期。

[50]李桂平:《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13期。

[51][美]布什政府:《美国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辛本健译,《外国军事学术》,2003年第4期。

[52]Steve Lohr,“Wel come to Internet,the First Global Colony,”The New York Times,January9,2000,section 4,1.

[53]胡惠林:《中国国家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