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同奋斗的青春记忆

共同奋斗的青春记忆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贺宝庆贺宝庆,新闻系2007届毕业生,自2006年11月开始,任职于中国新闻社吉林分社,现任中新社吉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负责吉林省内时政、经济以及突发新闻采访,以及统筹分社文字、图片通稿业务。因为在《东北师大校报》有我们共同奋斗的青春回忆。

宝庆

【工作简介】

贺宝庆,新闻系2007届毕业生,自2006年11月开始,任职于中国新闻社吉林分社,现任中新社吉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负责吉林省内时政、经济以及突发新闻采访,以及统筹分社文字、图片通稿业务。此外,还负责拍摄制作凤凰卫视资讯台东北地区电视新闻

【难忘记者团】

参加校报记者团是我在东师学习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大约在十年前,我经过笔试、面试、实习几番折腾,终于进入了校报记者团,在这里度过了将近3年的时光。这里让我不仅认识了大学时期至关重要的良师益友,还得到了专业的训练。

现在回想起来,在校报学到的知识比我大学四年所学的都要重要。有些习惯至今仍影响着我。回忆起这段时光,有两件事情最为难忘,那就是校稿、熬夜赶稿。

校报当时是周报,每次定版、下版之前,都是最紧张的时刻。每一篇稿子编辑老师都是通读,有的时候是逐字逐句地读。往往这个时候,所有有稿的学生记者都会被叫到编辑部,搬个小板凳,坐到编辑老师身边,跟着读。

有一次,我在一篇稿子中写道“在吉林西部沙化地区,高大的胡杨树……”。编辑老师当时问我,吉林西部有胡杨树吗?我愣住了。向专业老师请教。老师告诉我说,吉林西部地区生长的应该是榆树,没有胡杨。幸好编辑老师火眼金睛,要不就闹出了笑话。

凡是在校报做过学生记者的,对改稿、校稿大概是印象最深的。一篇稿子改几次,甚至十几次都是正常的。最终的定稿都是“脱胎换骨”,完全看不出初稿的模样。曾经我有一篇稿子,除了名字是自己的,其他的都被修改过了。也正是这种精细化的编辑工作,使得我们第一次认识到了新闻稿件准确和真实的重要性。

如果说,校稿让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新闻专业的严谨性,那么熬夜赶稿则是让我们体验到了学生记者的乐趣。遇到有急稿,或是大型采访通稿的时候,我们几个人都会聚集在编辑室。在编辑老师下班之后,通宵写稿。办公楼照例也不允许晚上加班,我们通常都会把灯关闭,等待检查过后再开,悄无声息。借着电脑显示屏的光亮,我们一起讨论稿件,直到天明。一般发给编辑老师的稿件,邮件显示时间都是在清晨三四点。在这里,我们没有感到熬夜的辛苦,反而是兴奋和愉悦。

现在,虽然已经离校8年,但还关注着校报的信息。我们这些有过相同经历的150余名学生记者,组建了一个QQ群,年龄相差有三四十岁。在这里我们一起分享曾经的校报时光和现在的工作体验。虽然很多人未曾谋面,但是我们都有共同的话题。因为在《东北师大校报》有我们共同奋斗的青春回忆。

【寄语】

做好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