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创客旅行”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创客旅行”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林其玲│新京报经济新闻部副主编这应该是我目前的记者生涯里,最激烈的系列采访。5月11日,第二次开会,确定了10位创客导师,大致的报道方向。有一句话我的印象最深,他说:“你要把采访对象当成你的约会对象。”第二次“约会”算合格。第二难则是,不是每个约会对象我都熟悉,都能一下子找到他的“痛点”和“爽点”。

林其玲│新京报经济新闻部副主编

这应该是我目前的记者生涯里,最激烈的系列采访。没有任何铺垫,本以为是一场微风细雨,冲进去才发现,这是一场疾风骤雨。

大概是2015年5月6号的一个下午,被通知去509开会。社长、总编辑都在,副总编辑何龙盛、执行总裁张学冬、执行编委王海涛等也都在,一屋子领导,才知道这是“寻找中国创客”的启动大会。于是我周末赶紧参加了一场由经纬、真格、K2VC联合组织的创客聚会,本想取经拓展人脉,结果不小心感染“鸡血症”,看到“创业”“投资”字眼,就莫名兴奋,至今未愈。

5月11日,第二次开会,确定了10位创客导师,大致的报道方向。会议尾声,王总(王跃春)淡淡地说了一句:“下周就出第一期报道吧!”

下周,下周……好吧,“霸道女总裁”都是这样的。

会议结束之后,我盘算了一下,导师里面影响力比较大、还比较好说话的最佳受访人选是熊晓鸽和李开复。赶紧给两个人都发了信息,把事情背景介绍了一下,李开复表示人在美国,下周来不及了。我的心里凉了一半。

期间,还要进行投资机构对接,因为项目尚未正式启动,投资机构一开始积极性不高,需要一家一家地做工作。然后进行资源整合,项目分类挑选,整理数据库。总之千头万绪。加上导师约访不顺,那几天我每天都焦虑到抓狂。

直到15日,熊晓鸽才最终确认,18日让我到他办公室做采访。第一期的采访人物总算定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但这个报道要做成什么样,配合报道需要做些什么事情?整个团队都在摸索,直到采访熊晓鸽的头一天晚上,才确定谁去拍视频,在采访的前十分钟,我还在与王总确认,导师要不要说一段寄语。20号下午做版,一直到20号晚上,我还在与徐小平的秘书确认“导师寄语”,因为这件事,还被真格公关部的姑娘微信拉黑。

第一期的导师采访基本就是在这样慌乱的节奏中完成的。好在熊晓鸽还是很配合的。之前熊晓鸽在其他场合的发言和采访,通常给人的感觉是“话很多,但云山雾罩”。但那天采访,他基本是有问必答,采访之后,熊晓鸽的秘书说,好久没看到熊晓鸽有这么好的状态了。

因为是第一期报道,繁琐的事情很多,直到20号上午,我才有时间把采访内容写成文字。成文有6000多字,但第一期导师报道只有一个版,还要放一个大幅照片,最后见报的文字删到2000字,基本是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删减。以至于何总(何龙盛)给这篇文章的点评是:“视频比稿子更出彩!”

21号,何总找我谈了一次话。有一句话我的印象最深,他说:“你要把采访对象当成你的约会对象。”

约会,约会……好吧,“霸道男总裁”的思维也是很凌厉的。那我就试着约会吧。

当时预定的是两周一期导师报道,所以我觉得第二期时间很从容。虽然在和李开复的约访过程中出了各种差错,但他从美国回来后,26号下午6点半,还是在创新工场的一个休息区接受了采访。

和李开复认识多年。第一次采访他是2009年他宣布从谷歌离职,后来他创办创新工程,新京报的周年采访,再到后来他生病、康复、回北京,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因为熟悉,从他的生病过程,对人生的感悟,对创业、投资等等多个话题,他娓娓道来。采访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最后8点左右,他才在助手的催促下,赶去开另外一个晚餐会。

他跟助手诉苦说:“她一上来就关心我的身体,问了好多健康的问题,最后却让我8点还吃不上饭。”我也只好扮鬼脸,做无辜少女状,“谁让你迟到来着的”。

当天晚上,我心情格外好。到目前为止,采访非常顺利,这意味着,我有两个星期的时间,慢慢约下一个导师,顺便把这个稿子打磨的漂亮些。于是,我吃完晚饭,又喝了一杯咖啡,满心欢喜地回家了。

谁知道……

27号下午3点,501开会。开到4点多,王总突然问,这一期的导师是谁?

我赶紧说,导师两周做一期,这一期没有。李开复昨天晚上才采访,速记这会儿还没整理,这期肯定来不及,下周做吧。

王总听后默默不语。少顷,转过头来说:“你还是别开会了,回去写李开复吧。”

我:……

录音笔还没带在身上,传说中的“末路狂花”,也就大抵如此了。

好在第二期采访的时候,我做了更多的笔记,整理起来相对容易,最后也分到了两个版的空间。而且,因为谈到了他生病前后对生命的态度变化,整个人物也显得立体起来。用编辑何晨曦的话说,看完之后,基本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性格脾性的人。

第二次“约会”算合格。

但摆在面前的问题又来了,我下周的约会对象在哪里?!这也成为后续所有导师采访的第一个难题。这些优秀的老男人们,每个都很忙,恨不得隔两天就去一次美利坚,要保证每周约会一个,何其难!

第二难则是,不是每个约会对象我都熟悉,都能一下子找到他的“痛点”和“爽点”(这是熊晓鸽的名言)。

第三个导师徐小平,6月1号晚上敲定采访,6月2号下午就做完了。徐小平,人称“老顽童”,但他一开始回答还是不够“坦诚”,习惯性用一些采访标准答案来套,我就只好不停逼问他。

比如谈到他的“识人术”,他不停地举案例,但背后的逻辑只字不谈。几轮交锋之后,他掏出手机,告诉我,秘密武器是一款神奇的软件,但更多时候他也不很明白背后的科学道理,但是懂这方面科学的人告诉他,能让他兴奋的人,至少是在某个方面给了他强刺激,所以他识人的逻辑还是说得通的。

最后他悄悄说,上一个让他兴奋的记者是彭博社的,还嘱托我要参加他的一个什么峰会,希望有机会合作给他写传记。好吧,他后来就再也没提写书这件事了。

后面采访的两个导师:郭为和周鸿祎,之前都曾专访过,相对熟悉,所以整个采访双方都比较轻松。只是周鸿祎的采访当天,他正在启动手机价格战,整个360公司员工“杀”得眼睛都红了,老周本人嗓子也基本坏掉了,几度发不出声音来,神情很疲累。在他这种状态下,我还要挑战他的神经,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采访中,他有两次停下来说:“怎么连你也这样说,你都采访我这么多次了!!”

汗,亲,没办法,有时候,采访是这样的哦……

回顾前五个受访的导师,基本都是我比较熟悉的,采访相对比较顺利。但是在采访内容上,我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调整,希望展现的不是一个光辉导师,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点成功,也有烦恼,同时说点真心话。

导师俞敏洪的采访充满坎坷,甚至有点“火药味”。一开始我从常规话题开始,谈新东方,谈在线教育,俞敏洪看上去很不耐烦。但话题一转,谈到《中国合伙人》,他快速兴奋起来,之后也非常开放地分享了他的感受、心情、愿望甚至不满。

当你找到一条通往这些“导师”内心的路,就会发现,不管有多大的商业成就和影响力,他们其实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有挣扎,也有彷徨。

林其玲采访柳传志

沈南鹏还保持着“华尔街节奏”,他的时间表是以分钟作为刻度区分的,所以这个采访是在红杉上海的办公室完成的。刚进入红杉的豪华办公区,我真有点不适应。整面墙都是落地玻璃,内部的隔断也是透明玻璃,整个办公区就这样透明地展现在你面前。高层俯瞰,一边是成片的老上海低层西式建筑群,一边则是新派摩天大楼,一瞬间,会有种时空交错的迷幻感。

沈南鹏一开始给定的采访时间是半个小时,他的语速就跟他走路一样,飞快。结果,我们畅聊了一个小时。受访结束之后,我看到,红杉的其他同事弹射进入会议室,扫荡之前所有的采访迹象,几分钟后,视频会议开始了。

柳传志的采访是几个导师采访里最困难的。因为老柳一直很坦诚,也很愿意分享,他创业31年来,接受了无数次各种采访,联想控股也在做“柳问”“柳答”这样的平台。所以在采访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精心设计了几十个问题,最后对问题进行排序,挑选核心问题。事实证明,所有的准备都是必要的。整个采访,你能感受到柳传志的心怀坦荡,正如他所说,和他聊过的人,就不会怀疑他说过的话。

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很有趣,“约会”真的是一种很好的采访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