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救灾重建应将透明进行到底

救灾重建应将透明进行到底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救灾重建应将透明进行到底对于汶川地震的赈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工作,近日有两个重要消息令人关注。截止到6月4日,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捐赠的款物已达423.64亿元。不仅如此,恢复重建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工作。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全球进程,将会在重建中上演一次淋漓尽致的表现。由于新媒体的传播,将会使历史上的秘密降至最低程度,将会使不该保留的秘密最后推演为丑闻。

救灾重建应将透明进行到底

对于汶川地震的赈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工作,近日有两个重要消息令人关注。其一,温家宝总理2008年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总计为七条的规定中有两条涉及到公开透明,一是要求过渡性安置资金、物资和临时住所的分配使用公开透明,二是要求恢复重建编制规划吸收有关部门、专家参加,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意见,批准的规划要及时公布。其二,同一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表示国内外民间组织可跟踪捐赠物资发放,同时补充说,民政部已经特别在6月1日颁布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物资资金管理使用的办法,要求全过程透明。

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与现代政府和社会大势合拍。从2008年已经过去的时间来看,今年是个多事之秋,冰雪灾害、火炬境外传递风波、汶川地震,一个接一个地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各路评判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而影响舆论风向前后变化的重要变量,就是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到底有多高。

每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有一条铁律,即大路消息不出现,小道消息就漫天飞。其实,很多小道消息的准确度和公正度都不高,但是在大路消息没有出现的时候,它们就是信息传播中的权威。而且,在信息封闭较久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的信息传播态势,显然是不利于政府所追求的社会稳定。既然如此,最高明的做法当然就是将不涉及机密的信息完全公开,这既能完成《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定义务,又能堵住小道消息的秘密且广泛传播,还可以树立一个符合民众期待的政府形象。

截止到6月4日,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捐赠的款物已达423.64亿元。这是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个巨大的考验,有人就将这400多亿的捐赠款物比喻为悬在中国政府头上的一个“堰塞湖”。用民政部救灾司司长王振耀的话来讲:“这确实对管理和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不仅针对赈灾款物使用,还针对公开透明工作。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这些款物的分配与使用过程,期望能够真实而及时地获得这些信息,如果与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要求有距离,将会极大地打击人们表达善心的义举,更会拖累阳光政府的建设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的树立。所以,允许国内外民间组织跟踪捐赠物资发放,是一项务实做法。

不仅如此,恢复重建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工作。在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积累了实力且GDP快速增长的中国,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灾区重建工程。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全球进程,将会在重建中上演一次淋漓尽致的表现。灾区重建的一举一动,都会有国际媒体进行跟踪报道,也会有人民借助短信、互联网等传播渠道,将有关消息披露出来。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新媒体第一次发生极端重要作用。”新浪是新媒体的代表之一,陈彤的话或许有“屁股决定脑袋”的嫌疑。不过,他毕竟对新媒体的崛起在本次地震中所起到的信息传播作用,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说辞。由于新媒体的传播,将会使历史上的秘密降至最低程度,将会使不该保留的秘密最后推演为丑闻。也由于新媒体的传播,这个社会的动员方式、动员速度、动员能量,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因此,无论是对救灾款物的使用,还是对恢复重建的过程,都需要“将透明进行到底”。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获得全社会的满意,但也没有一个信息透明的政府会让全社会觉得不满意。由于管理经验和制度建设水平的局限,无论是在救灾款物的使用上,还是在恢复重建的工作中,都不可能不出现问题。就像王振耀坦称:“中国慈善事业原来的一些管理体制,包括慈善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现在的捐款热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但是,只要信息公开透明,就一定能够赢得多数民众的满意,因为谁都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谁都知道我们的国家与社会都处于发展中状态,问题是你是不是在努力,这是民众能够够看到的。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其实最根本的不是政府是否做到了“尽善尽美”,而是是否做到了“尽心尽力”。民众的要求有时候并不高,只要政府给他们一分的尊重,他们就会抱以十分的呵护。正如恢复重建条例中所要求的,“编制规划要吸收有关部门、专家参加,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意见,批准的规划要及时公布”。一定要倾听地震灾区干部群众的声音,是因为他们是财产和身心受伤害最重的群体,在面对家园重建之际,他们有着最切实的感受和最明确的期待。而信息透明度越高,就越能最大程度地听取灾区干部群众的呼声,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回应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关注。

(本文发表于2008年6月7日《华夏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